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风物遗迹:谢绪其人与民间金龙四大王信仰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吕伟刚  日期:2024-01-08

明代盛行金龙四大王崇拜,除了以上原因,又与嘉靖、万历年间河患日益严重、治河活动频繁有关,史载谢绪首次“显灵”地点为黄河与运河交汇的徐州吕梁洪,当时此地河患严重,频发的黄河水患构成了对漕运的严重威胁,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的现实需要推动了神灵信仰的完善和发展。从景泰七年(1456年)在沙湾创建

金龙四大王专祠,至嘉靖年间(1522-1566)金龙四大王神迹的产生,金龙四大王信仰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文人不断对其形象进行宣传,其神迹亦逐渐变得充实而丰富,并最终为官民所普遍接受。金龙四大王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最具代表性的水神,其兴起和传播都与运河有着紧密的联系。明代以前并无专门的运河水神和漕运保护神,漕粮运输过程中艰难险阻不断,使得运河水神的出现成为一种必需。所以,越是漕运艰难、河患严重的地区,金龙四大王信仰就越为盛行。金龙四大王信仰作为漕运保护神,对明代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活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朝建立后,继承明朝的传统,不断对金龙四大王进行敕封,更是将官方和民间对金龙四大王的崇祀推至顶峰。据统计,从清顺治二年(1645)至光绪五年(1879)的235年间,历代皇帝给“金龙四大王”,赐封了“显佑通济昭灵效顺广利安民惠孚普运护国孚泽绥疆敷仁保康赞翊宣诚灵感辅化襄猷溥靖德庇锡佑国济”共四十四字的封号,实乃罕见之殊荣,证明“金龙四大王”地位之高。

今天杭州城乡区域范围内除了钱塘安溪建有“金龙大王庙”,康熙年间又在杭州北新关水口建有金龙大王庙,此庙光绪十四年重建。此外,在杭州万安桥田家园也建有金龙大王庙,此庙光绪二十五年重修。在京杭大运河商贸重镇塘栖的东小河街东首亦有一座金龙大王庙。《唐栖志》记载:“金龙四大王庙,在东小河,道光初年,里人以大悲庵址改建。”另外,在海宁市长安镇古旌忠寺东,乾隆二十年也建了一座大王庙。在新城县(今富阳新登)南门外一里,明天启四年建有金龙大王庙。在于潜(今属临安)也有三座金龙大王庙。据此可了解到,明清时期杭州境内共有金龙四大王庙宇10座。这些庙宇建造主要为当地士绅和民众出资,较少有漕运官员和地方官员参与的记载,当地官员和民众更多地将金龙四大王视为乡土神和民间俗神。相比山东、苏北地区,杭州地区的金龙四大王信仰更多体现出民间化、本土化的趋势。

杭州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钱塘安溪为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桑梓之地。明代中后期开始,钱塘安溪逐渐成为江南金龙四大王信仰的中心。在这期间,当时的文人和钱塘安溪谢氏家族的演绎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钱塘安溪是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桑梓之地,故杭州当地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宗族化、本土化趋势亦很显著。不仅钱塘谢氏家族奉谢绪为自己的祖先神,当地士绅亦视金龙四大王为乡土神灵,倍加崇奉。咸丰十一年(1861),杭州为太平军所攻占,郡人丁丙躲藏于杭州万安桥田家园大王庙中,得以逃过一劫,事后为报答神灵的佑护,发起重修杭州北关和钱塘安溪大王庙,并作《金龙四大王灵感记》,文中详细记述了此事的经过。光绪二十五年(1899),丁丙去世,其侄丁中翰发起重修田家园大王庙。长沙人张濬万所作《杭州田家园重建金龙四大王碑记》云:“金龙四大王庙祀遍于淮、黄之间,而杭州安溪下墟湾,神故里也,有墓有祠。其行祠则又有二:一在武林门外北新关,一在城中万安桥之田家园。……当粤贼之初入也,泉唐丁君松生与其兄之子修甫中翰相失也,夜祷于田家园神祠,得异征,遇于祠之庑下。次晨,相携从水门出,故敬礼尤逾常人。既与仲广文学辂兴修下墟湾祠墓,又与应敏斋方伯重复北新关旧宇,念田家园一祠为昔日灵感之地,犹未及事,耿耿焉,自谓无以答神贶而内信于心。尝语中翰宜勉成之。岁戊戌,方议庀材而君已病。今年三月七日起工,越二日,君归道山。中翰怆怀夙命,愈益亟亟,缩板树栌,百匠来集,昼夜经营,阅月而竣。崇墉广陛,丹雘照耀,国人瞻礼裸献,鼓钟以虔以肃。”

