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禹杭履迹
 
杭州寻宋|昙山题刻:被嫌弃的朱熹
来源:浙大文史出版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9-25

朱熹一生的学术生涯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一是从隆兴元年(1163)到淳熙四年(1177),即34岁到48岁,是朱熹学术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他一方面继续辟佛,一方面系统编辑北宋理学家的言论、文字,把理学精神糅进儒家经典,基本完成《四书》的纂修工作,这是朱熹理学体系初步建立的标志。二是淳熙五年(1178)至绍熙五年(1194),朱熹49岁至65岁,为进一步发展时期。朱熹的主要活动是通过讲学和同其他学派的辩论,扩大朱学学派的势力与学术影响,进一步对儒家经籍进行理学化的系统阐释,构建更加完备的理学思想体系。三是从宁宗庆元元年(1195)至六年(1200)朱熹去世,朱子学进一步完善,但在政治上遭到打击。

朱熹学术生涯第二阶段的末期,他被召入朝中担任焕章阁待制、侍讲。朱熹因此可以利用给宁宗讲授儒家经典的机会发表政见,但唯一一次在朝为官不过46日,朱熹即被排挤出朝。在这次理学史与宋代政治史的重要事件中,朱熹在杭州的昙山留下了两处题刻,其中一处至今保存完好。

微信图片_20230925111238.png

昙山朱熹塑像


颓然见此山





钱塘江与富春江在今天之江路尽头将要衔接时,突然拐弯向南行10公里。原本可以朝东北方向径自流入钱塘江的富春江水,也在今天富阳中学的位置偏南行20余公里,在今天杭州双浦镇的东江嘴与钱塘江河道形成一个尖锐的夹角。东江嘴一带长期以来受到洪潮肆凶,水祸频生,直到1996年筑起50里标准大塘才能彻底抵御钱塘江的洪水、江潮。不过今天双浦镇的整个区域都是明清以后逐渐形成,两宋以前钱塘江与富春江都是直线衔接。如果在今天的地图上将富春江与钱塘江裁直对接,那么钱塘江的北岸应该在狮子山、花山、灵山的南麓,双浦镇这个小三角地带显然是江潮冲击北岸群山而逐渐形成。现在的狮子山在宋代称为定山,是航行的坐标,而南侧的浮山在宋代还是钱塘江中的小岛,因经常给航行造成严重威胁,苏轼一度计划另开航道避开浮山。这一片江面也是吴越国与南宋训练水师的地方,花山与灵山之间的一片平地更成为两宋的津渡,是文人士大夫迎来送往与郊游的场所,苏轼就在这里留下过“金鱼池边不见君,追君直过定山村……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的诗句。

由富春江进入杭州,在花山与灵山之间的津渡上岸,首先会看到花山南还有一处更低矮的昙山。绍熙五年(1194)九月朱熹被召入临安,在富阳舍舟登岸,由陆路赴临安,并在昙山游览了郑涛(次山)的园林,然后在一方棋枰石上题诗:

颓然见此山,一一皆天作。信手铭岩墙,所愿君不凿。

微信图片_20230925111241.png

昙山朱熹诗题刻

微信图片_20230925111244.png

昙山远景

这首诗并没有收入朱熹的文集,是清代阮元的《两浙金石志》称《万历钱塘志》曾记录朱熹这首题诗,但阮元无从寻访,所以他记下了“今不存,附录于此”。至今仍可以在昙山寻访到的朱熹题刻是:

绍熙甲寅闰十月癸未,朱仲晦父南归,重游郑君次山园亭,周览岩壑之胜,裵回久之。林释之、余方叔、朱耀卿、吴宣之、赵诚父、王伯纪、陈秀彦、李良仲、喻可忠俱来。

阮元还记录这处自左而右竖行昙山摩崖“行书,十六行,字径二寸”。绍熙甲寅即绍熙五年(1194),这年刚刚发生了绍熙政变,闰十月是朱熹在朝46天后黯然离开的日子,阮元记录的两种昙山题刻其实就是朱熹这段经历的历史遗迹。

后续内容,请见《南宋都城三部曲》之《杭州寻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余杭文史丛谈】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概述(一)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