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杭韵缥缃——把历史读给你听①
书讯 |《杭州文史》第41辑
《谈美育》:为大众读者提供一…
结营回顾 | “文史探秘·杭…
 
特别关注
 
苏轼与望湖楼
杭韵缥缃——把历史读给你听①
原来宋人这样过重阳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设回顾
禹杭履迹
 
苏轼与望湖楼
来源:《杭州宋韵话东坡——苏轼的诗里杭州》  作者:司马一民  日期:2025-10-31

外地游客来杭州,断桥是必到之处。距离断桥几百米处的北山路边,宝石山下,有一处绿树掩映、岩峦烘托、飞檐凌空、典雅古朴的楼阁,陪同的人无论是导游还是朋友,都会简单地告诉你,这是望湖楼,苏东坡有一首诗里写的“望湖楼下水如天”,说的就是这里。然后一行人会匆匆而过,向断桥奔去,少有人登楼。

偶尔也有心细的人会问,望湖楼距离西湖湖岸有近百米,怎么会“望湖楼下水如天”呢?

问得好。

望湖楼曾经是杭州西湖的著名景点,原建筑早已不存。现在我们看到的望湖楼是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

微信图片_2025-10-31_101639_780.jpg

望湖楼原名看经楼,在当时的昭庆寺(现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前,于宋乾德五年(967),由吴越王钱弘俶所建,纳土归宋后改名为望湖楼。为什么取名看经楼?可能与昭庆寺相关。昭庆寺是钱弘俶的父亲钱元瓘所建,当时称菩提院。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敕赐“大昭庆寺”。曾经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寺院,寺院外围建筑一直延伸到西湖边。因此,在昭庆寺前西湖边建看经楼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游客从西湖码头登岸后,沿着石板路穿过石牌坊和山门,便到了天王殿前的万善桥。万善桥的西面还有一座涵胜桥,西湖水由南往北,再由西往东,流经涵胜桥和万善桥后,注入青莲池。1926年,西湖边拓建马路,拆掉了昭庆寺的前殿天王殿,万善桥也不复存在了,还填平了桥下的青莲池,但殿前的古樟至今仍存数株。

登望湖楼,近观碧波如镜,远眺群山环绕,湖中画舫点点,湖中三岛如三颗明珠闪烁于湖水之上,有时朦朦胧胧,有时清晰如画。望湖楼是煮茗把酒、欣赏西湖万种风情的绝佳之处,因此,引来了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其中,最出名的肯定是苏东坡了,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令望湖楼声名远播: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此诗大意为:翻滚的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还有山峦未被遮盖。雨滴像白玉珠子一般,落入船里。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满天的乌云被吹散,西湖的碧波与蓝天浑然一体。

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和友人一起泛舟西湖。六月天气多变,不一会,艳阳高照转为乌云密布,继而风雨大作,船夫赶紧把他们送到就近的望湖楼。他们在望湖楼里边饮酒边欣赏西湖美景。此时,苏东坡不可能不诗兴大发,于是有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惜苏东坡醉书的墨宝没能流传下来。如果流传下来,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恣意汪洋啊!

其实,苏东坡那天在望湖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是一首诗,而是五首诗,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前面那首,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其余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四首诗大意为:鱼鳖虽然已经被放生却还追赶着人们,不知道谁种下的荷花连片盛开,很是壮观。躺在被风吹得晃晃悠悠的游船里,流连忘返。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花钱买,水中的雕胡米就像被包裹在绿盘里。回想起在会灵观品尝新米,漂荡在江海上确实应该多吃一些食物。热情的采莲女采来荷花送给游人,她们头上的翠翘被细雨打湿,仍然不失乡野之美。小洲上长满了香草,也许采莲女并不知道那是《楚辞》里说的香草。我不一定能隐居山林,但想法儿做个闲官暂时还是可以的。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去哪里呢?何况就算我有故乡,那里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微信图片_2025-10-31_101646_290.jpg

