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史海钩沉 ——百年名校太炎小学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自恒  日期:2023-12-27

江南古镇余杭历史悠久,太炎小学就位居余杭古城内,其前身是1905年建立的余杭县立高等小学堂,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一所百年名校。

历史从龟山书院到太炎小学

说起龟山书院,同宋代的余杭县令杨时有关。

在南湖的“三贤祠”,祭祀着三位对余杭治水有功的县令,其中一位就是宋代的余杭县令杨时。

杨时,号龟山,他的好学是非常出名的。有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说,当时已为进士的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他和朋友游酢到程家去拜见程颐时,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但两人在雪中恭恭敬敬站立,不言不动。这样站立了大半天,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去世后,余杭的父老乡亲为怀念他的爱民之德,建了“龟山书院”。

晚清戊戌变法后,政府倡导“废科举,兴学堂”,一大批新式学堂应运而生。1905年,余杭县立高等小学堂在原龟山书院旧址建立起来了,是当时余杭县的最高学府。校址位于余杭镇南门头天曹庙,就是现在南湖路与新桥路交叉口北。1929年与余杭女子学校合并,迁址于余杭镇城里孔庙后,即现在的校址(方井头8号)。

章太炎出生在距余杭县城东约五公里的仓前镇,他十六岁时,曾到县城文庙明伦堂参加童子试。1936年12月,在太炎先生去世不到半年,省府为缅怀太炎先生的功绩,将余杭苕溪中心小学更名为余杭县立太炎中心小学。

姚仲寅治校

姚仲寅(1872—1945),字寅恭,余杭人,住方井街。清末廪生。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决心讲求新学。光绪三十 一年(1905),与鲍俊、金经门、路清士、黄硕平等就城南龟山书院旧址创办余杭县高等小学堂,鲍任堂长,仲寅担任国语教员。逾两年,继任堂长(后改为校长),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

姚仲寅治校有方,以身作则,引领示范,表率榜样作用明显。姚仲寅兼教国语课,他管理民主,尊重师生,克勤克俭,在他离任校长时,经费有5000多银元结余,如数移交学校,用于建造新校舍。政府奖励姚仲寅的200元钱,他也捐给学校,用作办学经费。

抗战前夕,姚仲寅从事《余杭县志》的编修工作。晚年关注水利,对疏浚南湖、苕溪都有专题研究。右手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能写字,经过苦练,代之以左手。可惜全部著作,毁于抗日战争时的战乱。

姚仲寅还利用菲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陈达就是其中一位。陈达1892年4月出生于余杭县连具塘乡里河村一个贫民家庭。他13岁入余杭县立高等小学堂,无论寒暑,每天起早摸黑,步行十五六里赶到学校。于1910入杭州府中学堂,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学习。1947年至1949年,先后任世界人口学会副会长,国际统计学会会员,太平洋学会会员兼东南亚部负责人。毕生从事“人口”“劳工”的教育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共300多万字。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口学家。

校内古迹文物简介

太炎小学的校址,曾是原余杭孔庙所在地,留有众多文物。学校在兴建食堂时,发掘出来明伦堂碑与肇建启圣祠碑。2022年初,校园内又发现了640年前的敇榜谕众碑。学校大门口位置,曾是余杭法喜寺旧址,曾有王荆公读书台与忆乡亭。校内文物古迹颇多。

明伦堂及明伦堂卧碑

明伦堂位于大成殿西北,文庙后。清《嘉庆余杭县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韩爵建明伦堂”,后几经重修,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改明伦堂为宗圣祠。因有祠而设堂,宗圣祠内设堂,即为明伦堂。清顺治十四年(1657)训导孙楚如重建。碑系太湖石质,长1.6米,宽0.84米,厚0.24米。碑首两端为圆角,无座。碑上刻有“顺治九年(1652)礼部题奉,钦依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之左,晓示生员”字样,字迹较清晰,属余杭学宫碑刻,记录当时生员学习情况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2004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9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余杭区文广新局、余杭街道出资15万元建成明伦亭,将碑置于亭内保护展示。

余杭县肇建启圣祠碑

明嘉靖九年(1530)敕建启圣祠,十三年(1534)刻石立碑,由明正德八年(1513)进士、承德郎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方云鹤撰文,内容为叙述兴学建祠的重要性,以及启圣祠的建造经过。碑系太湖石质,方首、方座,碑身宽0.97米,高1.6米,厚0.2米。正文全文499字,款40字,字迹清晰可辨。2004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9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余杭区文广新局、余杭街道出资15万元建成明伦亭,将碑置于亭内保护展示。

敕榜谕众碑 

2022年初,余杭区文保所与街道相关人员,根据学校提供的线索,对长年趴卧在校园一角草丛中的石碑进行勘察。石碑表面平滑,长度约120厘米,宽度约86厘米,厚度约30厘米。石碑边上还有一个卧碑底座,长度大约130厘米,宽度大约47厘米,高度大约50厘米。卧碑底座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凹槽,长度约27厘米,宽度约19厘米,深度约3厘米,应为卧碑衔接的地方。

石碑碑面字迹清晰,磨损并不严重。通过字句判断,此碑为残碑,大约为原碑的三分之二。此碑右边有边框花纹,左下亦有边框花纹,说明右边与左下边框外均再无碑文。此碑右下有部分损坏,石碑上部边缘有断断续续花纹边框。石碑中间有一条凹槽,贯穿整个石碑中部,凹槽基本磨损了每行的两个字。石碑左边字迹相对清晰,但右边字迹相对模糊。

根据碑上遗留下的文字初步判断为敕榜谕众碑,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颁布的“十二条”禁令,时间上远远早于明伦堂碑与肇建启圣祠碑,目前在全国也不多见。

微信图片_20231227140300.png

图片

余杭县立高等小学堂旧址 

余杭县立高等小学堂旧址——太炎楼,余杭区历史建筑。该楼建造年份目前无详细记载,据曾在此读书过的学生与学校周边居民讲,1937年12月日本兵到余杭时,曾在此驻扎过分队,因此推测太炎楼应该在80年以上。太炎楼系二层苏式楼房,13开间,占地面积4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太炎楼位于原余杭孔庙大成殿后面,太炎楼前曾有古井一口,学校与孔庙之间有一扇小门相通。

1980—1999年,太炎楼是余杭镇一中的教学楼。1999年,余杭镇太炎小学迁回原址,太炎楼曾用作教学楼、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区政府于2010年对太炎楼进行抗震加固。2019年,杭州市人民政府认定太炎楼为余杭区历史建筑。

此外,2020年暑假,太炎小学在校内道路施工时,又发掘出来了9块柱础,部分柱础呈圆形,也有上圆下方的,均为太湖石,部分表面光滑还有花纹。最大直径长达50厘米,厚度达40厘米,相关文物专家初步判断为孔庙基柱。

在太炎小学校园内,接连发现如此众多文物古迹与传说故事,在全省也是不多见的。

微信图片_20231227140303.png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