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好读书,我们在今天翻开湘湖清代的一页,读懂沈堡笔下湘湖的无边风月。 沈堡字可山,号步陵,又号渔庄居士。据说,他出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卒年不详。沈堡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而且还擅长写词。凭借这一特长,他还被舅舅高士奇请到京城长住,在那里得以广交名流,因此有一定的名气。但他屡次参加科举而名落孙山,从而打消了科举的念头。于是,他在外游历半生之后,选择回到萧山湘湖旁居住,并且给自己的小庐起了个别致的名字——耋悔堂,在那里广交文友,聚书玩古,悠然自得。 沈堡一生著作很多,笔者在《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中发现了《步陵诗钞》九卷。这部书的前面有高士奇、毛奇龄、李岳峻、孟骙、柴世堂等人写的序,又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写的自序。全书分为五言古诗一卷、七言古诗一卷、五言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二卷、五言排律一卷、五言绝句一卷、七言绝句二卷。《步陵诗钞》中载有许多与湘湖有关的诗,写他在湘湖游玩的经历。 如《湘湖夜泛》:“我弄清溪月,扁舟载白云。芙蓉开复落,渺渺见湘君。古峡啼猿断,苍烟去鸟分。寂寥江上曲,渔父不堪闻。”沈堡笔下的湘湖之夜,月色宁静,猿啼不绝,山水清寂,一人一舟于湖上,愁绪比涟漪更密。
又如《秋泛湘湖》:“江上愁心正渺茫,纷纷木叶下清湘。左徒祠赋空明月,帝子云波已夕阳。击汰风生青雀舫,凌波香满白霓裳。哀猿啼断人何处,水远山空此断肠。”沈堡笔下的湘湖之秋,落叶纷飞,水远山空,仍有超脱世俗的渺茫之色,诗人心中似有牵绊,但也为此间景色所折服。 还有《湘湖春泛》:“扬桡渺渺泛涟漪,正是湘湖二月时。缀石疏花凌岸出,团沙白鹭傍船移。朅来山水称同调,归去烟霞许独知。击汰豪歌歌未已,东风吹透柳丝丝。”二月的湘湖,沈堡在春日的湖面高歌,与柳丝间穿行,愁思似乎已了无痕迹,只留下纵情山水的自在与随性。 沈堡前半生将自己的理想都寄托在科举上,而写下诗歌的那一刻,他是深深懊悔的。不过他并没有沉浸在懊悔中,而是寄情山水,获得了一种解脱,尤其是“击汰豪歌歌未已,东风吹透柳丝丝”一句,表明他对生活还是充满了无限的热情。 沈堡不仅寄情湘湖,他还寻访萧山的各处古迹,如《江寺》:“梦笔桥西泊短蓬,临河惝恍忆文通。断碑犹记昭玄事,千古风流托梵宫。”《北干山寻许园故址》:“携屐来登北干山,已无征士在人间。荒台日落清风寂,幽径云空明月间。”可见,晚年的沈堡过得还是很充实的。 注:本文节选自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湘湖全书”《清代湘湖轶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