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
熟悉的陌生人
禹杭履迹
 
杭州城的南宋史丨宋高宗退位之谜
来源:浙大文史出版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7-11

绍兴三十一年(1161)六月,金国国主完颜亮再次发动侵宋战争,在军事上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金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完颜亮在采石大败后,为部将所杀,侵宋计划宣告失败。其后,高宗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赵昚是赵匡胤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原名赵伯琮。高宗独子夭折,宋朝宗室大多被掳,朝野又盛传报应之说,认为太祖后裔寂寥无闻,神灵不佑。总之,高宗将赵匡胤后裔赵伯琮、赵伯玖选入宫中抚养,并改名赵瑗、赵璩。赵瑗经史浩指点,受高宗赏识。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高宗立赵瑗为皇子,进封建王,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完颜亮侵宋失败后,高宗五月立赵玮为皇太子,更名赵昚,六月便将皇位禅让于赵昚,自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六月,金国国主完颜亮再次发动侵宋战争,在军事上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金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完颜亮在采石大败后,为部将所杀,侵宋计划宣告失败。其后,高宗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赵昚是赵匡胤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原名赵伯琮。高宗独子夭折,宋朝宗室大多被掳,朝野又盛传报应之说,认为太祖后裔寂寥无闻,神灵不佑。总之,高宗将赵匡胤后裔赵伯琮、赵伯玖选入宫中抚养,并改名赵瑗、赵璩。赵瑗经史浩指点,受高宗赏识。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高宗立赵瑗为皇子,进封建王,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完颜亮侵宋失败后,高宗五月立赵玮为皇太子,更名赵昚,六月便将皇位禅让于赵昚,自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

资善堂读书

绍兴五年(1135),高宗命赵鼎等人在行宫院内修筑书院,共建成房屋十六间。高宗以此为资善堂,“命儒臣为直讲翊善,悉如资善故事”。即便在场的很多人都对此有过心理准备,甚至不少就是这项工程的推动者,但在听到此话之后,仍然感到震动。资善堂是太子读书的地方。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首建资善堂,以作皇太子、皇子的就学场所。随着历代皇室的补充,它还增加了如议政、讲筵、宴客和收整书籍等功能。高宗建资善堂,等于是开始考虑立储的大问题了。

建炎三年(1129)的多事之秋,高宗先是受到金人杀往扬州的惊吓,传说因此失去生育功能。接着在苗刘之变中,高宗幼子赵旉被立为皇帝。平定苗刘之后,三岁的赵旉又在偶发的惊吓中病亡,高宗因此绝嗣。

王明清的《挥麈录》有一条《帝王自有真》的记载,说当年宋太祖下葬时,司天监苗昌裔为太祖寻访墓地。太祖的陵墓称为永昌陵,下葬之后,苗昌裔就与永昌陵使王继恩一起登山观看永昌陵的地形山势,这时苗昌裔对王继恩说,如永昌陵的地形,“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这句话在宋朝流传甚广。

建炎三年(1129)七月皇太子赵旉夭折,当时就有一个乡贡进士李时雨上书请高宗“暂择宗室之贤者一人,使视皇太子事,以系属四海,增重朝廷”,结果当即被“押出国门”,“斥还乡里”,这个事件是请高宗立嗣的开端。建炎四年(1130)四月,高宗在海上逃亡之后,从明州进驻越州,八月又把孟太后从虔州迎回越州。建炎二年(1128)以来,高宗连续遭遇金军两次追击、苗刘之变被逼退位、皇太子夭折等重大惨剧,朝野上下开始流传报应之说,认为靖康之难及高宗狼狈是宋太祖神灵震怒天谴所致。据说这时孟太后跟高宗讲了一个奇怪的梦,高宗开始有所领悟,孟太后说的应该是宋太祖的托梦。

上虞县丞娄寅亮上书请求立嗣,更挑明了太祖报应之说。娄寅亮胆子很大,他说皇帝年纪轻轻却生不出小孩,还一直倒霉,恐怕是上天在警告皇帝哪里做得不对,“天其或者深惟陛下追念祖宗公心长虑之所及乎”。然后他分析,高宗的父亲徽宗当皇帝的时候,十分亏待太祖系的宗室,他们的待遇已经跟普通老百姓毫无区别了,这种情况下,太祖的在天之灵也不可能保佑宋朝的吧,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发生靖康之难这样悲惨的事情。所以娄寅亮就明确提出,应该在比皇帝低一辈的“伯”字行下“遴选太宗诸孙有贤德者”封为亲王,并把他当作皇储来培养。娄寅亮的上疏表明了高宗的意向,于是大臣们纷纷附和。绍兴二年(1132)正月高宗从绍兴至临安。这时赵令懬就挑了赵伯琮、赵伯浩两个小孩送到宫中。“伯浩丰而泽,伯琮清而癯”,高宗开始更喜欢伯浩。但当时有一只猫经过时,伯浩“以足蹴之”,伯琮“拱立如故”。这让高宗觉得伯浩太不稳重了,就赏了伯浩银三百两把他送走了,而伯琮就是宋孝宗。

微信图片_20230711114047.png

嘉兴杉青闸遗址赵昚塑像


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他的父亲赵子偁是赵德芳的五世孙。南宋初年盛传“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是因为徽宗年间取消了太祖后裔的宗室待遇。从此太祖后裔不再享受朝廷的津贴与授官,但可以自由迁徙并参加科举考试。赵子偁就在宣和年间考取科举,生下孝宗时他是秀州嘉兴县的县丞,他的官舍就是运河上的杉青闸,这里也是孝宗的出生地,而他的妻子张氏是真宗潜邸旧臣张耆的五世孙女。孝宗出生于建炎元年(1127),原名伯琮,后改名瑗,选入宫时年仅六岁,他还有一位兄长赵伯圭。

