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第三届…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特别关注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来源:《杭州文史》第34辑  作者:张学勤  日期:2024-05-10

1947年12月3日,上海著名大报——《申报》上,出现了一则并不引人注目的广告。广告的面积约等同于一块豆腐干,内容只有一句话:“银老太太请至九江路五四一号一晤”;一旁配有一位老太太的头像。

微信图片_20240510110718.png

▲《申报》上连载28天的小广告

从12月3日开始,一直到12月31日,这则小广告持续不断地出现在《申报》上,时间长达28天(只有12月11日的《申报》未刊登)。跨入1948年,此广告便不见了踪影。

如此神秘的广告,背后一定藏有不寻常的历史。前些年已有多篇文史类文章提及这则有关“银老太太”的广告,而且几乎是口径一致地认定:该广告与当年沪上发生的一桩“文萃案”有关(如今网上几乎所有有关此广告的文章都是这样的口径)。《文史精华》《世纪》刊登的文章甚至还指明:广告的发布者是1927年入党的中共老党员骆何民。

那么,这则神秘广告的面纱真的已经被揭开了吗?

原有描述违背史实

抗战胜利后,上海曾诞生一份中共领导的进步刊物——《文萃》(周刊)。蒋介石发动内战后,该刊物常常以犀利的笔法,抨击和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丑恶行径,并如实报道国共交战的战场形势。因此,《文萃》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封禁。1947年3月,《文萃》更名《文萃丛刊》转入地下印刷。国民党中统局曾派遣特务四处打探《文萃丛刊》的地下印刷厂,试图抓捕该刊的工作人员,但苦无线索。

在介绍“文萃案”的文章中,刘晓宁的《轰动京沪的

就在此案尚未头绪时,忽然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1947年春的一天,上海某报纸刊登了一则广告。这则广告是这样的,在报纸的四版的右下角一个较为显著的位置,刊出了一则寻人启事,醒目的大字只有6个“招寻银老太太”。

这真是一则奇怪的广告。许多人看到后,都在议论,但仅是说说而已,唯独被一个人所重视。这个人就是中统局长叶秀峰。长年的特工生涯养成了他灵敏的嗅觉,他觉得这广告大有问题,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终究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只好用了一个笨办法:守株待兔。叶剪下报纸,派专人前往上海向下属转达指示:到报社去蹲点,看看究竟会有什么人去再登一次广告。但几天下来仍是一无所获。

几天后,叶秀峰亲自前往上海,与上海办事处处长陈庆斋共商破案之事。叶秀峰说:“这则广告肯定有问题,为什么就这么几个字,我断定是在暗示一个什么信号或找某一个人。真是有意思。你对这个广告怎么看呢?”陈庆斋答话道:“奇怪是奇怪,这段时间里我也在琢磨,我总觉得这是在等待一个什么信息。”

叶秀峰说:“既然泡在报社也没用,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去登一个类似的广告,来应答他一下呢?”陈一听,连忙说:“好,好,我们试试看吧。”

第二天,陈就派人着便衣前往报社,也要求在报纸同样的部位刊登一则广告,内容是这样的:“白发娘望儿归”。下署名为“银老太太”。最后又加了一个地址:“上海亚尔培路某号”。

报纸发行后的第二天,中统就派出行动人员卢志英前往亚尔培路守候,专等有人前来联系。另派出中统行动队队长苏麟阁暗中前往监视。

卢志英是中共打入中统的地下工作人员。3天后,卢向中统上海办事处汇报说:“没有发现有人前来接头。”而实际上在第二天,就有人见报后来到亚尔培路与“银老太太”接头。卢志英当然发现了,但并没有汇报。

这件事引起了中统对卢的怀疑,并对卢进行了暗中的监视,而卢竟没有察觉。一次,卢志英外出,把笔记本放在了衣箱里,因匆忙箱子忘了上锁。这一来,被暗中监视他的特务发现了秘密……

第二天,中统上海办事处就拘捕了卢志英,并立即进行了审问,还动了刑,但没有挖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案子又中断了。

从卢志英身上没有捞到油水,急得中统一帮人团团转,只好又是病急乱投医,派出大批人马到上海大街小巷的地摊上,守候前来联系发行的《文萃》地下发行员。另外又派出一批人,到处查找《文萃》的地下印刷厂。令特务没想到是两处都有了收获。

先是在北四川路守候的人,发现了几个前来与摊主联系的小贩,又顺藤摸瓜,抓住了4个地下发行员。5天后,中统特工侦骑四出,发现了印刷《文萃》的地下印刷厂,地下党员吴承德正在装订最后一本《文萃》时被抓获。中统又追踪到印刷厂经理骆何民的家,捕获了骆何民。在骆的家中,又将住在骆家的另一名地下党员、《文萃》案的另一“要犯”陈子涛抓获。中统的这一次行动“满载而归”。

