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9月,一位在欧洲艺术界已小有名气的年轻艺术家在巴黎登上了回国的火车,毅然回到了尚满目创痍的祖国,他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为的就是保护祖国的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敦煌。 4月25日上午,名人讲堂的年度第二讲请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谢成水老师,讲述常书鸿先生这位出生在杭州的“敦煌文物守护神”的人生故事。 为了让听众能更好地理解常书鸿先生穷极一生所保护的敦煌文化遗产,在讲座前的4月23日,名人讲堂特别组织了粉丝观影会,带大家欣赏一部精彩的电影——《敦煌》,在整整二个多小时的电影放映环节,名人讲堂粉丝们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为赵行德的命运担忧,为回鹘郡主的身世叹息,为前人保护文献所做的贡献而赞赏。电影让大家对敦煌藏经洞文书的历史背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谢教授的讲述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浩劫开始说起,在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以后,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冒险者纷至沓来,劫掠中国的宝贵文物。而当时的常书鸿先生在巴黎攻读艺术,在法国这个被称为“艺术天堂”的国度获得了瞩目的成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巴黎地摊上看见了伯希和当年从敦煌拍摄出版的《敦煌图录》,非常震惊。于是毅然回国,要求去敦煌。几经周折,以及在国内爱国人士的呼吁和各界的帮助下,常书鸿终于成行,于1944年元旦成立了第一个“国立敦煌研究所”。此后,常书鸿先生的人生和敦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谢教授的讲述,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为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弘扬艺术而孜孜埋首,投入人生的英雄形象。他的人生,无傀于“敦煌文物守护神”的美誉。 在讲座的最后,谢教授用了大量的图片,带大家领略敦煌之美,让听众们在敦煌文物的艺术宝库中来了一次跨越空间的漫游,讲座时近中午,但许多的观众仍然意犹未尽,沉浸在敦煌文物遗产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之中。 (来源:杭州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