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北海塘遗址中的历史
来源:《追寻远去的风景》  作者:沙地江司  日期:2023-07-13

“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来过恶风回;浙江八月何如此,潮似连山喷雪来”。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描写钱塘江大潮中的《潮诗》,这首诗收录在明朝万历年间编纂的《萧山县志》中。

钱江大潮以其势如卷席,汹涌奔腾而著称。那么潮来以什么阻挡呢?最早期肯定是巨浪排空,潮想冲到哪里就到哪里。后来人们就用水来土挡的办法,筑起了土堤,但毕竟土堤难挡浊浪滔滔,这就得用石块来垒堤。石块垒堤就比土堤要坚固得多,一旦大浪击堤,才有惊涛拍岸的景象。

大多数世人只知钱塘江大潮的惊涛,恐怕不会想到这阻挡怒潮的江塘、海塘。

北海塘的民间记忆

北海塘,也称南塘、捍海塘等。旧时萧山老百姓叫:皇塘、禁塘。

说到皇塘,是因当时修筑海塘的资金,由皇帝批准,专门从朝廷拔下来的,百姓认为是皇帝出钱派人修筑的,就称为皇塘;说到禁塘,是因为塘堤是保障萧绍内地的屏障,民国之前,北海塘上一直有“塘察”据守、巡视,禁止在塘堤上开垦、种植、建房,因此就称为禁塘。


北海塘上,原来每隔二十丈各竖有石碑,它是海塘上的里程碑。石碑上刻有《千字文》,从:“天地玄黄”的“天”字号开始,一直至“焉哉乎也”的“也”字号结束。《千字文》碑石过去从原绍兴县天乐乡的麻溪坝(现萧山区进化镇境内)始,一直到绍兴的三江闸为止。为何在皇塘上要竖《千字文》而不竖其他的数字碑?因为古人很有智慧,旧时大多数人对《千字文》很熟悉,你只要说出《千字文》中的哪个字号发生问题和险情,就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具体位置了。民间相传,说是这条皇塘是刘国师(指明朝开国大臣刘伯温)用砻糠撒牢的。在明朝之前,这条皇塘是直线的,大潮来时,有的堤段经常被潮水冲垮,可是有的堤段却没有被冲垮。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潮水来时有急有缓。急的地段容易被冲垮。刘国师就想出了一个因势利导办法,他用老百姓家里存放的砻糠在涨潮的时候,叫守堤的“塘察”撒在海岸线上,等潮水退掉后,这砻糠就成了弯弯曲曲着陆线,后来筑堤师傅就沿着这条着陆线建造塘堤。

微信图片_20230713195202.png

北海塘中大文字碑

对于刘伯温用砻糠线筑塘的故事,当时的人们和后人传为美谈。这筑堤的方法简单又科学,原用直线型的塘堤易被潮水冲毁,改用一条弯曲形的塘堤就能缓解冲击力。从那以后,潮水冲跨塘堤的事件大大减少。

清朝咸丰年间,大水漫过万柳塘(衙前新林周境内)。万柳塘因被江水浸泡时间过长,后来许多堤段被冲坏,附近村子田地房屋淹没。当时太平军正守在衙前吟龙村一带,在这紧要关头,太平军首领联合村民一起堵住海塘洞口。因缺少木、石,没有办法,就把不远处几座庵庙道地上的石板全部撬来用上了。缺口太大挡不住,就用石块装在木船上,然后把整船整船的石块船压沉堵住洪水。缺口总算堵住了,塘身倒是安然无恙,但是不规则的堵口垒石,缝隙过大,致使塘内外水产生了对流。后来有了“洋灰”(水泥),“洋灰”也叫“水门汀”(英语译音),有漏洞就用“水门汀"来补洞,这段由太平军筑的石塘约有一百多米,在塘堤中一眼就能看出与其他塘堤有区别。

微信图片_20230713195205.png

衙前镇境内,修筑于清代的古北海塘

如今,太平天国起义已过去一百多年,北海塘内外早已是沧海成了桑田。因被洪水冲溃而形成的水潭——长毛潭,也被村民承包,成为一个养鱼潭,面积约7.8亩。潭面上有架空搭起的“鱼簖舍”,小舟系于舍柱,养鱼人居于舍里,颇具水乡风情。

古北海塘与历史人物

写到修筑海塘,不能忘了将杭州、萧山部分海塘中的柴塘、土塘改筑为石塘的大功臣张夏。

张夏,也称张十一郎,宋时萧山长山乡(今楼塔、河上一带)人,宋景祐年间(1034-1038),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关于张夏之死,据毛奇龄《张十一郎官词序》记述:“乃以护漕(指在江海中运送官粮),决河覆舟”而死。