案子破获后,中统上海办事处奉蒋介石及南京局本部的指令,开始对有关被捕人员进行审讯。中统特务认为,人证物证俱全,不容不承认,于是对3人动重刑,先是绞舌头,接着又是钉十指、火烙四肢、坐老虎凳等等什么都用上了,但仍然没有挖出什么名堂。几个人虽都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但却拒绝交出任何组织关系,其他则再也不说半个字。

《文萃》案算是侦破了,该抓的也抓了,想通过这4个人再去扩大战果却不太可能了。中统上海办事处只好暂时结案,并向中统局本部回复了,上司叶秀峰也能向蒋介石交差了。但这批案犯怎样处理,经向局本部报告后,答复这是蒋总裁亲自交办的案子,还须经蒋发话才能行事。于是,叶秀峰命将《文萃》案的这批人押送南京听候蒋介石发落。

1948年4月,上海中统办事处处长陈庆斋将陈子涛、骆何民,卢志英、吴承德等人押解至南京中统局本部。对于陈子涛、骆何民、卢志英3人,中统又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初步得出了结论,并上报蒋介石。其主要内容是:

陈子涛加入中共不久,是《文萃》的主编,这个案子的首要分子,被捕后还煽动其他人捣乱,千方百计地鼓动越狱。骆何民是1927年入党的老党员,后脱党,关押期间也曾试图逃跑,结果未遂。另经中统局人员押解骆何民到上海某报社指认,确定前去登“寻银发老太太”广告的正是骆何民,系骆何民为了寻找共产党的组织而花钱登的广告。(参见2000年第九期《文史精华》第35—37页。)

明确认定1927年入党的老党员骆何民是当年“招寻银老太太”广告的发布者,还有赵子云撰写的《

……正当特务们气急之际,上海一家大报上出现了一条寻人广告——“招寻银老太太”。这条奇怪的广告立即引起了中统局长叶秀峰的注意,他意识到这是一则找关系的广告,是否会和《文萃》案有关呢?他即指示中统上海特派员办事处(简称沪处)处长陈庆斋,在那家报纸上登了一条新广告:“白发娘望儿归”,下署“银老太太”,地址是“亚尔培路××号”……

再说那位登广告,后又脱险的中年男子,原来是一位与党组织失去多年联系的中共党员骆何民,骆何民是江苏江都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湖南《国民日报》编辑,及《开明日报》总编辑,后多次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46年出狱后,到了上海,为了寻找党组织,才登了“找寻银老太太”的广告。(参见2004年第5期《世纪》第32、33页)

然而,这些作者在撰写此类纪实文章时,并没有去核对当年的相关原始资料,甚至都不清楚这则“找寻银老太太”的广告当年究竟是刊登在哪些报纸上的。

笔者查阅老报刊等相关原始资料后发现:国民党特务侦破“文萃案”,抓捕骆何民等人,时间是在1947年7月底。而《申报》上出现“银老太太”的广告则是在1947年12月。两者之间整整相隔了4个月。

唐振常当年曾是《文萃丛刊》的特约撰稿人之一。他撰写的“三亲史料”《风雨同舟忆

1947年“七月十四日,我去杭州旅行结婚。……我在杭州住了一星期不到,回沪之期,当在七月二十一日左右。十九日《文萃》遭破坏,自十九至二十一日,韩月娟、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先后被捕。”(参见唐振常《繁弦杂奏》第203页—21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可见,在1947年7月底之前,《文萃丛刊》已遭中统特务破坏。骆何民等多位同志均已被抓进国民党的牢房内。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已被国民党中统特务抓进监狱的骆何民,怎么可能在4个月后去《申报》报馆发布有关“银老太太”的广告呢?此外,笔者在当年的《申报》上也始终没有查阅到所谓中统特务发布的“白发娘望儿归”的广告。

《申报》上有关“银老太太”的广告,既然是在“文萃案”之后发布的,两者之间相隔的时间又长达4个月,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找寻银老太太”的广告与“文萃案”应该毫无联系!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则神秘的广告究竟又是谁发布的呢,究竟谁才是真正的“银老太太”呢?

三亲史料揭开真相

经过多方查找,笔者近日终于在浙江的三亲史料中找到了答案。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任杭州民生药厂代总经理的孙延年先生(也曾担任民建浙江省委会主委)留下了这样一篇三亲史料——《杭州民生药厂创办前后》(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集粹·经济卷》上册第44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据该文记载,“杭州民生药厂诞生于民国时期,曾与上海的新亚药厂、信谊药厂齐名,是旧中国知名大药厂。”该厂创办不久就着眼于祖国珍贵的药学遗产和丰富的药材资源,从中医科学化入手,研制出许多中药产品,成为民生药厂的名牌,其中就有一种叫“矽炭银”的药品。

微信图片_20240510110722.png

▲1942年11月18日《申报》上的矽碳银广告

矽炭银的主要成分为:白陶土、药用炭、氯化银和适量辅料,具有收敛和吸附两大作用,内服后可使肠粘膜收敛,减轻肠内容物对肠粘膜的刺激,从而使肠管蠕动减弱,出现止泻作用。矽炭银的吸附作用很强,一片矽炭银到达肠管后可吸附数亿细菌和病毒,也能吸附毒物和其他有刺激性的物质,随粪便排出体外。此外,氯化银尚有抗菌作用。该药主要用于治疗痢疾、肠内异常发酵、急性肠炎等疾病。

