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杭州建国路④:市井文化浓郁的城市干道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孙侃  日期:2023-12-20

商贸繁盛、人流拥挤、普通市民聚居,因而市井文化浓郁是建国路的一大特色,也可称之为城市文化特色之一。当然,作为通达南北的重要城市干道,这条马路的最大功能依然是交通。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建国路,繁盛、狭窄、拥挤、简陋。那时,从半山乘公交车在艮山电厂下车,乘客再步行可至艮山门8路车起讫站。该路公交车发动后,便沿着建国北路往南行进。莫衙营、宝善桥、所巷、潮鸣寺巷、菜市桥……沿途所见之建国北路,两边街道皆为挤得满满当当的店铺,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密匝排列的店铺都是一两间门面的小店,两边的楼房也多为两三层的老房子。当时建国北路的门牌号码,从庆春路往北排到艮山门,已经超过了750号,其密匝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微信图片_20231220105320.jpg

建国北路旧景


这些店铺中有卖旧书架的、卖电器零件的、卖塑料盒子的、卖荷花糕的,还有铝锅、铝饭盒以旧换新的等。可以说,商贸繁盛、商业服务贴地气,是建国路全路的一大特色,也可称之为城市文化特色之一。
建国路全路的另一文化特色,是浓郁的市井味儿。选择任何一条建国路旁侧的巷弄走进去,都是模样相似的居民小区,阳台上晒满衣物,孩子们在巷子里快乐跑动,完全是一幅典型的市井风俗图。
杭州的市井文化中,还保留着传承自近千年前的南宋遗风,如菜式丰富、注重衣饰、钟爱戏曲、喜爱字画等,渗透在日常起居、待人接物等细微处。有人说,杭州人连说话都比别的地方软糯。与清河坊、官巷口、龙翔桥等更成熟的街区相比,元末方才被纳入城内的今建国路全路及周边,自然又有它自己的发展形态和文化景观特征。如今,建国北路、东园等街区在明清以降兴盛的丝织业,菜市桥、五柳巷等地段的商贸集市,板儿巷的发电厂等,都因成熟街区相对空间较挤而在这一带择地发展,从而形成其独有的文化景观。

微信图片_20231220105322.jpg

提升改造后的五柳巷

不过,建国路的最大功能之一自然是交通。早年,杭州人就有“东街路蛮狭窄”的说法。那时的城市道路,若能让两乘大轿相向通过已算较宽。明清年间,东街路的路宽至多也就这个水平。当时民间流传,东街路最狭窄之处,一个成年人若张开双臂,手指可以触到街道两边的店门,这似有夸张之感,但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地道出了当年这条道路的狭窄程度,与河坊街、延龄路、迎紫街等相比,无疑要狭窄、细长许多。
20世纪八十年代,尽管建国路已拓宽了几回,但道路仍仅容两辆公交车交会,一旦有自行车或其他车辆夹塞,马路立即被堵塞。此时,行人甚至自行车便不得不往两边的店家借道,情状难免混乱。因此,所有车辆、行人必须小心翼翼地行路,避免哪怕很小的事故发生,方能保证此路畅通。
据杭州公交集团一位原负责人描述,当年的马路,尤其是建国路、庆春路、中山路等,宽度仅在七八米左右,却挤满了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众多行人以及路边小摊,公交车在这里行驶,“好像鸭子在池塘里游,游过去时,各种车辆和行人像浮萍一样向两边散开,留出一条狭窄的通道;鸭子一过,浮萍又把池塘占据得密密匝匝,让人喘不过气来”。显然,由于建国路全路的长度更长,狭窄程度更甚,这样的情景在此更为常见。

微信图片_20231220105325.jpg

2019年的建国路与体育场交叉口

2002年之后,杭州市实施道路建设大会战,对包括建国路在内的18条城市主干道进行拓宽,上述拥挤不堪的情景在建国路上基本不存在了。但若来到建国南路(郭东园巷至望江路)路段,仍能在这段未曾彻底拓宽的道路上,依稀目睹当年的道路状况。这一段建国南路因夹于江城路与五柳巷历史街区之间,其车辆交通功能基本上由江城路承担,故基本保持了原有的10米左右的路幅,两侧的建筑物也仅做了保护性修缮,当年建国路的若干风貌得以保留,同时被保留的还有商贸和市井文化气息。
经过多轮改造拓宽,如今的建国路全路已是杭州城区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新时代的城市文化正在形成,令人期待。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