金龙四大王信仰在杭州民间也颇为盛行,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祭祀活动。杭州北关湖墅镇米业发达,商人和民众经常演剧酬神。《湖墅小志》云:“西粮泊桥之北,有金龙四大王庙在焉。……国朝乾、嘉、道、咸四朝以来,湖墅米业甚盛,凡酬神演剧皆在乎此。”清人魏标《湖墅杂诗》云:“江淮贩米泊粮帮,争赛金龙四大王。台下人观蜂拥至,乱弹新调唱滩簧。”此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塘栖、安溪当地的民众还会自发举行金龙四大王出巡的“龙王会”。钱塘安溪金龙四大王庙建成后,每年春秋二季地方官员和民众开祭于大王庙。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大王庙祭祀仍被列为杭县活动事项之一。

金龙四大王庙宇不仅是官民的祭祀场所,同时也是运河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众多庙宇成为当地名胜。钱塘安溪金龙四大王庙,后来成为众多文人游览、凭吊的场所。清代吴焯《谒金龙四大王祠》:“千古灵胥气未销,青霓曳曳下云翘。巫师但击灵鼉鼓,更有何人赋大招。”清人龚士荐《谒金龙四大王庙》:“激荡中原气,灵光万古留。位非同相国,志已在春秋。封怒含沙尾,云横落远洲。丹青英爽近,极目大河流。”清代诗人陈文述《安溪吊谢绪》:“竟以安溪作汨罗,三宫行矣事如何。陆张有志终沉海,韩岳无人孰渡河。终古金龙垂祀典,也同白马溯江波。孤山正节还祠庙,从古书生报国多。”


《钱塘县志》又记载:谢达之孙谢绪,隐居在安溪下溪湾(一名下墟湾,原名谢家湾)。其先祖为东晋太傅谢安,谢绪的堂姑母是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堂弟谢翱是爱国诗人丞相文天祥的谘议参军,故谢绪是南宋王室的外戚。谢绪伯父谢孟英,敕封五道十一相公;父亲谢仲武,进士,仕至司徒,敕封司徒十三相公;叔父谢季略,敕封横充五相公。谢绪有弟兄四人,长兄谢纲,善于驾云致雨,敕封云仙一相公;次兄名谢纪,善于制水往来,敕封水仙二相公;三兄谢统,善于兴风扬沙,敕封兴风三相公;四即谢绪,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又隐居于金龙山,故敕封“金龙四大王”。谢家可以说是神灵世家。

史书记载:谢绪生性聪慧,性格刚毅正直,从小就志向不凡。他用功读书,隐居于钱塘县金龙山(下溪湾北)。他痛惜宋朝将亡,读书却不出来做官,在金龙山顶上建亭而隐居于此,因能望见东山上的白云,故命名望云亭。有《望云亭》诗:东山渺渺白云低,丹凤何时不紫泥。翘首夕阳连旧眺,漫看黄菊满新溪。堆间庭砌人稀迹,苔护松阴山径迷。野老更疑天路近,苍生犹自望云霓。

