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始终认为,自己横渡大西洋所到达的地方,就是亚洲最东部的“蛮子”地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16世纪初欧洲人绘制的许多地图,都把古巴画在中国沿海,与行在(北纬 45°左右)隔海相望。下面列举比较著名的几幅地图: 1.1500年拉科萨(Juan de la Cosa,约1450—1510)世界地图
1500年拉科萨世界地图 拉科萨是西班牙探险家和制图学家。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时的旗舰“圣玛利亚号”就是向拉科萨租用的,而拉科萨本人则作为“圣玛利亚号”的船长参与了哥伦布首次美洲之行。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前往美洲时,拉科萨作为水手兼制图员同行。后来,他又多次到美洲探险。1504年还被西班牙王室任命为驻美洲殖民地的主要官员。1510年,他在美洲被印第安人用毒箭射死。拉科萨生前绘制过许多地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这幅 1500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大小为 183厘米×96厘米,上面有他的签名,现藏西班牙马德里的海军博物馆。1494年 6月,哥伦布曾强迫所有船员签字证明“古巴不是岛屿”。拉科萨是签名者之一,但在这幅地图上,古巴却是个独立的岛屿,这大概是他本人真实的想法。就整幅地图而言,由于拉科萨不能确定亚洲与美洲之间是不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亚洲部分只画到波斯湾一带,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区都被省略掉了,同时,他在地图最左侧的方框中画上一幅图画,描绘的是基督教圣人圣克里斯托背负着童年的耶稣,蹚过深深的河水。这样,他也就无须说明这个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即不需要说明美洲与亚洲大陆是否连成一片。虽然如此,拉科萨还是将古巴的一个海角称为“蛮子角”(C. Mangui)。这就意味着,古巴就在亚洲大陆沿海。
1500年拉科萨世界地图上的“蛮子角” 2.1506年康达里尼(Giovanni Matteo Contarini,1452—1507)世界地图 1506年康达里尼世界地图 此地图是大英博物馆于 1922年获购的,大小为 42厘米 ×63厘米,右下角提到了作者名字康达里尼及绘制时间 1506年。由于当时意大利威尼斯有个著名的康达里尼家族,所以,许多学者推测,该地图作者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而且,这幅地图很可能也是在威尼斯绘制印刷的。地图右侧是旧大陆(非洲、欧洲、亚洲大部分地区),共 180度。地图的左侧也是 180度,包括亚洲的最东端,以及现在所说的美洲。 在东亚大陆最东面,北纬 40度一带,标明是“蛮子”(Mangi),即原先南宋统治下的中国南方地区,北纬 45度左右,画着一个巨大的城市,这就是“行在”(Quinsai),并有文字说明:“行在城周长 100哩,城中有 1万 2千座大桥。”无疑,这些文字来自《马可 ·波罗游记》。“行在”(杭州)东面的大海中,有日本(Zipagu),还有“古巴岛”和“西班牙岛”。“西班牙岛”右上方的大海中,写有如下注文:“至尊至贵的西班牙国王派遣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发现了这些岛屿。”这幅地图直观地告诉人们,大西洋的对岸就是亚洲大陆,哥伦布等人所到达的地方(即现今所说的“美洲”),其实就是亚洲的一部分。 1506年康达里尼世界地图上的行在(杭州) 3.1507年卢斯旭(Johann Ruysch,约1460—1533)世界地图 1507年卢斯旭世界地图 这幅地图大小为 405毫米 ×535毫米,铜版印刷,作为插图附在1508年罗马出版的托勒密《地理学》中。此外,意大利僧侣本尼文泰(Marcus Beneventanus)在一篇短文中提到:“德国人卢斯旭是最为严谨的地理学家,精于制作地球仪。”“他告诉我说,他曾从英格兰南部出发,一直航行到北纬 53度的地方。”据此推断,卢斯旭大概在 1500年左右与英国人一起驾船到过纽芬兰。由于作者无法确定古巴到底是岛屿还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所以将古巴的西端画成卷轴状,从而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在当时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古巴与亚洲大陆之间,隔着一个日本国。但在卢斯旭的这幅地图上,并没有日本,而只有一段长长的注文:“马可·波罗说,在刺桐以东 1400哩的地方,有个被称为 Cipango的巨大岛屿,岛上居民崇拜偶像,有自己的国王,不向其他国家进贡。岛上盛产黄金,还有各种珠宝。但是,由于西班牙人所发现的岛屿就位于此处,所以就没有必要画出 Cipango了。因为在我看来,西班牙人所说的Spagnola,实际上就是Cipango,马可·波罗所描述的 Cipango物产,在Spagnola都能找到,除了信奉偶像之外。”注文中所谓的Spagnola,是指海地岛。这样,在卢斯旭的观念中,日本就是海地,西班牙人所到达的地方,就是亚洲沿海。由于地理位置的错乱,所以,在这幅地图上,“蛮子”(Mangi)被移到西藏(Tibet)的南面,而作为“蛮子”都城的“行在”(Quinsai)则被置于西藏东北侧的海边。 1507年卢斯旭世界地图上的行在(杭州) 1500年前后,意大利人亚美利哥(Amerigo Vespucci,约 1454—1512)通过在南美洲的几次实地考察,认为它并不是亚洲的一部分,而是一块欧洲人前所未知的“新世界”(Mundus Novus)。德国学者瓦尔德西姆勒(Martin Waldseem üller,约1470—1518)在 1507年绘制的世界地图上,首次用亚美利哥的名字来命名这块新大陆,称其为 America,这也是中文“美洲”译名的来源。在瓦尔德西姆勒 1507年绘制的地图中,最有影响的是目前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的大型挂图,共由 12幅小图构成,总大小为 132厘米 ×236厘米。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1507年瓦尔德西姆勒世界地图 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公布的高清版本上可以看到,行在(Quinsaij)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角,具体位置是,距离福岛 230度左右,北纬 40度—50度。行在城被画成欧洲式的城堡,旁边还有两条注文。第一条是:“行在城:周长100哩,城内有 1万 2千座桥梁。”第二条注文是:“蛮子省的行在城,译成我们语言意为‘天城’,城中有一个大湖。”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1507年瓦尔德西姆勒世界地图上的行在(杭州) 哥伦布于 1492年抵达美洲后,虽然自己坚信到了亚洲,并且不断寻找马可·波罗等人所介绍的“天城”行在,但结果却引发了欧洲人对于美洲与亚洲关系的混乱观念。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则开辟了一条绕过非洲好望角的海上航线,并且于 16世纪前期抵达浙江沿海,从而揭开了浙江与欧洲直接交往的历史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