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特别关注
 
卫有根的追求——记杭州市劳动模范、余杭县丝织厂厂长卫有根
来源:《余杭丝绸轻纺业口述史》  作者:佚向  日期:2024-05-06

杭申公路由西向东穿过繁荣的临平镇,在镇东端有一座国营大厂——余杭县丝织厂。当前,全省丝织行业面临原料暴涨、销路滞缓的严峻形势,这家厂却始终迈开大步,一个劲地往前赶。

厂长卫有根向我们提供了丝织厂几个叫人吃惊的数字。

1979年建厂,106名工人,30台织机,年利润1.5万元。

1980年,187名工人,60台织机,年利润6.1万元。

1981年,526名工人,120台织机,年利润26万元。

1986年,946名工人,180台织机,年利润58万元。

1987年,1178名工人,180台织机,年利润151万元。

1988年上半年,织机又发展到206台,实现利润154万元,预计全年可完成250万元。这一系列跳跃式的数字,在成倍地增长。

在如此高效益面前,人们不会忘记这个厂的当家人卫有根那孜孜不倦的创业精神。

微信图片_20240506171231.png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卫有根

01

雄心,在荒地上生长

1979年7月18日,是卫有根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离开了县物资局的安乐楼,搬进了一间破败的小屋,把铺盖安在一张用竹片钉成的床铺上。这一天,县委领导带他前来接收一个烂摊子——熄火了的砖瓦厂,在这片荒地上,他受命筹建国营丝爨厂。县委领导人走了,47岁的卫有根留下来了。他觉得有点孤独,但乐观豁达的性格支持着他,他朝空旷而荒凉的厂区走了一圈,只见那十多间低矮的砖瓦房,不是缺窗就是少门,那几十米高盼烟囱像得罪了土地山神,只能孤零零地耸立着;那一群黑不溜秋的烧窑工,也是远远地站着,他们似乎依稀觉得已经易主换帅,但又不知道今后该干什么活计,表示疑虑不安。

环境是如此艰苦,任务是如此繁重。

晚上,他召集筹备组人员在昏暗的灯光下磋商建厂大事。烟雾呛人,牢骚不绝。卫有根却幽默地说:“现在起,我们要同船合命,死活只有一条路,把丝织厂办起来。”

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靠这些甩泥巴的人办绸厂,能织得出好绸?国营厂,牌子好听,哪里来的钢材?木材?”……困难重重,险关林立。老卫呵呵笑了:“我们都是死人?没有工人,可以招兵买马!没有技术,可以去大厂培训。说到基建材料,你们不要怕,我老卫吃了几年物资饭还有点门路的。”

第二天,他调兵遣将,把各路人马分派得有条不紊。第一路,去杭州讨教丝织行业的专家,限期把厂房设计方案拿出来,把丝织机械设备买回来;第二路,外出招募工人,并设法去大厂培训技术;第三路,由老卫带几个小青年出去跑采购,搬材料。

连续几个月,他骑着那辆“车身郎当响,只有铃子哑”的破自行车东奔西走,果然把一批批钢筋、木材、水泥搬回来了,在厂区的空地上堆得小山似的。接着,厂房图纸拿出来了,基建队伍进入工地了。招来的100多名新工人也分散在各个大厂去学习操作技术。

不到半年时间,4800平方米的厂房耸立起来,30台织机安装落座,18名技术师傅请进厂内,职工们走上机台,白色的绸面子就像川流不息的小河流出来了。老卫那张晒黑的脸庞上,终于绽开了可掬的笑容。当年筹建,当年投产,当年获得利润1.5万元。也是当年,老卫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02

新路子在于勇敢开辟

1982年,轻纺市场出现危机,尤其是化纤织物全面滞销,一向以化纤织物作为拳头产品的县丝织厂,受到了致命的威胁。

这时,卫有根已经把注意力放到更广阔的视野上去。广州商品交易会,万头攒动,熙熙攘攘。他驻足在绚丽斑斓的真丝绸织物前,看到外商踊跃争购的情景,不由得血如潮涌。机遇不可失,本厂要进入国际大市场,非拿出高档真丝绸不可!