咸淳七年(1271)两浙发生了饥荒,百姓忧愁不已,谢绪散家财赈济穷人,乡里百姓才安然度过灾荒。咸淳十年(1274)秋天八月,大雨连绵,天目山发生滑坡,山洪暴发,临安、余杭等县百姓淹死甚多。苕溪两岸居民忧虑焦急,谢绪和百姓会合在一起,哭着说:天目山是临安的主山,天目山崩塌,宋朝就危险了。谢绪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自已是宗室外戚,所以他四处奔走,联络抗元,但因大势已去,难以挽回。国破君辱,终成绝望。德祐二年(1276),南宋亡,谢太皇太后和五岁之小皇帝(恭帝)及皇室宗亲、宫女、太监均被押解北去。谢绪遗言:“生不能报国恩,死当诉之上帝”。遂赋绝命诗:立志平夷尚未酬,莫言心事付东流。沦胥天下谁能救,一死千年恨不休。湖水不沉忠义气,淮淝自愧破秦谋。苕溪北去通胡塞,流此丹心灭虏酋。

整衣北拜,在下溪湾投入苕溪中自尽,赴水殉国。因“忠愤不舒,壮志未酬,尸体竟逆流而上”。当地人民崇敬他高尚的气节和情操,在溪北塑像立庙。到了明朝隆庆年间,朝廷追谥谢绪为“金龙四大王”,庙遂改称大王庙。

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地区金龙四大王信仰极为盛行。杭州地处运河南端,正是信仰较为盛行的地区。朔其原因,是与朱元璋、朱棣分别封谢绪为黄河、运河之神关系紧密。

