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 史量才也许你对他不太熟悉,他是沪上报业巨子,是《申报》的掌门人。他不仅把《申报》办成全国最有影响报纸之一,而且他作为上海新闻界的头面人物和最大的报业企业家,力主抗战,反对内战,倾向民主,追求进步,努力把这份上海滩最老的报纸办成为民主的阵地民众的喉舌。 《申报》报馆旧影 1931年,《申报》针对特务炮制的诬陷周恩来的“伍豪事件”及时辟谣,澄清了事实;同年底,《申报》藐视当局禁令,率先刊出国母宋庆龄的战斗檄文《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接着《申报》又连续发表陶行知等的时评,公开抨击“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申报》还组织鲁迅、茅盾等为副刊撰稿,发表了大量“投枪匕首般”的文章……史量才的如此作为深遭反动派的忌恨,为国民党最高当局所不容,他们开始利诱,继而威胁,最后又使出卑劣的暗杀手段。 史量才遇刺时乘坐的汽车 就这样,以“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立身的史量才终于1934年11月13日由杭州住处返沪途中在海宁翁家埠惨遭军统特务暗杀。那么,史量才人生“告别”处在杭州什么地方?也就是他生前的在杭州居住地在何处? 当看到这座两层三开间的房子时,简直有“惊鸿一瞥”的感觉,太美了。此房位于西湖区北山路,背倚葛岭,濒临西湖而筑,是上世纪30年代初极具民族特色又兼具西式风格的优秀民宅之一。它就是近邻新新饭店,北山街上的“秋水山庄”。
秋水山庄旧时老照片 说“秋水山庄”美,其美感源于整个立面,在造型、选材和色彩上的别具匠心又无比和谐。四根青石柱子竖立门旁,贯通天地;雕花石栏横于阳台,串联左右;隐格花窗点缀楼面,古色古香;红白双色搭配和谐,夺人眼目;再配上清水砖砌的花窗围墙,高大轩敞的铸铁门楼和“秋水山庄”的名家题匾,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的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小楼的细部处理,它的柱子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圆形柱子不同,它们是方形的,而且并不粗壮,相反显得有些纤细。这种纤细正与细巧的白色栏杆相配。栏杆的取材十分简单,仅为水泥和钢筋,外表涂了一层白色涂料。栏杆的几何图案又与青石柱头上白色带有吉祥意味的装饰花边呼应。 而二楼的朱红色花窗则是整个立面最富民族特色的地方,也是最美的细部。传统花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防止糊在窗上的纸被吹破,图案有花卉、喜鹊、八仙过海等。而这幢房子的花窗虽沿用了传统花窗的样式,但图案很抽象,只用了一些搭配合理的大小长格子。这又与栏杆、青石柱装饰花边的风格相统一。花窗最美妙的是它的漏影,想象夕阳西下时,金色的阳光透过花窗照进来,留下斑驳迷离的影子,独自在屋里晃动。 秋水山庄内院 秋水山庄建于1933年,占地3.605亩,建筑面积359平方米,有楼屋7间,平屋16间。史氏夫妇购得静江路77号(今北山路77号) 静观堂的这块宅基地后,便仿《红楼梦》中“怡红院”的格局建起了这幢主楼和花园。花园小巧玲珑,精致和谐,四周种有花草树木,搭有亭台廊棚,叠有假山石洞,挖有曲池鱼塘,并以鹅卵石或磨石子的过道贯穿全院。此地远可眺白堤桃柳、湖光山色,近可观葛岭霞晖、风花雪月,耳可闻放鹤亭空谷回音,目可睹闲地庵木鱼撞钟,实在是一处生态绝佳的理想居所。 秋水山庄内景,以《红楼梦》中“怡红院”为蓝本 楼主史量才热爱杭州,眷恋西湖。他早年曾在林启创办的金沙港杭州蚕学馆就读多年。创办《申报》后,他为杭州读者办了《申报》杭州专刊,将唯一的儿子史咏赓送到钱塘江边的之江大学深造,还以爱妻沈秋水的名义构筑了这一道风景。 史量才与妻子沈秋水的结婚照 史氏夫妇经常相偕来山庄憩息。史量才在山庄远眺湖山,曾吟成七律一首:“晴光旷渺绝尘埃,丽日封窗晓梦回。禽语乐声通性命,湖山岚翠绕楼台。山中岁月无古今,世外风烟空往来。案上横琴温旧课,卷帘人对牡丹开。”夫唱妇随,多才多艺的沈秋水当即抚琴谱曲,指下流淌出名为《秋水山庄》的悠扬乐曲,久久萦绕于青山绿水之间……不幸的是,此曲竟成绝唱。几天后,史量才由秋水山庄离杭赴沪途中饮弹喋血,死于非命。 年幼时期的沈秋水 侥幸逃脱的沈秋水悲痛欲绝,但却深明大义,她将秋水山庄丈夫的信物捐赠于社会,改建成杭州尚贤妇孺医院,作为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丈夫在天之灵的一个回赠。她自己却择一斗室另住,吃斋念佛,直到逝世。 建国后,秋水山庄曾更名为“西子楼”。前些年,此楼恢复原名,按原式样修缮一新,作为西湖新新饭店的一部分接待八方游客。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