然而,织真丝绸谈何容易,质量要求十分苛刻,省丝绸公司对本厂还信不过。当卫有根向省公司经理提出要外销任务时,他却露出淡淡的笑,说:“出口产品不容易做,织物验收不合格,每一匹要赔一百多元。你们吃得消?”老卫是个不信邪的人,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事在人为,我和你打赌好不好?要是我拿得出质量,你给不给任务?”

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他回到厂里就狠命地干起来。他们几个聪明伶俐的女工去都锦生丝织厂学习织真丝绸的技术。学了十多天回来,便试织第一匹绸。织出来的绸经过专家测评,结论是不合格。卫有根不甘心失败。他把专家会诊的19条意见详详细细记下来,组织攻关小组猛攻质量关,又织出第二匹、第三匹。终于成功了,一等品率达到96%以上。省丝绸公司刮目相看,出口任务安排下来了。丝织厂立即进行大幅度改机。至1986年,186台织机全部织真丝绸,年产量达到129万米,产品销往欧美各国。1986、1987年创汇达400万美元。

开拓,进取,关键在于果敢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卫有根生就的犟脾气,凡是他看准了的事,18头黄牛也拉不回。

微信图片_20240506171235.png

1984年冬,他经过市场分析,看到社会对合成纤维丝需求量很大。他决定钻这个空当,筹建化纤车间,生产锦纶丝。当时不少人反对,认为厂里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卫有根认为条件是靠人来创造的,世界上没有吃现成饭的便宜事。他从金融部门贷入100万元作预付金,订购设备。次年,正当设备需要进厂安装之际,却逢国家紧缩财政开支,信贷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卫有根四处奔走,告贷无门。这时,厂内外冷嘲热讽的言论多起来了,眼看新项目将一拖再拖,变成“胡子工程”。卫有根坚信,天无绝人之路,往往成功的希望就在于最后的坚持之中。他通过关系打听到省级有关部门手中有一笔资金,就三番五次地上门做工作。那是赤日炎炎如火烧的暑天,他和党委书记吴云英、副书记马福根赶去杭州,登门求贷。不料,尝了个闭门羹。他们就耐心等候。盛夏酷暑,没有个可以歇脚的地方。那里又是新修的马路,连一棵遮阴的树也没有。他们就在暑气烤人的户外足足等了四个多小时,才等到那位负责人,贷进100万元的技措贷款。1985年冬,全省范围内许多基建项目纷纷下马,县丝织厂却挂出了临平合成纤维厂的新招牌。

有人说,卫有根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在新项目上马后,又转动脑筋,在扩大生产能力上做起文章来。他分析了生产锦纶丝的三道环节,己内酰胺——锦纶切片——锦纶丝,其中锦纶切片在国内很少,大多数靠国外进口。他心里盘算着:从己内酰胺加工成切片,每吨加工费3000元,本厂一年至少用500吨,也即150万元将落人别人腰包。于是,一个大胆设想出现了,自己生产切片!他奔走于大江南北,寻找生产的设备和技术。经过两个月苦战,又一项工程上马了。1986年1月正式投产,产品完全符合标准。锦纶切片的成功,为浙江省化纤行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03

为事业,他永不满足

1988年7月18日,县丝织厂刚满9足岁。对一个人来说,9岁才是孩提时代,对一个厂来说,却进入了兴旺发达的时期。1987年县丝织厂创造了年产值 1406万元、盈利151万元的成绩,与1979年相比,正好增长100倍。照理,55岁的厂长卫有根可以坐享其成,颐养天年了。可是,卫有根仍然是不安分的。他明白,企业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进则退,要保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就要增加后劲,使企业根深叶茂。

