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特别关注
 
梅花竹里一舸归——廖可斌教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禹杭履迹
 
风吹十里透香瓶
来源:《新醅流香十三库—酒与宋代社会》  作者:魏峰  日期:2024-03-13

修竹垂杨西湖外,涌金门边丰乐楼,乃临安知名的酒楼,远来士子、城中缙绅常在此饮酒。酒客上得楼来,点一二菜肴,就有店小二排办杯盘,端上全城知名的甜酒。盛酒的酒瓶陶制,束颈、溜肩、长弧腹,略施青釉,封口上盖有红色印记,瓶身上浅浅地刻着“丰乐楼”的字号,酒香似已透瓶而出。店小二轻敲酒封,打开封泥,启封时酒香满室,把琥珀色的酒倒入青瓷执壶,拿着空瓶下楼。座中推杯换盏,壶中已空,酒客呼一声“酒来”,小二捧来一瓶,拿着空瓶下楼,放在楼外一处,尚未入夜这酒瓶就已堆作一个小山。

酒楼边废置不用的酒瓶,称作“韩瓶”,是宋代常用的贮酒器,多为陶瓶,也有瓷质。不少宋代遗址出土这种陶瓶,样式并不统一,瓶身或直或鼓,器口或宽或窄;施釉也是多少不一。比较精细的瓷质韩瓶,在瓶身还刻有花纹或人物。因为细颈鼓腹,又被考古学界称作“鸡腿瓶”。此瓶所以被称作“韩瓶”,大约是明代掘出此瓶的地方如上海青龙镇等地,传说为南宋名将韩世忠驻军之处,故有此名。

微信图片_20240313141615.jpg

杭州环城北路出土韩瓶

怎么把这酒瓶和南宋名将韩世忠联系起来呢?部分是因为韩世忠在南宋初的名将中颇为好酒,据说他年少时就嗜酒。为将后在军中常与部属饮酒,尤其喜欢用大杯豪饮,为了饮酒痛快从不准备下酒的菜肴,他的部下王权大概受不了这种喝法,随身藏了一只萝卜下酒,逢韩世忠召集饮酒,就偷偷咬口,权作下酒菜。传说韩世忠的酒瓶都是亲随背负,“嵬”就是酒瓶,所以他的精锐亲军就号“背嵬军”。韩世忠驻军之处,不论实与不实,但凡发现此种瓶子,就把它们与这位好酒的名将挂钩了。

此瓶既然与名将有关,就衍生出另一功用,即为韩世忠所部军士随身携带的水壶,部队所到之处,就有此瓶遗留。但是水壶一说,不免令人疑惑:陶质韩瓶,携带必然是一大问题,试想长途行军,系一陶瓶背在身上,必然不便;再者陶瓶易碎,行军打仗用以储水,怕是没上战场,就碎得差不多了。但若说是用来取水,就比较合理,不少出土的韩瓶都有双耳,有些还是尖底,系上绳子,从河中、井中打水,看起来的确是取水的用具。但是不少地方的宋代遗址,韩瓶堆积如山,取水应该也不是韩瓶的主要用途。

还有一说是酒壶、酒瓶,是朝廷犒赏韩世忠部队所遗留的酒瓶。比如嘉兴有座宋代遗址叫瓶山,传为韩世忠大胜金军后,朝廷送来好酒十万犒军三日,全军痛饮得胜酒,酒瓶堆积如山,因此被称作“瓶山”。瓶山出土过很多高一尺左右的韩瓶,“瓶山积雪”更号称“嘉兴八景”之一。除了嘉兴之外,在不少宋代遗址都出土过这种瓶子。杭州凤凰山麓、环城北路等遗址都出土过韩瓶。杭州余杭区瓶窑镇的窑山,宋时就是一个以烧陶为业的地方,这里曾经发现一个大型的宋代窑场,主要就是烧制韩瓶。“瓶窑”的得名可能就与宋代起烧制“韩瓶”有关。今天余杭的临平,也有一座韩瓶累积成的“瓶山”。宁波的月湖遗址也发现过很多的韩瓶。上海的青龙镇、江苏的张家港都有出土韩瓶的遗址。这些地方的韩瓶,当然不可能都是因为犒赏韩世忠的部属才有的,但是的确都跟酒有关。韩瓶是宋代的酒器,当可确证。

韩瓶既是贮酒器,也就是酒瓶,各地出土多少不一,但是在上海、嘉兴、宁波等地却都有大量韩瓶堆积的遗迹,难道都是犒赏大军的所在么?显然是别有原因。嘉兴的瓶山,就是北宋设置的酒务,也就是官府卖酒的机构所在地,酒务是宋代官办的生产、批发、销售酒的机构。明代人李日华以为,嘉兴的酒务以陶瓶作为盛酒器,废弃的酒瓶就堆于酒务后,日久年深,就形成了瓶山。上海青龙镇的酒瓶山,也是在宋代所设置的青龙酒务遗址旁。杭州临平的瓶山,也就是临平都酒务的所在地。宁波月湖发现的明州都酒务遗址,曾发现上万件韩瓶残器。看来,韩瓶山积的地方,往往是宋代的酒务所在地。嘉兴城、青龙镇的酒务,北宋熙宁十年(1077)时是整个秀州酒税最高的两个,其产酒、销酒数量一定不小。宋代官府的酒务,存有大量韩瓶用来装酒出卖,装酒时瓶子或有破损,就弃置一旁;酒务也有零售的酒楼,饮酒后的空瓶也堆在酒务周围,时间久了,就有了瓶山、酒瓶山。韩瓶堆积所在,应当距当时宋代的酒务不远。