张夏殉职后,葬于现新街镇境内的长山之麓,并被历代朝廷封为宁江侯、护堤侯、静安公等。人们为纪念他的治水功绩,立祠志念,并在长山山麓建起了张夏寝宫,又在古万柳塘旁建立起了张夏行宫。张夏寝宫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成为长山中学,后为职高,而古万柳塘旁的张夏行宫至今还存。

行宫内有一副石柱联,镌文为:“风恬静沾神泽,海宴清颂帝功”,行宫中央有一张夏坐姿塑像,脸为红色。行宫前原有一戏台——万年台。每到农历三月初六为纪念张夏,在此举行庙会,并在万年台上演出《目连救母》等。

还有,被写进民国三年编纂的《萧山县志稿》的一位历史功臣叫刘良贵。

南宋咸淳六年(1270),北海塘新林周(宋明及清初称为新林)段为钱塘江风潮所啮,所筑海塘全部被潮水冲垮。后来朝廷命绍兴太守刘良贵主持负责修筑,工期历时四个月。完工后塘堤“其高逾丈,其广六丈,其长千九十丈。横亘弥望,屹若天成”。完工那天,刘太守带着僚吏行走在塘堤上,斟酒相贺说:

“非朝廷之赐不及此(没有南宋朝廷拔下专款是做不成功的)”,于是“命立之祠(指建立万柳堂),且植柳万株,大书其匾曰:‘万柳堂’,以冀岁久根蟠,塘以益固,……”

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三传弟子黄震撰写《万柳堂记》,详细记述修筑万柳塘的全过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万柳塘上还竖有旧时留下的“古万柳塘”四字大石碑。万柳堂不知毁于何时,而“古万柳塘”石碑后被人移作它用,也不知道趋向。

清朝中叶前,新林周万柳塘以外被喻为“蛟龙出没之区,鱼鳖浮沉之地”。它的出海口就是旧时钱塘江中的雷山与鳖子山之间,称为“海门”、或鳖子门,一旦钱塘江发生大的洪水和海潮,这风潮就直接侵击万柳塘。因此,清嘉庆山阴知县胡潮在《萧邑新林塘筹水说》一文中描述:“三江闸二十八洞所泄之水,不敌新林万顷汪洋来源之旺也。”因为一旦钱江风潮冲垮万柳塘,这洪水就会直泻萧山及山阴内地,所以南宋朝廷特别重视修筑万柳塘。

古北海塘的前生今世

北海塘,绵亘40公里,在1680年以前全线临江,后新筑了南江大堤、围垦大堤,才被退到三四线作为备塘。逐段名称自西至东为:龙王塘(西兴),长山塘(北干、新街)、横塘(新塘)、万柳塘(衙前)、瓜沥塘。瓜沥是北海塘东端的头。因此,旧时萧山人习惯叫“瓜沥塘头”。而从瓜沥以东的党山、益农是绍兴境内的后海塘,也称俞公塘。1956年,党山益农划入萧山,后海塘就通称北海塘。据旧志记载,北海塘自吴越春秋始以至民国初,代代有兴修。从最初的土塘,到后来在险要处改筑为石塘。

微信图片_20230713195208.png

益农古海塘

宋时的萧山北海塘北岸几乎全线临水,那时塘外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成为裸露的滩涂,而海塘内的田畈却是河流交叉,船只穿梭,纤陌纵横,民舍星罗棋布。北海塘作为萧绍地区的江海大屏障、生命线,坚如磐石,顽强屹立,只有到发大水的年间才有几处险要处的塘堤被潮水冲跨。冲跨后,当时朝廷或州府就会拨专款堵截、修筑。过去一百多年,现在的北海塘外早已是沧海变桑田,又由桑田变为麻棉产区。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作为备塘的古北海塘一夜之间竟被新建的高楼大厦湮没其中。有的塘堤被掘平、有的被填埋、有的被肢解分离、有的被拆除。长长的四十公里北海塘已消失殆尽。

对北海塘进行踏勘,发现长山塘和万柳塘积淀的海塘文化最为深厚。这两段塘堤气势巍然,更为难得的是长山塘堤中有“镇塘锁石”的十二生肖石雕,而且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而在石兽下竟发现有一块被砌入塘堤的文字碑“断鳌立极”。“断鳌立极”是古代的神话故事,传说上古时天地倾斜,江水横流,女娲砍断巨鳌之足来作天柱。在万柳塘上,我发现有各个朝代修筑的塘堤,有土塘、叠砌塘、鱼鳞塘、丁由塘,应有尽有……可谓是集各式石塘堤的博物馆。

北海塘现成为钱塘江的备塘,可她是萧绍古代人民抗击钱塘江风潮的诗史,是古代萧绍人用聪明才智和血与泪凝聚而成的大堤,是萧山变迁的见证人,是萧山人崛起的里程碑,是一直屹立于萧山腹地里畈与沙地的分界线、风俗线、风景线,是留给萧山人民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