几乎是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情境,元祐四年(1089)七月,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除知杭州军州事,还与朋友雨中游西湖,又写下了《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莫同年指莫君陈,他与苏东坡同为嘉祐二年进士,所以称同年)一诗: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苏东坡想起了十几年前泛舟西湖风雨骤至,想起了当时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情景,感慨时光飞逝。

苏东坡是真的喜欢望湖楼,他有一首词《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项长官,苏东坡同僚。休文,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体弱多病。元祐五年(1090)春,苏东坡卧病一月余,病愈后和同僚项长官登上望湖楼赏景,写了这首词赠项长官。

此词大意为:体弱多病的休文连垂腰的金带都不堪佩系了。花香在望湖楼四处飘散,春风吹拂着我的衣袖,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耳边传来悠扬的箫声。酒喝多了酣睡,漏壶的滴水声,惊醒了我的梦。侍酒的美人不见了,自己像月亮独自徘徊在天空般寂寞,如此度过一个良宵也真是太遗憾了。

苏东坡刚刚病愈,身体虚弱,夜晚登上望湖楼,填词抒发心绪的孤寂。

古人在望湖楼留下的诗篇不少,这里选几首。

北宋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太常博士等职,写有《杭州望湖楼》:

小艇闲撑处,湖天景物微。

春波无限绿,白鸟自由飞。

落日孤汀远,轻烟古寺稀。

时携一壶酒,恋到晚凉归。

北宋蒋堂(980—1054),字希鲁,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写有《寄题望湖楼》:

城上危楼势孤峙,楼头尽见湖中水。

水色澄明游者多,古来雅以鉴为比。

家家画舫日斜归,处处菱歌烟际起。

清涟蒙润一都会,碧底涵空三百里。

溥哉利及镇东人,而我常嗟马臻死。

今兹史君多感慨,所以望湖心不已。

频登雉堞追古往,盛集宾朋为宴喜。

楼南极目芙蓉花,万叠红英照千骑。

北宋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今存《酒泉子》十首,写有《望湖楼上作》:

望湖楼上立,竟日懒思还。

听水分他浦,看云过别山。

孤舟依岸静,独鸟向人闲。

回首重门闭,蛙鸣夕照闲。

北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写有《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

水光山气碧浮浮,落日将归又少留。

从此只应长入梦,梦中还与故人游。

王安石与韩缜、杨畋同游西湖登望湖楼,分别后,在马上作诗。才分手就牵挂,可见朋友情谊之深。

南宋林季仲(生卒不详),字懿成,号竹轩,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写有《登望湖楼》:

胡尘漠漠暗中州,无力持颠漫自忧。

花鸟相逢非昔日,不堪重上望湖楼。

林季仲在宋高宗时为官,反对秦桧和议,做过婺州知州。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登上望湖楼时的沉重心情。也许诗人登上望湖楼参加官方活动时身不由己,虽然眼前湖光山色迷人,但想到了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这首诗与林升的“西湖歌舞几时休”,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都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清代郭麟(1767—1831),字祥伯,号频伽,吴江(今属江苏)人。在登上望湖楼时,联想到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望湖楼》,怀想苏轼:

其上天如水,其下水如天。天容水色渌静,楼阁镜中悬。面面玲珑窗户,更著疏疏帘子,湖影淡于烟。白雨忽吹散,凉到百鸥边。酌寒泉,荐秋菊,问坡仙。问君何事,一去七百有余年?又问琼楼玉宇,能否羽衣吹笛,乘醉赋长篇?一笑我狂矣,且放总宜船。

此词写景、写史,凭吊先贤,多处引用苏东坡的诗词,可见诗人非常尊崇苏东坡。


相关内容
原来宋人这样过重阳 2025-10-29
深宫雅事:从衣食住行看南宋宫廷的隐秘生活 2025-10-27
解码杭州塘,穿越千年的江南黄金水道 2025-10-27
恭圣仁烈皇后宅园 2025-10-27
钱氏杭州城的范围 2025-10-27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杭州文史研究会  电话/传真:0571-877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