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了,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扇子。 虽然现在空调、电风扇都能给人凉爽,而且凉爽的效果远比用扇子好得多,还是会想起扇子,似乎扇子是夏天的标配。其实,现在即使人们使用扇子,那也是闲适的一种手势,“唰”的一声挥开折扇,是不是显得蛮有文化? 对于折扇,最早的印象是“桃花扇”,不是那个昆曲《桃花扇》,也不是电影《桃花扇》,而是此中的一段情节:阮大铖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素白的扇面,杨龙友在扇面上添了几笔,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于是李香君就有了一把桃花扇。 这故事看起来惨兮兮的,却含有文化意味。也许那时候的折扇,都带有文化符号性质的,扇面上铺着山水花鸟、行书隶书,若是名家笔墨,更觉得风雅别致。 文物之邦的杭州,自然少不得折扇。清末至民国杭州有一条巷叫扇子巷,因聚集了众多扇庄而得名。可见当时扇业之兴旺。扇子巷在元福巷隔壁,临柴垛桥,近年旧城改造消失了。 扇子巷 说到杭州的扇业,就不能不说当时鼎鼎有名的舒莲记。舒莲记创始于清中期,最早开在太平坊巷口,在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舒莲记折扇获得特等奖状。 当时坊间流传《舒莲记雅扇》诗:笼鹅逸少字虚传,何物清除烦恼天。六月西湖风更好,凉波半折说舒莲。 舒莲记所制的折扇,扇骨精工细磨,被称为水磨扇,扇面大都请名人题写字画,不但文人雅士喜欢,工商界人士也喜欢。 收藏家收有一把辛亥革命后被任命为中国银行浙江分行总经理金润泉曾经使用过的折扇。 这是舒莲记出品的一支九寸三十六方,1厘米公分排口,棕竹茄头黑纸扇。正面用金粉绘制了西湖的山水,另一面同样用金粉书写了西湖三十六景的名称和诗句。绘制西湖山水的是西泠印社清鋆,书写名胜的是蒋鹿洲(当时扇面书写小楷第一人),精致至极。此扇成于丁亥年(1947),历经七十余年,保存相当完好,书画金粉闪闪发光,扇子虽旧,字与画却像是昨日之作一般。 西泠印社清鋆金粉绘制西湖山水 蒋鹿洲书写西湖三十六景 扇面《舒莲记》钤印 舒莲记出品的折扇,不但国人喜欢,连洋人也喜欢。2009年《钱江晚报》曾报道,1929年,一位幼年曾在西子湖畔生活过的美国新娘与新婚丈夫马尔智来到杭州度蜜月之,留下了关于西湖和杭州的日记,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中国最有名的扇子店——舒莲记扇庄。走进这座宽敞而忙碌的中国商店,墙上挂有参加各种世界博览会的获奖证书……我们花了近一个小时来挑选,最后买下了四把扇子,我和多萝西各两把。我挑了一把大的檀香木扇,那是我期盼已久的;另一把是可以放在西装口袋里的小乌木扇。多萝西的两把也是一大一小,分别是蓝色和银白色。” 民国河坊街上舒莲记扇庄(图左上可见字号) 民国舒莲记大扇面墨地描金兼彩绘水浒传108将 民国舒莲记兰花扇面
民国舒莲记书法扇面 民国时期长期居住在杭州的阮毅成先生写过一本书《三句不离本杭》 阮毅成著《三句不离本杭》 其中有一篇《舒莲记》,摘录如下: “杭州所产扇子,为江南所著名,尤以舒莲记所制者,最为上乘。舒连记在清河坊大街,石库墙门,规模宏大。我在吴淞中国公学求学时期,有同学名舒昌绪者,即系舒莲记之小老板。每逢暑假返杭,舒常约至其店中参观。始知一扇之成,全恃手工,且过程并不简单,舒有长兄,继承父业,其本人则对于制扇,似兴趣不高。舒莲记所制之扇,并不限于折扇。而在折扇中,有专为和尚使用之大型红油纸扇,可纳于宽大的僧袖中。有专为置于西服口袋中之小型黑油纸扇,此两种皆不加书画,遂称为素扇。亦有专为女性使用之檀香扇,则香随风生,人与香至。当时售价,并不便宜。……我以昌绪兄关系,凡外埠亲友托我购扇,仍必到其店中。抗战期中,杭州为敌所占,昌绪兄避难至永康。店为他人侵古,仍行开业,而制品已不如前。胜利回杭,昌绪兄之尊翁已逝世,由其兄收回自营。终因原有设备损失过巨,物价上涨,补充不易。加以技术人员星散,一时难以罗致,出品未能恢复战前水准。” 洗去历史的尘烟,近年舒莲记品牌获得了新生。 著名书法家蔡云超先生为商标题字 传承人陈先生说,要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继承技艺、创新发展,为杭扇事业的辉煌拼搏奋斗。 目前接受定制,做一些高端的、文人绘画书法的扇子,为传承杭州的历史文化尽一点力。 九五寸梅妃男扇,黄山归来不看岳,楼意绘
六寸梅鹿竹女扇,红梅,黄建华绘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