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
熟悉的陌生人
禹杭履迹
 
杭州城的南宋史丨宋代的慈善事业
来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何扬鸣、范芸芸  日期:2023-08-07


宋代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讲中国古代官办慈善事业就是从宋代开始的。宋政府重视慈善事业有其社会控制的目的,对统治阶层来说,乞丐之类的赤贫阶层是危险性最大的。但毋庸置疑,宋代的慈善事业,特别是收养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进步意义,对后代影响很大,元代地方志中记载的慈善机构很多是从宋代直接继承下来的,明代各州县置养济院也是对宋代慈善政策的继承。宋朝的官办慈善事务主要包括赈灾、收养、墓葬、医疗、消防等方面,规模与体制当然都以京城的慈善机构最为完善,因此南宋的临安城内出现了制度相当完备的丰储仓、养济院、漏泽园、官药局、望火楼等。

丰储仓

即便是两宋这样太平繁华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平民而言,饥饿的阴影也从未离他们远去。在已经中兴的孝宗时代,仍有臣子上奏说“四方客旅,斗米博一妇女,半斗易一小儿”,宁宗时代都城附近都出现过“米斗千钱”的情况,无钱买米的民众活活饿死,甚至“有一家而数人毙者”,临安城之东,有一位儿媳妇甚至跟公公、婆婆说,你们把我卖了给公公换点吃的吧,婆婆听了这话就自杀了,然后公公、儿子、儿媳也接连自杀了,“妇以舅姑及夫俱死,又经死”。理宗之时,形势日颓,“富户沦落,十室九空,灶罕炊烟,人多菜色,昔所无也”,临安城中饥民公然在街市上抢夺食物,强盗强抢人口贩卖,随意杀人以获利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恶性暴力事件的频发经常导致街面上空空荡荡,“日未晡,路无行人”。

微信图片_20230807161827.png

表现平民生活的宋王居正《纺车图》

(现藏故宫博物院)

朝廷赈灾,最常见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放粮,这需要动用官府的米仓。北宋多用广惠仓、惠民仓、常平仓,南宋最常用于赈灾的是丰储仓。丰储仓一次最多可以取出5万石米赈济,30万石米赈粜,除能覆盖临安府属县之外,还能支援严州、衢州、绍兴、温州、台州、处州等地。丰储仓是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所设的新仓,设立初衷是通过贮备上供余粮,在农荒时补助军粮以及抑制粮价,初定额为100万石。

临安丰储仓原在东青门外三里。乾道五年(1169),孝宗将丰储仓迁至仁和县侧仓桥东,大概是在今杭州玄坛弄一带。淳熙六年(1179),宋廷又诏“建丰储仓”,即丰储西仓,在余杭门外佐家桥北,储备扩增至150万石,主要接受来自浙西和籴来的米粮。丰储仓的积蓄非常充足,淳熙十五年(1188)临安连外州储备共计679万余石。然而面对连绵的饥荒与军马挪用,宁宗时期丰储仓库存“中都但积三月之粮,关外积粮亦不能支一岁”。南宋末,朝廷又陆续修建了端平仓、平籴仓和淳祐仓用于救荒。端平仓在余杭门外德胜桥东,有库五十六间。平粜仓在仙林寺东,据说藏额60万石。淳祐仓在余杭门内斜桥南,有库百间,约120万石。

形势的转折发生在贾似道公田法推行之后,“年为屡丰,租入益裕”,临安城的各粮仓积存的储备粮足够三年之用,“今不啻三年耕之蓄矣”,景定四年(1263)理宗甚至因为粮食太多而不得不扩建丰储,“以公田租浩瀚,诸仓不足以受,乃诏即丰储增创”。咸淳二年(1266)八月,仁和县东的新仓建成,也有库百间。端平仓等同样受惠于公田法有所扩建,咸淳四年(1268)宋廷还在东青门内后军寨北新建了一座巨型仓库咸淳仓,“岁贮公田米六百余万石”。

除官仓直接放粮救济之外,宋廷也有其他办法调节粮食流通。其一是号召商人从粮食充足的地区运来粮食,并允诺可按市价出售,“官司毋得拘勒”,强压价格。再有就是劝分,即由官府出面,劝谕那些拥有大量米的富裕人家进行赈济。从事慈善的人,有些出于怜悯,有些则出于“被迫”。景定三年(1262)京城大饥,临安府尹马光祖知道理宗的亲弟弟赵与芮的荣王府中积粟甚多,遂一连三天,前往拜见,甚至直接躺到了人家的客厅里,以表坚决之意。荣王实在推脱不过,只好召见了他。马光祖一见面,便厉声质问说:“天下谁不知储君就是您的大儿子。现在百姓要饿死了,您竟然不趁此为他收拢人心吗?”荣王不愿,只推脱家中无粮,马光祖即刻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说:“某仓几十万。”荣王语塞,遂许30万石,马光祖立即派人领粮放赈,“米活饥民甚众”。

养济院

临安以富冠天下闻名于南宋,但贫富差距严重,城中始终有相当规模的贫困人口。根据淳熙十六年(1189)一次清查“贫乏老疾之人措置赈给”的反馈报告,城九厢和城南、城北两厢需要救济的贫困居民,“共抄札到二十六万八千余口”。孝宗以后,南宋国势由盛转衰,宁宗时“人谓已非淳熙之旧”,理宗朝宋蒙开战后“又非端平之旧”。为维系临安的安定与稳固,宋廷长期对贫民开展救济工作,避免变乱的发生。

南宋临安有两座养济院,位置却难以指明,只知一座在艮山门外。养济院开始是综合型救助机构,主要面向没有固定居所的乞丐,以及虽有住所但生活困难的各坊厢贫民,官府为前者提供住所,为登籍的后者定期提供钱粮。南宋中后期对养济院的收容群体进行初步甄别,只保留鳏寡老人及残废之人,壮年、有亲及健全的贫民则被排除在外。养济院的救济具有季节性,临安养济院的开放时间是冬天十一月至二月,每年十月十五日开始登记,大人在养济期间每天米一升、钱十文,小孩减半,米粮主要从常平仓支取。由于养济院最常以寺庙改充,僧人的参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宋廷通过分发度牒等鼓励僧人参与其中。

微信图片_20230807161800.png

表现宋人生死观念的李嵩《骷髅幻戏图》

(现藏故宫博物院)

后续内容,请见《南宋都城三部曲》之《杭州城的南宋史》。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2025-01-02
吴山广场旁这个“小区”曾出过大人物!他的一个决定,救下好多人… 2025-01-02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游记》 2024-12-30
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周贺诗集》 2024-12-30
湘湖轶事|何舜宾与知县邹鲁 2024-12-3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