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摹补高闲草书千字文卷
元(1271-1368) 纵31厘米,横101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展期:2025.4.25-2025.5.25 此卷为鲜于枢临摹唐代高闲草书《千字文》并补写残缺部分而成,大字草书《千字文》前半,自“千字文”始,至“渠荷的历,园”止,计772字。 高闲,生卒年不详,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自幼出家于湖州开元寺,后入长安。酷爱书法,尤善草书,为晚唐著名僧人书家。 书法用笔舒畅,气魄雄浑而不失规矩。中锋直笔丰厚有力,折转圆劲凝重,无板滞之感。作者又很讲究字形变化,七百余字,十余米长,自始至终无一懈笔,一气呵成。结字团聚,笔墨淋漓酣畅。书法唐高闲草书《千字文》笔意,而又不脱离自家风貌。与鲜于枢传世行草书《王安石杂诗卷》《女史箴卷》《论草书帖》等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 元至大二年(1309) 纵24.5厘米,横278.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展期:2025.4.25-2025.7.25 《急就篇》为西汉史游所作,是古代孩童的启蒙课本。此卷以章草写就,结构严谨,风致纵逸。通篇字体大小匀称,首尾相应,浑然一体。用笔结体灵活,波捺突出,笔法上较其楷书、行书,别有风貌。行间有后人墨书小楷注释。根据卷后款署可知,此卷成于元至大二年(1309)。此时元代取消科举已久,赵孟頫临此作表现出江南文人重视教育的传统依旧存在。 拖尾有明道衍、解缙、王达、张显,清张照、沈荃等六人跋。此卷在明初为燕山赵景晖所藏,清初归王崇简所有,后入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鉴藏印:“宛平王崇简敬哉珍藏”“乾隆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朱文印等。 鲜于枢(1246-1301) 字伯幾,号困学民、困学山民、直寄老人、直寄道人、虎林隐吏,渔阳(今河北蓟县)人。曾居杭州西溪。至元间官浙江行省都事,迁太常寺典簿。晚年懒不耐事,闭门谢客,营一室曰“困学斋”,以研读终其身。工真、行、草书,尤以草书知名,酒酣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悬腕落墨,笔力道劲,为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云:“余与伯幾同学草书,伯幾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幾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画家、书法家。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鲜于枢评价:“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亦师亦友 共倡复古 在元代书坛的星空中,鲜于枢与赵孟頫的相遇,注定是一场照亮时代的知音之约。用赵孟頫的原话来说是“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他们不但“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共析”,而且“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也一起“握手传玩馀,欢喜见颜色”。在赵孟頫尚未到京师之前,鲜于枢已经向田衍等友朋大力宣扬赵孟頫,说他: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赵孟頫书法早年学思陵(宋高宗),后又学钟繇,与鲜于枢交往后,在其影响下,开始专攻二王,自此赵孟頫书法大进,气韵格调,游刃于晋人之间,为他成为元代书坛巨擘奠定了基础。 展柜中并肩陈列的鲜于枢摹补高闲草书千字文卷与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鲜于枢的豪迈补笔与赵孟頫的古雅临帖,既是艺术理念的共鸣,亦是君子之交的见证。这对亦师亦友的知己,终以笔墨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永恒重逢。 生别有再逢,死别终古隔。君死巳五年,追痛犹一日。 我生大江南,君长淮水北。忆昨闻令名,官舍始相识。 我方二十馀,君发黑如漆。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 春游每拿舟,夜坐常促席。气豪声若钟,意愤髯屡戟。 谈谐杂叫啸,议论造精覈。巍煌商鼎制,驵骏汉马式。 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共析。锦囊装玉轴,妙绝晋唐迹。 粲然极炫曜,观者咸辟易。非君有精鉴,畴能萃奇物。 最后得玉钩,雕琢螭盘屈。握手传玩馀,欢喜见颜色。 刻意学古书,池水欲尽黑。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 我时学钟法,写君先墓石。江南君所乐,地气苦下湿。 安知从事衫,竟卒奉常职。至今屏障间,不忍睹遗墨。 凄凉方井路,松竹荫真宅。乾坤清气少,人物世罕觌。 绯袍俨画像,对之泪沾臆。宇宙一何悠,悲酸岂终极。 ——元·赵孟頫《哀鲜于伯幾》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