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28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创排的话剧版《大宅门》将在杭州大剧院上演。 导演还是郭宝昌! 一众老戏骨入戏,阵容规模空前强大~ 口碑爆棚,一票难求~ “大宅门”这三个字对于很多2001年能记事儿的人来说,简直自带画面感和背景音乐。 “阿六头说新闻”也因这股“热风儿”,开启了寻找“杭州大宅门”之旅。 “三生三世” 话汪宅 曾经, 汪宅的青瓦白墙处, 一代代的历史人物从这里而过…… 从奸臣秦桧的宅邸, 到南宋德寿宫的雅致精美 (汪宅位于南宋德寿宫西南角处); 从清代的官署, 到散居的杭城百姓; 从汪秉衡精心建造的家园, 还有吴昌硕、楼邨、吴寅匆匆而过的身影, 到如今的杭州市方志馆。 多少人在这里走过生命的历程, 感受过人生的跌宕起伏, 今天恐怕无人能说清楚了。 汪宅位于望江路266号, 过去路名为望仙桥直街18号, 解放初曾改名为望江街200号。 老宅与胡雪岩故居隔街相望, 兴建人为汪秉衡。 政府曾颁发所有权证, 地号为杭市一都一图2645号汪宗汉, 以及2645—1号汪宗懋户。 因是晚清杭州中等富裕民居的代表作, 汪宅于2000年被列入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 汪宅被改建为杭州市方志馆, 是杭州市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的一项实例。 一、百年汪家 关于汪秉衡其人,几乎未查询到关于他的记载,老杭州坊间也很少有关于汪家的街谈巷议。 汪氏后人只道他是胡雪岩药房的账房先生。 汪氏家史现仅能向上追溯到汪秉衡祖父汪德生,汪氏家教家训“穷不倒志,富莫癫狂”出自其处,并成为汪氏后人代代相传的座右铭。 汪秉衡之父汪新哉嫡出于汪德生。其余兄弟姐妹均在太平天国兵荒马乱中失散,不知下落。 汪秉衡只有一子名汪佑卿,系清末秀才,但不幸于29岁时患喉癌,虽经大英医院英籍医师梅藤良(音)及张保庆医师医治,但病情恶化严重,抢救无效病殁。汪秉衡因爱子突发恶疾去世而悲恸过度,三天后也与世长辞。 汪佑卿与其妻潘仲卿婚后育有二子二女,长女汪绍蕴,长子汪宗懋,次子汪宗汉,幼女汪竹君。汪宗懋育有四子,均居上海;汪宗汉与其妻吴秀芝育有二子五女,并一直居住在汪宅。 汪宗汉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农历十二月,卒于2013年5月30日,因生时爆发辛亥革命,故取小名为小和、阿和。据汪宗汉女儿们回忆,汪宗汉生前为较典型的富家公子。但其妻吴秀芝口碑不错,出嫁前曾是千金小姐,为人善良,帮助过不少人。后当了居委会主任,人称汪师母。她在汪宅开办了小学(即后来的百岁坊巷小学),请来了教师,为附近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玩乐的场所。2004年4月27日汪宅发生火灾后,汪宗汉一家搬离汪宅。 2017年9月10日,恰逢第33个教师节,杭州市方志馆迎来了十几位特殊的“学生”。他们便是当年在汪宅上学的“孩子们”。现今方志馆的资政堂便是当年他们学习的教室。 △创办于汪宅内的小学,后成为百岁坊巷小学 二、百年汪宅 据汪宗汉生前回忆,汪宅于清咸丰三年(1853)奠基后勒石为记(待考证)。坊间有传,汪秉衡用胡雪岩建宅后剩下的边角料建造了汪宅。而胡雪岩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竣工于1875年。时间差距较大,待考。 汪宅建成时,前有大院,后有花园。大院全部建筑鳞次栉比,有正厅、花厅(会客之用,现为杭州市方志馆资政堂)及边厅共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头墙门前,沿马路尚有整齐的楼房一排六间。进头墙门前,右侧有平房三间,左侧有轿厅三间,中为天井。 进入二墙门(现为杭州市方志馆正门位置)后为上下两层的正厅主建筑物,即今望江路266号。
