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说:2024年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主题,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将启动一个“德寿博物”栏目。栏目内容围绕德寿宫里的文物故事,钩沉历史,博物致知,以“物”的视角看德寿,解读别有韵味的宋韵故事。 近日,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内举办了一场“德寿望龙——甲辰龙年新春美学艺术展”。展览聚焦南宋皇家“彩楼山棚”的节庆习俗与“龙”文物,其中不少龙文物就藏在德寿宫里。 新春未远,德寿寻龙。让我们跟着馆区“寻龙图”开启寻龙之旅吧。 01南宋 海涛蛟龙纹银簪博物馆一楼 南宋历史文化陈列展厅 器物信息: 馆藏器物。发簪全长12.8厘米,簪首为一立体双面锤蹀银片组成展翅蛟龙,此蛟龙张口摆尾抬足,边饰以海涛纹和宝珠,似有修复痕迹。宋代金银器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纹饰以清素典雅为特色,制作工艺多运用锤揲、錾刻、镂雕、铸造、焊接等技法。 相似器物在湖南株洲攸县丫桥窖藏中可见,不同之处在于窖藏中为两只金片打作蛟龙,两龙回首向望,宝珠在龙尾部。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十六:蛟龙,梵音宫毗罗,其状鱼身如蛇,尾有珠。 金海水蛟龙纹如意簪 湖南省株洲攸县丫江桥元代窑藏 02南宋 陶螭龙纹砖雕博物馆一楼 慈福宫及相关苑囿遗址区 器物信息: 杭州市上城区德寿宫遗址出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砖雕为泥质灰陶,残损。砖雕一面模印“螭龙纹”。螭龙,传说为无角龙,有尊贵和吉祥的寓意。《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螭龙纹兴起于春秋战国, 盛于两汉,在玉器、陶瓷器上常见。此砖体较薄,厚度仅为1.5厘米左右,推测并不能作为建筑用砖,作为装饰作用较强。 故宫博物院藏 03南宋 高宗赵构《御书碑文拓片》(原拓) 博物馆一楼 南宋历史文化陈列展厅 器物信息: 福州市博物馆捐赠,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藏。御碑已残,残长1.1米,宽1.2米,圭形,碑额完整,正中篆书: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御书。碑额纹饰为双龙缠绕,鳞爪毕露,三爪或是四爪,底部为祥云纹。碑额下残存一斜角,碑文尚存楷书“山”字。左侧小字落款“德寿殿书” 并钤“德寿殿御书宝”,应为南宋高宗退居太上皇之后书写作品。 原碑位于福州市华林寺大殿内。大殿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初名“越山吉祥禅院”。据史料记载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赐越山吉祥禅院书“越山”“环峰”,赐书时间为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赐书的原因关系到吉祥禅院的住客医官王继先,因医术有方获高宗御笔,王后将御书摹刻上石,立碑于禅院。后南宋名相张浚被贬寓居读书兴盛一时,明代改名为华林寺,后世多有修缮,沿用至今。 宋代赵构草书书法长卷《洛神赋》绢本 辽宁省博物院藏 (卷末署“德寿殿书”款,钤“德寿殿御书宝”朱文印) 04南宋 建筑构件一组(两件)博物馆一楼 重华殿正殿遗址本体及德寿宫遗址考古成果展区 器物信息: ①宋元 龙形建筑构件(残) 藏家捐赠,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藏。灰陶材质。龙头清晰,双目圆睁,嘴张开,舌头、獠牙、上下颚完整,鼻子上翘,整个身体扭动成C字型。 ② 南宋 龙形建筑构件 藏家捐赠,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藏。灰陶材质。龙头残缺,龙头可见二目圆睁,嘴张开,内有獠牙,上颚、舌头残缺。口、眼部周围均有戳印和篦纹。背部鳞片清晰,可见龙的姿态为回首状。推测为宋代建筑屋脊上安放的兽件。戗脊上构件在南宋临安城考古出土器物中可见。 南宋 灰陶戗兽残件 2000年杭州荷花池头南宋临安府治遗址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 灰陶脊兽残件 2000年杭州荷花池头南宋临安府治遗址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05南宋 陶模“赛龙舟” 器物信息: 藏家捐赠,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藏。长5厘米。陶质,制作陶塑模具。绘有“两人划龙舟竞渡”图样。南宋时期临安城竞渡一类活动愈发流行,《都城纪胜·舟船》中载:“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夺标,轻捷可观,有金明池之遗风。”而划船竞舟发展至今也已是水上体育赛事之一。 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 天津博物馆藏 除了龙文物,德寿宫里还有不少根据宋画、宋代考古器物仿制的龙形展品,通过图片掠影的方式,一睹它们的风彩吧。 德寿宫重华宫大殿仿宋龙形御座 (创作灵感来自:《南薰殿帝后像》之宋太祖御座像与宋高宗御座像 ) 德寿宫重华宫大殿屋顶上的龙形建筑构件 (创作灵感来自:宋画《月夜看潮图》与宋代脊兽) 德寿宫重华宫大殿屋顶上的“鸱吻” (创作灵感来自:宋画《瑞鹤图》与考古出土建筑构件)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