明代盛行金龙四大王崇拜,除了以上原因,又与嘉靖、万历年间河患日益严重、治河活动频繁有关,史载谢绪首次“显灵”地点为黄河与运河交汇的徐州吕梁洪,当时此地河患严重,频发的黄河水患构成了对漕运的严重威胁,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的现实需要推动了神灵信仰的完善和发展。从景泰七年(1456年)在沙湾创建
金龙四大王专祠,至嘉靖年间(1522-1566)金龙四大王神迹的产生,金龙四大王信仰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文人不断对其形象进行宣传,其神迹亦逐渐变得充实而丰富,并最终为官民所普遍接受。金龙四大王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最具代表性的水神,其兴起和传播都与运河有着紧密的联系。明代以前并无专门的运河水神和漕运保护神,漕粮运输过程中艰难险阻不断,使得运河水神的出现成为一种必需。所以,越是漕运艰难、河患严重的地区,金龙四大王信仰就越为盛行。金龙四大王信仰作为漕运保护神,对明代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活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朝建立后,继承明朝的传统,不断对金龙四大王进行敕封,更是将官方和民间对金龙四大王的崇祀推至顶峰。据统计,从清顺治二年(1645)至光绪五年(1879)的235年间,历代皇帝给“金龙四大王”,赐封了“显佑通济昭灵效顺广利安民惠孚普运护国孚泽绥疆敷仁保康赞翊宣诚灵感辅化襄猷溥靖德庇锡佑国济”共四十四字的封号,实乃罕见之殊荣,证明“金龙四大王”地位之高。今天杭州城乡区域范围内除了余杭安溪建有“金龙大王庙”,康熙年间又在杭州北新关水口建有金龙大王庙,此庙光绪十四年重建。此外,在杭州万安桥田家园也建有金龙大王庙,此庙光绪二十五年重修。在京杭大运河商贸重镇塘栖的东小河街东首亦有一座金龙大王庙。《唐栖志》记载:“金龙四大王庙,在东小河,道光初年,里人以大悲庵址改建。”另外,在海宁县长安镇古旌忠寺东,乾隆二十年也建了一座大王庙。在新城县(今富阳新登)南门外一里,明天启四年建有金龙大王庙。在于潜(今属临安)也有三座金龙大王庙。据此可了解到,明清时期杭州境内共有金龙四大王庙宇10座。这些庙宇建造主要为当地士绅和民众出资,较少有漕运官员和地方官员参与的记载,当地官员和民众更多地将金龙四大王视为乡土神和民间俗神。相比山东、苏北地区,杭州地区的金龙四大王信仰更多体现出民间化、本土化的趋势。杭州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余杭安溪为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桑梓之地。明代中后期开始,钱塘安溪逐渐成为江南金龙四大王信仰的中心。在这其中,当时的文人和钱塘安溪谢氏家族的演绎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钱塘安溪是传说中金龙四大王谢绪的桑梓之地,故杭州当地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宗族化、本土化趋势亦很显著。不仅钱塘谢氏家族奉谢绪为自己的祖先神,当地士绅亦视金龙四大王为乡土神灵,倍加崇奉。咸丰十一年(1861),杭州为太平军所攻占,郡人丁丙躲藏于杭州万安桥田家园大王庙中,得以逃过一劫,事后为报答神灵的佑护,发起重修杭州北关和钱塘安溪大王庙,并作《金龙四大王灵感记》,文中详细记述了此事的经过。光绪二十五年(1899),丁丙去世,其侄丁中翰发起重修田家园大王庙。长沙人张濬万所作《杭州田家园重建金龙四大王碑记》云:“金龙四大王庙祀遍于淮、黄之间,而杭州安溪下墟湾,神故里也,有墓有祠。其行祠则又有二:一在武林门外北新关,一在城中万安桥之田家园。……当粤贼之初入也,泉唐丁君松生与其兄之子修甫中翰相失也,夜祷于田家园神祠,得异征,遇于祠之庑下。次晨,相携从水门出,故敬礼尤逾常人。既与仲广文学辂兴修下墟湾祠墓,又与应敏斋方伯重复北新关旧宇,念田家园一祠为昔日灵感之地,犹未及事,耿耿焉,自谓无以答神贶而内信于心。尝语中翰宜勉成之。岁戊戌,方议庀材而君已病。今年三月七日起工,越二日,君归道山。中翰怆怀夙命,愈益亟亟,缩板树栌,百匠来集,昼夜经营,阅月而竣。崇墉广陛,丹雘照耀,国人瞻礼裸献,鼓钟以虔以肃。”金龙四大王信仰在杭州民间也颇为盛行,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祭祀活动。杭州北关湖墅镇米业发达,商人和民众经常演剧酬神。《湖墅小志》云:“西粮泊桥之北,有金龙四大王庙在焉。……国朝乾、嘉、道、咸四朝以来,湖墅米业甚盛,凡酬神演剧皆在乎此。”清人魏标《湖墅杂诗》云:“江淮贩米泊粮帮,争赛金龙四大王。台下人观蜂拥至,乱弹新调唱滩簧。”此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塘栖、安溪当地的民众还会自发举行金龙四大王出巡的“龙王会”。钱塘安溪金龙四大王庙建成后,每年春秋二季地方官员和民众开祭于大王庙。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大王庙祭祀仍被列为杭县活动事项之一。金龙四大王庙宇不仅是官民的祭祀场所,同时也是运河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众多庙宇成为当地名胜。钱塘安溪金龙四大王庙,后来成为众多文人游览、凭吊的场所。清代吴焯《谒金龙四大王祠》:“千古灵胥气未销,青霓曳曳下云翘。巫师但击灵鼉鼓,更有何人赋大招。”清人龚士荐《谒金龙四大王庙》:“激荡中原气,灵光万古留。位非同相国,志已在春秋。封怒含沙尾,云横落远洲。丹青英爽近,极目大河流。”清代诗人陈文述《安溪吊谢绪》:“竟以安溪作汩罗,三宫行矣事如何。陆张有志终沉海,韩岳无人孰渡河。终古金龙垂祀典,也同白马溯江波。孤山正节还祠庙,从古书生报国多。”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2期 作者 吕伟刚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