“瓦瓶春贮酒,土灶夜蒸藜”,韩瓶这种盛酒器显然不是南宋才有,那么宋人管这些陶瓶叫什么?研究者根据出土的韩瓶,与宋代的传世文献对应,认为宋代将盛酒的陶瓶称作“酒经”,也称作“酒京”“经瓶”“劝酒瓶”,更粗糙的唤作“瓦壶”。这种大瓶能够盛多少酒呢?宋代记载是可以装酒一斗,以宋代十升一斗,宋代一升约为今天的600—700毫升,那么一个一般容量的韩瓶,可以装酒6—7升。当然,韩瓶的大小容量不尽一致,如宁波出土的韩瓶容量有一升、两升不同大小。这样容量的酒瓶,虽然称作“劝酒瓶”,用来倒酒自然是很不方便,因此韩瓶之外,还有斟酒的“注子”,或称“执壶”,也就是酒壶来斟酒。抱着韩瓶侍立左右的男女形象,与注子、酒盏一起出现在宋代壁画中。宋人喜好喝温酒,唐宋起开始有温酒的器具,注子盛酒、注碗温酒,韩瓶贮酒。酒瓶、酒壶之外,宋代还有量酒的器具,量酒人还有个“量酒博士”的雅名。

宋代酒务附近堆积的韩瓶可见,这种陶瓶的用量非常大,日常销售所需外,还会因灌装时造成不少残次损耗,故而要准备大量存货备用,那么酒务附近,或者不远处就需要烧制韩瓶的窑场。比如南宋湖州长兴县有一座和平瓶窑,也就是专制韩瓶的窑场,附近就是长兴县的和平酒库。南宋初,此酒库转给殿前司经营,这个瓶窑场也一并交给了殿前司。可以想见,在大型的官酒务附近,或交通便捷的地方,一定会有专为酒务烧制装酒韩瓶的窑场地。富阳、临安等地都有出土韩瓶的宋代窑址,宁波宋代都酒务遗址出土的瓷质韩瓶,大多是上林湖和东钱湖窑场所制。宋代瓶窑出产的韩瓶,应该也是供给余杭在内的酒务所需。

河北井陉县曾先后发现过多批韩瓶,陶制施釉,特殊在不少出土的瓶肩上划刻着铭文“天威军官瓶”五字,也有墨书字迹。井陉县北宋时曾经设置天威军军使,天威军官瓶应当是盛酒的酒瓶,刻“天威军”名,应该是为了表明酒是官府酒务出产。在山西临汾出土的一个金代的酒瓶,式样与韩瓶相近,在瓶子底部刻有一个“务”字,或是代表瓶内装的是官酒务出产的酒。山西还曾出土一个类似韩瓶,刻有“都酒使司”字样,也是代表此酒系官府所酿。河南出土一件磁州窑韩瓶,瓶身的铭文是“京西转运判官贡奉酒□□□”,从这段铭文可以知道这件韩瓶是用来装京西路转运判官上贡的酒。可以想象,“天威军”“京西转运判官”这些官府名号刻在韩瓶瓶身,是宋代普遍的做法,当时官营的酒务,或者管理机构会在韩瓶上刻下自己衙署的名称,既标明是官营的合法生产的酒,在宋代酒类专卖制度下,官府又通过瓶身刻字或墨书,可以了解这些酒是否在许可的区域内合法销售。

微信图片_20240313141617.jpg

天威军官瓶

官酒务出产酒在瓶身刻官衙名号,座店销售的酒楼则在瓶身上标注自家的名号。这种名号大约是一种广告。白沙宋墓壁画上有一人手持韩瓶,旁书“昼上崔大郎酒”,或许此酒号“崔大郎酒”,河北的磁州窑出土过一些韩瓶,瓶上墨书有“仁和馆”“八仙馆”“太平馆”“熙春馆”“玉春馆”等,这些极可能是宋时当地知名的酒楼。这些韩瓶虽然制于金元时期,但也可以看作是受到两宋影响,比如仁和馆,是否有可能是借用北宋开封,或者南宋临安的一家酒楼的名号?或许是有可能的。南宋临安那些知名的酒楼,也会像元北方的知名酒楼一样,制作自家名号的酒瓶吧,比如丰乐楼,也会在自家瓶上书“丰乐”二字。