为了让自己的名牌产品广为人知,杭州民生药厂曾花费重金在各种媒体上发布广告。孙延年在《杭州民生药厂创办前后》一文中有如下叙述,其中就提到了“找寻银老太太”的广告,请看:

民生药厂花在宣传广告上的钱,也不会少于药品生产成本的50%。其方式之多也不落人后,除了送日历、画片、扇子、纪念册之类外,凡是可以刊登广告的报纸、杂志、电话簿等,都登上了广告。如上海、杭州各报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作咳嗽姿态的老头照片的安嗽露广告,一个老太太照片的矽碳银广告,这两种药品是民生药厂的看家产品,广告做得特别多。民生药厂因为异想天开的搞广告宣传,还引出一场风波:1947年至1948年间,为了扩大宣传矽炭银,故弄玄虚,在上海《新闻报》指定的版面上,连续几个月刊登寻人广告“寻找银老太太”,地址是上海九江路541号,上面还有一张照片,就是矽碳银广告上的老太太照片。本来是想以此引起阅报者的注意以后,再在这个版面上刊登矽碳银的广告。不料事尚未成,却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怀疑,以为是共产党地下组织的联络讯号。一天突然来了“飞行堡垒”和大批军警,将民生药厂上海发行所(九江路541号)团团包围,进行搜查。当然没有什么结果,等讲清了情况,请客送礼一番才完事。但是一场虚惊。却真的为民生药厂扩大了影响,比原来预期的更好,国民党特务帮了大忙,使许多人知道了民生药厂生产矽碳银这样一件事。(参见《浙江文史集粹·经济卷》上册第46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孙延年的文章虽然也将广告词表述为“找寻银老太太”,但是,补充了地址“九江路541号”,这与《申报》上刊登的“银老太太请至九江路五四一号一晤”广告,已大体吻合。表述的时间“1947年至1948年间”也大体吻合。特别是,孙延年还注明九江路541号是“民生药厂上海发行所”的地址。这更进一步表明:当年的这则神秘广告与民生药厂之间的确存在内在关系。

微信图片_20240510110732.png

▲1946年1月1日,坐落于上海九江路541号的民生药厂同人在《申报》元旦增刊上发布的恭贺新禧广告

但是,这则广告明明是刊登在《申报》上,孙延年先生为何说是《新闻报》呢?笔者随后又作进一步探查,果然在1947年12月份的《新闻报》上也发现了这则小广告。

微信图片_20240510110734.png

▲1947年12月11日《新闻报》第11版广告

此外,笔者在1948年出版的《新园林》周刊上又发现了一篇《银老太太无恙》的小文:

一月来,《新》《申》及《大公》各报之分类广告中,有引人注目之广告一则,上置锌板。图为花甲老妇人头一个,文字约称:“银太太,请至九江路某号一叙”!广告刊载一月之久,最近忽启金融检查处之疑,以为此广告或属贩卖银洋者所弄玄虚,乃会同警务当局往查,则所止为一药房,所谓刊布广告系收买西药矽碳银,并非贩卖银洋。但警局及金融检查处认为嫌疑未能遽释,除停止其刊登广告外,拟予深究。此银老太太慈容遂一度失踪于沪上各大报。意者银老太太已无问题矣。(原载1948年第八期《新园林》周刊第6页)

看来,民生药厂这则神秘广告当年不仅投放在《申报》《新闻报》上,还曾投放在《大公报》上。笔者后来果然又在1947年12月份的《大公报》上查阅到了此广告。

微信图片_20240510110735.png

根据孙延年文章推测,本来,“找寻银老太太”的广告刊布完后,民生药厂还会在上述各报上发布一则同样带有“银老太太头像”的矽碳银药品广告,就此告知广大读者:矽碳银(即银老太太)已经出现在九江路541号,公众随时可以前来购买。然而,由于警方“停止其刊登广告”,所以,广告计划只得半途终止。

不过,由于当时警方出动了“飞行堡垒”——这是1947年12月15日刚成立的国民党上海特种警察队的名称,警员一律配备美式枪械,还配备多辆警用装甲车。如此大张旗鼓的举动,自然引起轰动效果,难怪孙延年先生说:“一场虚惊,却真的为民生药厂扩大了影响,比原来预期的更好,国民党特务帮了大忙,使许多人知道了民生药厂生产矽碳银这样一件事。”

孙延年的这篇三亲史料(亲历、亲见、亲闻)的文章已经清楚表明:“找寻银老太太”是民生药厂发布的创意广告,真正的“银老太太”是该厂的产品“矽碳银”。民生药厂发布此广告,目的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矽碳银。可见,有关“银老太太”广告与当年沪上发生的“文萃案”毫无关系。



相关内容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2024-05-16
白沙桥建设纪事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系列活动暨第三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启动 马卫光出席 2024-05-10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