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第三届浙江“人文之美”研讨会在宁波举行。本次研讨会在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和政协宁波市委员会指导下,由宁波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省内各设区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永昌,宁波市政协主席陈龙,省文史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副馆长郭学焕、成明权,馆员研究员王福和、陈野、潘捷军等出席开幕式。出席活动的还有宁波市政协秘书长徐红,嘉兴市政协副主席、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王登峰,台州市政协副主席、台州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陈金华,衢州市政协二级巡视员、衢州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程相等设区市文史馆领导与馆员、特约研究员代表。本次研讨会还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意娜。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宁波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高庆丰主持活动。 本届研讨会以“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浙江探索”为主题,旨在汇聚浙江文史人的智慧力量,秉持“文史赋能地方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主旨,为高水平推进浙江文化强省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建言献策。 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永昌,宁波市政协主席陈龙分别致辞。 耿识博指出,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大局,落实好李强总理提出的“当好‘智囊团’,打好‘文化牌’,搭好‘连心桥’”工作指示,着眼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眼于文化赋能地方发展,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展现浙江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王永昌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质态新型态的文明。浙江文史工作者要深刻领悟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时代命题,不仅要有全面宽广的胸怀和视野,更要对浙江现代化建设实践给予更多的思考和总结,把智慧融入时代发展的理性观照、文化观察中,打造社会现实与时代文明同频共振、交相辉映的画卷。 陈龙表示,本次“人文之美”研讨会汇集了中央和省、市各级文史研究馆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提炼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人文精神和道德精髓,在赓续浙江历史文脉中积极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宁波将充分用好这一平台和研讨成果,密切与各兄弟城市的联系交流,积极学习借鉴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打造精彩呈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城市样本。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意娜、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野、宁波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如安作主旨发言。 仲呈祥指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尊重与欣赏各自文化独特之美的同时,积极寻求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从而创造出既富有时代精神又深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娜认为,浙江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展现出“敢为天下先”的浙江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和协调性,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生动注脚,为全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陈野表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语境里赓续中华传统文化,要从有益于构建现代文明体系的角度提炼相关元素,尤其是准确把握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张如安以坚实史料依据论证了宁波文化斯文相续、返本开新的优良传统,指出宁波应强固人文基因、开发人文底蕴、凝聚人文共识,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贡献宁波力量。 仲呈祥指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尊重与欣赏各自文化独特之美的同时,积极寻求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从而创造出既富有时代精神又深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娜认为,浙江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展现出“敢为天下先”的浙江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和协调性,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生动注脚,为全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陈野表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语境里赓续中华传统文化,要从有益于构建现代文明体系的角度提炼相关元素,尤其是准确把握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张如安以坚实史料依据论证了宁波文化斯文相续、返本开新的优良传统,指出宁波应强固人文基因、开发人文底蕴、凝聚人文共识,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贡献宁波力量。 各设区市文史研究馆代表围绕研讨会主题交流发言,通过不同视角、不同案例阐述浙江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浙江样本”建设。 浙江“人文之美”研讨会是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倡导建立的省市文史协作重要载体,立足“八八战略”文化工作的“八项举措”,致力于探索推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彰显省域范围的“人文之美”。研讨会以“轮值”方式举办,前两届分别由省文史研究馆、杭州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研讨结束后,宁波市文史研究馆代表与下一届“人文之美”研讨会承办方温州市文史研究馆代表作了承办交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