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余杭历史文化 | 南湖风貌⑤:余杭文脉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6-05

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余杭县令陈浑辟南湖,筑堤塘,在苕溪上造起通济大桥,把县城中心迁至溪南,建街巷,聚商家,造庙宇,辟市场,使之俨然为一通衢大邑;东晋咸安元年(371年)大学者范宁任余杭县令,兴学校,养生徒,崇学敦教,风化大行;到宋初,建起了巍峨的文庙,景德三年(1006年),迁文庙至苕溪北岸(今省军区教导大队队部),创办县儒学,自此,余杭有了官办的学校。经过千年以来的整修、扩大,这座县学的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备是周边邻县甚至府治所可望而不可及的。清嘉庆《余杭县志》中有详细的记载:“今学在县治东……面瞰大溪。最南为宫墙坊,次为棂星门,进为泮池,跨以石桥,括柏夹列。由桥进为戟门,戟门东南为礼门,戟门内正中为大成殿。殿前为东西两庑,殿后西北为崇圣祠。祠之南为射圃地,祠东为名宦、西为乡贤二祠。直殿后为明伦堂,堂旁有祭器、乐器库及赐书各种,两掖斋堂十余间,堂后有尊经阁故址及谕训署。由礼门出转而南为云路,其上为奎楼。云路之南……辟通至临街,为儒学头门。此迁学以后及屡次增葺之规模也。”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大学者杨时(字中立,号龟山)来余杭任县官,更注重教育,以德化民。而于水利,尤尽厥心。杨时离任后,余杭百姓在南湖畔创建龟山书院,延师教子弟,并由在任儒学教谕任院长,以示重视,这是民间办学的起始。明洪武年间,城乡各地开设社学38所,可说教育普及。开设在县城的社学,据旧县志载,校园宽8弓,长29弓(每弓为5市尺),占地377平方公尺,建有前后厅堂各3间,有耳房、门房,以砖垣包围。加上南湖畔县城中开设的集虚书院、启蒙书院、苕南书院和十余所私塾,余杭的学校量多、面广、质高,所以,余杭民间向以读书求知为最崇高的职业,以知书达礼为荣,以报效国家、普济苍生为读书人终生的抱负。二千年来,人才辈出。据旧志书上的统计,自南朝齐梁以来,到清末废除科举止,余杭共产生进士116人,举人213人(明清两朝);因为品学皆优,而获地方推荐、朝廷辟除的优秀人才有22人(仅汉唐和明崇祯年间、清雍正年间)。这其中以学问和政绩闻名于世的有盛度、何铸、陆洗、虞策、邹干父子、严沆、汪元量等等。至现代也产生了大批的科学家、教授、名医,如陈达、蔡堡、姚仲寅、叶熙春、江一平、钱思亮、方豪、蔡祖泉、姚竹秀、姚祖康、吴家玮等等。最为突出的是视功名如粪土、求学问无止境的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可以说他们都是喝着苕溪和南湖的水长大,熏陶在余杭崇学敦教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传承着余杭的文脉。

山川的钟秀固然是孕育人才优良的自然环境,但是,悠悠文脉却不是光有青山绿水就能滋生和延续的,养而教之(教育)更是产生和滋养这条文脉茁壮成长、繁衍壮大的必要途径。正因为二千年来的崇教敦德,才使余杭文风炽烈、俊才辈出,而且民风淳朴、君子尚礼、多秀而知学。这就是为什么余杭的文庙特别宏伟;为什么余杭的学院、私塾特别普及;为什么余杭人对孔孟等文化圣人特别尊崇,虔诚得不准在文庙的泮池中养鱼,以免给圣贤带来腥臭,虔诚得不用写过字的废纸揩抹灰尘和包什物,要送到文庙里特设的火炉里恭恭敬敬地焚烧;为什么今天的余杭中学能排进省级重点中学之列,太炎小学能升级为教育集团;为什么今天的余杭人中作家、诗人、画家、教授、博士、硕士能有这么多的原因。应该说,这篇文章也就是这些“为什么”的答案之一吧。

摘自《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南湖文化》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