绍兴五年(1135),赵瑗八岁,到了就学读书的年纪,高宗令赵瑗入读资善堂,难道是默认他做皇子,做未来的储君与皇帝吗?资善堂在宫城北面的和宁门内,向左是学士院,向右是御酒库。以三省、枢密院为核心的外朝官僚机构集中在和宁门外。高宗命宗正少卿范冲与起居郎朱震当赵瑗的老师。当时的资善堂条件并不好,赵瑗就学一个月后,赵鼎就上书说“资善堂极偏隘,恐方暑不便”。但高宗态度比较冷漠,说简单修整一下就可以,他也以大兴土木为戒。其实这时高宗仍有生子的念头,曾亲祀掌生育之职的高禖以求血脉不绝。即便高宗没能再次生育,也并不意味着赵瑗高枕无忧。

孝宗入宫时并没有被立为皇子,只是改名赵瑗,授了一个防御使的虚衔。高宗需要后宫有人负责抚养孝宗。这时孟太后已经于前一年去世,高宗的生母韦氏还要十年以后签订绍兴和议时才被迎回。后宫也没有皇后,因为高宗继位前的正妻邢氏在靖康之难中被掳,虽然这时被遥册为皇后,却无法回到南宋。绍兴九年(1139)邢皇后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去世,年仅34岁,但高宗直到韦氏归宋后才知道邢氏的死讯,所以高宗中宫虚位的历史长达十六年之久。孝宗入宫时,有可能抚养他的有潘贤妃、张婕妤与吴才人三人。潘贤妃是赵旉的生母,曾与孟太后一起逃难江西,因丧子之痛无意抚养孝宗。张婕妤对孝宗十分热情,于是高宗让张婕妤抚养孝宗,这让吴才人感到嫉妒。

吴才人与高宗算是生死之交,她一直陪伴在高宗身边,“常以戎服侍左右”,又“颇知书”。建炎三年(1129)高宗逃亡时吴氏也在身边,在宁波时吴氏随机应变避免了一场兵变。后来高宗逃亡海上,吴氏也同舟共济,当时有条鱼“跃入御舟”,吴氏还说过“此周人白鱼之祥”的吉利话,让高宗刮目相看。孝宗入宫后并没有被立为皇子,一方面当时高宗年仅26岁,仍然期待还有子嗣,另一方面吴才人也提出再领养一位宗室子。绍兴四年(1134),高宗又把另一位太祖七世孙、五岁的赵伯玖改名赵璩,交给吴才人抚养。这就引起了各种议论,甚至可能引发一场争嫡之战。大臣们看在眼里,就有些焦虑,催促高宗早立皇子,高宗都不予理睬。而秦桧并不支持赵瑗,绍兴九年(1139)支持高宗封赵璩为国公,让赵璩与赵瑗并驾齐驱。

微信图片_20230711114052.png

宋孝宗赵昚书法作品《后赤壁赋》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局部

相比赵瑗七岁入学,赵璩虽也被封为国公,但一直在禁中待至十岁,才于绍兴九年(1139)入资善堂读书。很快朝中不同政治势力在赵瑗与赵璩之间形成两派,宰相赵鼎与大将岳飞支持赵瑗,这给两人都带来了政治灾难。而支持赵璩的除了宰相秦桧,还有赵璩的养母吴氏。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议和达成,秦桧权势滔天。绍兴十二年(1142)赵瑗被封为普安郡王,时年十六岁。同年高宗生母韦氏被迎回,韦氏似乎并不乐意立赵瑗为皇子,对此事三缄其口。高宗从韦氏那里得知邢皇后早已去世,便于绍兴十三年(1143)册立吴氏为皇后。这种形势对赵璩似乎有利,特别是绍兴十五年(1145)在秦桧的极力劝说下,高宗封赵璩为恩平郡王,继续与两年前封为普安郡王的孝宗平起平坐,两家郡王府时称“东西府”,争嫡之战一触即发。

佑圣观潜邸

绍兴十二年(1142)赵瑗的养母张氏去世,赵瑗父亲赵子偁又于绍兴十三年(1143)去世,两个事件对赵瑗的地位产生微妙的影响。张氏去世之后,赵瑗并没有失去宫中的支持力量,事实上高宗更加看好赵瑗,所以让赵瑗“并育于后”,就是让吴皇后共同抚养赵瑗与赵璩,吴皇后就失去了偏向赵璩的动力,“后视之无间”。赵子偁去世,赵瑗并没有被立为皇子,伦理上两人仍是父子关系,秦桧就要求赵瑗为赵子偁服孝三年。当时赵子偁的长子赵伯圭为父亲在湖州寻找墓址,“惟乌程之菁山最佳”,据说还有神明指引,侧面反映兄长对孝宗入宫十二年后未被立为皇子、继统前途难以预料的焦虑心情。

后续内容,请见《南宋都城三部曲》之《杭州城的南宋史》。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2025-01-02
吴山广场旁这个“小区”曾出过大人物!他的一个决定,救下好多人… 2025-01-02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游记》 2024-12-30
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周贺诗集》 2024-12-30
湘湖轶事|何舜宾与知县邹鲁 2024-12-3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