从1987年开始,他就寻找各种关系,先后与奥地利、关岛、北美的几家公司磋商过联营业务,因各种原因都没有成功。有一次,他到香港考察,了解到香港同德仕集团有在内地寻找伙伴的意向。可是对方选择条件十分审慎,挑剔,而上海等地也在秋波频送,殷勤招手。卫有根看到这是一个机会。他分析自己的优点:一是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的实力,二是县政府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三是自己有决心干一番事业。于是,事不宜迟,立即通过深圳的华丝公司出面,向同德仕集团转告本厂的意愿。但对方的目光依然盯着上海,不愿到小县城来。卫有根毫不气馁,又是函件,又是电传,又多次前往深圳面谈,一次、二次、三次……他是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经过十多次的联络,同德仕集团终于为他的诚心所感动,同意与丝织厂、华丝公司、省丝绸公司等四方联合组建合资企业——华港股份有限公司,开辟印染、服装等项目,每年生产服装60万套(件)和300万米真丝印染绸,产品全部外销国际市场,总投资150万美元。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2390万元,年利382万元。这一来,县丝织厂将织造、服装、印染配套成龙,企业恰如蛟龙出水,遨游于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间。

04

他的心,在工人之中

1985年国庆期间,厂部办公室门外贴起一张惹人注目的“白榜”:卫有根罚款30元,吴云英罚款30元……“好家伙!厂长、书记、副厂长,车间主任共5人都受罚款处理了。”看榜的职工叽叽喳喳,无不面露钦惊之色。

原来,几天前力织车间一台织机在焊接修理时,不慎焊条火花溅到织物上,顷刻织物燃烧起来,幸亏工人及时赶到,扑灭了火苗。事后,卫有根厂长非常痛心,他说:“事故出在工人,责任首先在领导,安全生产这一件大事没有引起重视。”于是,他带头检讨、罚款、为全厂职工做出了从严治厂的榜样。

卫有根严于责己、身先士卒的事例是很多的。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却宽厚谅解、豁达大度。有一次,保健工小王嫌奖金少,闹情绪要调工种,他缠住厂长不放,连厂长开会、吃饭、上厕所都跟着,还说不调动,就要砸了厂长的家。卫有根对他说:“我的家就在银行宿舍第几间,你去砸。你怕苦怕累就不能调工种。”后来,小王身体不适,去杭州看病,老卫掏出8元钱给他做路费。小王又感动又惭愧,第二天就找老卫检讨了。在前几年,厂里有一名干部利用外出购物的机会贪污了公家一笔货款。卫有根发现后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处分。这位干部知错能改,后来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工作责任心很强,卫有根又提升他为车间主任。卫有根说:“我用人不分亲疏,每一个干部、职工都是我的亲人。大家同心同德,企业才有前途。”

卫厂长处处关心群众,为职工排忧解难。丝织厂现在已建有三幢职工集体宿舍、四幢家属宿舍,约17000多平方米的面积。职工们欢天喜地陆续迁入新居,而卫有根自己一家仍挤在他爱人所在单位的30多个平方米的斗室中。别人劝他在厂里分一套新房,他说让职工都住上新房后,自己再搬也不迟。

丝织厂工人大多数三班制,劳动强度大,操作辛苦。卫有根会同厂领导班子研究探索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办法,他从生活福利上关心职工,又在4个车间安装空调设备,但这些都是有限的。他们几经思考,终于产生了“四班三运转”的方案,通过增加设备和人员,合理调度,使工人上六天班可以获得两天休息。为此,卫有根毅然决然地拿出24万元资金买来三台发电机,通过自己发电输电,保证新工时制的实施。这在全县丝织行业中还是第一家。

卫有根为工人精思竭虑,对个人的得失常置于脑后。1985年企业经济效益比较突出,县工业公司下达增加工资名额时,厂领导班子推荐卫有根升一级。待上报公司时,卫有根依然把名额让给了职工。那一年,县工业公司因丝织厂超额完成全年利润计划,发给卫有根220元奖金。这数目并不大,但卫有根又想到了职工,他抽出一部分送给厂幼儿园。国营企业在业务交往方面清规戒律很多,卫有根总是自掏腰包。他烟瘾比较大,联系业务又少不了烟酒应酬,有时甚至一天工夫抽7包烟,书记让他报销一部分,他笑着不肯答应。又一次,上海一家业务单位托信代买一条丝绵被。卫有根发愁了,这笔开支无从着落,他悄悄地把自己家新翻的丝绵被送去……像这种事举不胜举,但在厂里他都打了埋伏,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企业已经展翅腾飞了,老卫依然兢兢业业,永不满足地在开拓着新的事业……



相关内容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2025-01-16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二) 2025-0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