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文史动态
 
“湖山信是东南美”—— 杭州“滋养”文豪,苏轼“点亮”宋韵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4-20

在杭州,现场聆听“百家讲坛”是何种感受?

近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林岩做客由杭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宋韵文化讲座,带来《湖山信是东南美——苏轼倅杭时期的从政、游观与文学唱酬》,儒雅且不失风趣的讲解,听得观众们直言“精彩”“文化深厚”“期待下期继续”。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32.jpg

何谓“倅杭”?

林岩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本讲的时代背景:倅杭时期,指的是苏轼第一次入杭为官,当通判时期。这时的苏轼,不同于他第二次入杭为知州时那么忙碌,因而写下了大量杭州诗篇。

那苏轼倅杭时期的从政、游观与文学唱酬究竟是怎么样的?

林岩分别从序章、从政、观游和唱酬四方面娓娓道来。

苏轼为何会到杭州任通判?序章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十一世纪七十年代,王安石变法正兴,苏轼因对变法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多次向皇帝上书反对,得罪了新党,因而无法在朝廷安身,只能以杭州通判的身份(1071年——1074年),远离风波的中心。

从政部分,聚焦苏轼倅杭时期。他到了杭州当了通判,一方面以地方官的身份执行新法举措,一方面依旧抵触新法,在写给朋友的诗文中对新法提出了尖锐批评,而这些作品成为了后来“乌台诗案”的导火索。

“其实,原本文人写信向朋友吐槽下也没什么,不巧北宋有了雕版印刷,苏轼的许多诗词又恰巧被收录进了《钱塘集》,广为流传,白纸黑字成了把柄。”林岩说。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46.jpg

于是,就有了苏轼在“案发”后,老老实实供述了一堆“罄竹难书”:他写“误随弓旌落尘土,坐使鞭棰环呻呼”是讥讽朝廷新法不力;写《山村》中的“但令黄犊无人佩”是以讥讽朝廷,盐法太峻不便也;写“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羸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讥讽朝廷新法青苗、助役不便……

尽管政治上失意,但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目之所及的清丽山水,却给了他极大的精神抚慰,西湖、孤山、灵隐……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而正是通过他的城市书写,赋予了杭州一种恒久不灭的诗意与魅力。

“东望海,西望湖,山平水远细欲无。”苏轼在杭州的游观极广,主要有楼观、湖观(西湖)、寺观、潮观这“四观”。

其中楼观篇中,描写杭州有美堂、望湖楼、望海楼的诗词,就各不下五首。“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写出了登上吴山有美堂所见的绝佳视角;“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写出了望湖楼上欣赏绝美杭州山水;“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写出了望海楼上见钱塘江潮的壮观……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51.jpg

苏轼的诗词中,处处透着杭州的名胜古迹,林岩也借此特别提出:杭州当重建有美堂、望湖楼、望海楼的建议。“苏轼、欧阳修等众多文人墨客的大量诗篇讴歌了有美堂等景点,这是许多地方发展文旅求之不得的优势,杭州应当好好运用。”

西湖,自不用说,历代文人墨客的醉心之地。苏轼也为此留下了《夜泛西湖五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等一系列诗词。其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至今都是杭州西湖的顶级文化金名片。

苏轼在杭州为通判期间爱游历寺庙,拜访佛门友人。曾写下《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吉祥寺赏牡丹》《祥符寺九曲观灯》等诗词,一句“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更是表达了他对灵隐寺、孤山的偏爱。

在苏轼的潮观诗词中,既有《瑞鹧鸪观潮》中“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对早期钱塘江弄潮儿的钦佩,又有“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对吴越钱王功绩的赞美。

在最后的唱酬部分,林岩主要讲述了苏轼在杭为通判期间,其社交活动与填词的场合。“这一时期,苏轼因工作、文人圈的应酬多,乃号杭倅为‘酒食地狱’,这也从侧面也反映了杭州物华天宝,经济、文化、美食的丰富。同时,受张先等词人的影响,苏轼开始了填词创作,唱酬间,他的个人风格得以酝酿成型。”

在林岩看来,杭州的山水美景、城市繁华,极大地促进了苏轼文思如泉涌,妙笔生花。“特别是登上有美堂,即兴所作的《虞美人为杭守陈述古作》,极大地体现了苏轼对杭州的情感。”林岩随即分享了这首诗词——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短短50余字,凝练,文采斐然。将吴山上看杭州湖山之美,望海千里,坊间闹市华灯初上,歌舞升平的山水人文气象道尽,同时将送别友人,人生如梦的怅然、淡然倾述。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55.jpg

正是这段机缘,让杭州“滋养”了一代文豪,也让苏轼进一步“点亮”宋韵杭州。“可以说,苏轼和杭州相互成就了彼此。”林岩说。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二) 2025-01-15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5-01-14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2025-01-13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一) 2025-01-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