酒楼的名号之外,名酒也会烧制专门的韩瓶。宋代磁州窑的一支韩瓶上,写有“清沽美酒”四字,还有一只韩瓶上写着“醉乡酒海”。一件安徽出土的韩瓶上,书有“内酒”两字。金元时期的一些梅瓶上曾书有“梨花白”“莲花白”“葡萄酒”,可见酒的名号也是可以书于韩瓶之上的。

除了酒的名号外,一些话酒诗文也会成为韩瓶的装饰。有一件北宋梅瓶上,刻有“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诗句,这句诗乃是改写唐代诗人张白的诗作,原诗题作《赠酒店崔氏》:“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南游道士饮一斗,卧向白云深洞口。”烧制韩瓶时,“地上无”变成了“地上有”,实为吹捧自家好酒。还有一件韩瓶,在瓶身上刻有一个酒徒欲饮、稍醉、大醉、昏睡四种饮酒状态,惟妙惟肖。元代一件磁州窑韩瓶刻有“风吹十里透香瓶”之句,锦州博物馆所藏韩瓶上的“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句,则来自元散曲。以酒为主题的诗文散曲,既是装饰,也是酒家的广告。

微信图片_20240313141620.jpg

风吹十里透香瓶

宋代遗址上堆积如山的陶质、瓷质韩瓶,大概属于一种消耗品,酒既卖出,瓶就弃之不用了。与粗陋的施釉陶瓶不同,这些刻画精细、配有诗文的韩瓶,应该不会用后就扔掉,应是酒楼反复使用。

既然是贮酒的用具,为了防止酒味散失、方便运输,韩瓶都要封口。依据宋元出土文物,比较精致的韩瓶瓶口会倒扣一个酒盅样式的瓶盖,再用泥封口,泥封后官府的酒务还要在上面盖印押字,以此证明酒是合法生产的,泥封上还印有酒的品名。河南出土的宋代官押酒封上,就刻有酒的名称,此酒名为“煮杏仁法糯酒”。这个印记是由主管酒务的官吏,在韩瓶用泥封口后,再戳印在泥上。酒封像一个泥制的壳套在封口外,材料混合一些纤维,比较酥脆,方便启封时打碎;当然也是为了防止官府的押印封泥被重复利用。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出土的酒坛封泥上,有“上品”“惠山米”“三白泉”等字样,苏轼有诗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或即此米。

微信图片_20240313141622.jpg

酒坛封泥上有“上品”“惠山米”“三白泉”等字样

河北宣化辽代张文藻墓出土过一只装满酒的韩瓶,瓶口有封泥。在墓内壁画上,也能观察到一个韩瓶上有红色封泥。不少韩瓶,从瓶口到肩部没有施釉,或者是有意留下个带状的区域不上釉,是为了方便封泥能固定在瓶身上,泥上戳上官押,酒才能上市销售。封泥戳印,所以宋代称酒为“泥头酒”,拆封开酒,欧阳修有诗云“滑公井泉酿最美,赤泥印酒新开缄”,所谓“赤泥印酒”,当是指红色酒封之上有官府押印;而陆游诗云:“小儿劝我饮,村酒拆赤泥。”或者村中所酿,没有官押?今天的黄酒封装,是趁着黄酒灭菌后尚热,用泥封口,用酒的余温使泥头干燥,防止发霉,不知宋代是否也是如此。

微信图片_20240313141625.jpg

河北宣化张文藻墓 童嬉图

韩瓶贮酒,瓶身多是上粗下细,为了防止瓶倒酒洒,韩瓶的运输、摆放都有相应器具。比如饮宴时,韩瓶都置于木质的瓶座之上。瓶座就是木质的台子,或两个,或五个,多少不一,在架上剜出圆形孔洞,将韩瓶瓶身嵌在台子上,以防翻倒。至于运输时,多个韩瓶,会有一个木箱,可能也有多个圆孔,将韩瓶嵌在圆孔内;若是单个就系住瓶身,挑担而走了。单个韩瓶,置于桌上桌下,也是宋金墓室壁画常见的。

微信图片_20240313141627.jpg

山西平定县金墓壁画 奉酒图

韩瓶还有一个功用,是充作村落小店的酒招。《容斋随笔》所说的村店,只是“挂瓶瓢,标帚秆”。这酒瓶大概就是韩瓶,打酒的瓢、瓶充作卖酒的招牌,的确是乡村野店。大约是陶瓶太重,还有用木头做店招的,“刻木如瓶粉渍之,挂林聊当酒家旗”,木头刻成瓶子状,粉刷成韩瓶的颜色,权作酒招。

当然,除了韩瓶外,贮酒还有酒坛、酒桶。洛阳出土的酒封中,有些直径不小,应该是为封酒坛所用。此外散酒还用梢桶运输,梢桶大约是稍长的水桶,每桶可贮酒三斗多。


相关内容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南宋高宗亲笔御书 著名画家李公麟绘制——《南宋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石碑》 2024-12-26
湘湖望族|护湖功臣何氏家族 2024-12-24
《走近西湖》论文集|司马一民: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2024-12-23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