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之畔,自古便以山水清嘉著称。青山碧湖相映成趣,引得文人雅士流连忘返,或结庐云深处,或泛舟烟波间,让越地山水地名的背后留下了不少诗意与哲思。“丽句亭”,就是其中之一。 比起曾为帝王老师、诗仙友人的贺知章,或以《渔歌子》词名扬天下、唐肃宗赐名“志和”的“烟波钓徒”张志和,秦系(724—808)的名字很陌生。不过,在唐代,秦系也是著名隐士,被很多诗人写入诗里。秦系,越州会稽人。天宝末年,他在剡溪避战乱,在山中松间结茅庐隐居,以石为砚,注释《老子》,一年不出门。其间多有官员请他出山,他都拒绝了。秦系和中唐山水诗人、有“五言长城”之称的刘长卿交好、有唱和。两人的诗被当时人评为各有千秋,而秦系诗被称为“偏师”,指风格清奇、不平淡。 
中晚唐诗人戴叔伦有《题秦隐君丽句亭》诗说“北人归欲尽,犹自住萧山。闭户不曾出,诗名满世间”,说秦系隐居萧山而诗名著于世。一说萧山城里的秦君里、秦君巷就是秦系曾隐居之地,后此处有“丽句亭”,和剡溪“丽句亭”一样,都是后人对秦系的纪念。此外,中唐文学家权德舆为秦系和刘长卿唱和集作的序《秦徵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也提到“秦君丽句,创里亭之名”,也可为秦君里处有“丽句亭”的佐证。 “丽句”出自秦系七律《山中奉寄钱起员外兼简苗发员外》中的名句“高吟丽句惊巢鹤,闲闭春风看落花”。此诗全文是:“空山岁计是胡麻,穷海无梁泛一槎。稚子唯能觅梨栗,逸妻相共老烟霞。高吟丽句惊巢鹤,闲闭春风看落花。借问省中何水部,今人几个属诗家?” 诗的前四句里秦系描画了自己虽清贫却不乏隐逸情趣和家庭温暖的山居生活,“稚子”两句分别使用了陶渊明《责子》诗写儿子阿通天真浪漫的“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杜甫隐居成都草堂时写的《江村》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生动形象显示了一家人同甘共苦的其乐融融,也抒发了安于、甘于隐逸生活的淡泊心声。“高吟丽句”两句是诗的诗眼、警句,也是诗人对自己日常隐逸生活的诗意描写,说自己在寂静山林间高声吟咏清词丽句,惊动了巢中安睡的白鹤,而闲闲地闭上院门,关住一院春风,看院中花儿花开花落,是何等的有闲趣意韵。 
而且,“高吟”两句诗还对仗工整,辞藻华美,的确称得上“丽句”。“丽句”有两个意思:一则就是“俪句”,对偶的句子;二指妍丽华美的句子。杜甫论诗的《戏为六绝句》之五中说“清词丽句必为邻”,说只要是清雅隽永的词汇、对仗工丽辞藻华美的诗句,是清新优美的诗风,都要学习借鉴。秦系等中晚唐山水隐逸诗人沉湎山水、安于隐逸,在其中发现了很多美,便通过闲暇时光的反复苦吟,精心琢磨锻造出和越地山水一样巧妙美好的诗句。“清词丽句”是秦系寂寞山居生涯除了家人融洽、山水秀美之外最好的慰藉,后人以“丽句”命名纪念他的亭子,可谓他的真知音。
直到清初,萧山诗人单隆周仍有《过秦君故里》诗,怀念秦系“公绪当年此息踪,千山寂寂水溶溶”,还说“故居千载”,就指千年前秦系在北干山、湘湖边隐居而终,还把他比作曾隐居萧山的山水隐者诗人前贤许询。 萧山作为县名出现在中唐天宝元年(742),湘湖之名初现于晚唐五代,可知中晚唐是萧山本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与之对应,从贺知章、李白到秦系,此时也多文人来往、交往唱和于湘湖山水间,湘湖诗歌开始发展出自己的鲜明丰富个性。 注:本文节选自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湘湖全书”《湘湖诗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