轿厅旁有一拱形墙门,内为花厅。花厅前有亭台楼阁,天井地面铺有鹅卵石,匹配有假山、石笋,还种有三丈高白玉簪花等树木。经假山、鹅卵石小径,通往深处有一眼优质水井,望仙桥桥堍“奎元馆”面馆,每天早晚派人前来汲水。花厅主建筑物,即今望江路264号。沿马路楼房往东延伸为边厅,即今望江路265号。墙外并排竖有“一经堂汪界”的界石及咸丰三年(1853)奠基石碑。 汪宅建筑用材十分考究。大厅地坪一律用平整光洁的大方砖敷设;墙门的大门为黑栗材质;室内用具多为明代红木家具;连厅室庭院四周的挂落、牛腿、砖雕、木雕乃至马头墙上的狮子,均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汪宅后花园的东北及东南各有一棵二三十米高的参天大冬青,相对而立,胸径达100厘米,两人才能合抱。园北有一棵枝叶茂盛、苍老遒劲、高耸的古柏,树龄逾百年,胸径60厘米。大冬青与古柏间有竹园一片。园西有假山砌成的花坛,植有八棵腊梅,冬末春初时,花香袭人。毗邻尚有成带排列的石榴树、桃树及树龄50年的香樟树。旁有蔚然成林的金桂和银桂,每年中秋节前后,满树的桂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园西南有一棵树干挺拔的紫薇,胸径45厘米以上,高度超过三四层楼房。花园正中央有一棵白沙枇杷树,来自塘栖,胸径25厘米以上,蓬径10米,春夏之交,硕果累累。不远处还有六口荷花缸,盛夏时候,绽开赏心悦目的荷花。在荷花缸一侧有一长条青灰色石甬道。甬道尽头紧挨竹园有一眼深井及洗涤用的石捣臼。甬道旁有岁岁结果的文旦,还有石菖蒲、生石花、绣球花、大理花、牡丹、芍药等花卉。花园规模不小,是城区难得的园林花圃。 三、汪宅名人 据汪宗汉后人根据其生前叙说回忆,知名书画家吴昌硕、楼邨与汪秉衡父子相识,并曾在汪宅飞鸿堂(据汪宗汉幼女汪虹介绍,飞鸿堂即在今杭州市方志馆余绍宋雕像处附近)长期客居。汪秉衡因欣赏文人墨客,常出资帮助吴昌硕等人,并入股西泠印社。其子汪佑卿也在西泠印社工作。楼邨之子被汪佑卿认为“义子”。楼邨之婿吴寅也常来汪宅。所以当年汪家在金石书画等方面收藏甚丰。
△西泠印社官方网站“社员名录”中至今仍可查询到汪佑卿、楼邨之名。 四、汪宅落寞 据汪宗汉生前回忆,日军侵华占领杭州时,曾破门而入,驱逐汪宅守门人丁阿传老人,并大肆掠夺宅内的财物、明代红木家具及凝聚了汪家世代心血收藏的金石书画等。日军洗劫汪宅后,一伙市井无懒又上门,趁汪宅家人避难在上海租界之际,翻墙潜入疯狂偷盗,并且搜集汪宅世存及邻里家的大批祭祀锡器,置放在沿马路楼房熔化,发生火灾,烧得楼房荡然无存。主建筑物得益于高墙和黑栗门的阻隔才幸免于难。 岁月蹉跎,解放后汪宅陆续迁入很多住户。这些住户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好,能以自己房屋似的对待居处;而有的不然,对典型江南民居缺乏保护意识,毫不珍惜这些能工巧匠创造的建筑物,甚至连“马头墙”上的精美狮子也被弄得不知去向。 “文化大革命”前夕,花厅的假山、石笋等系尼克松总统访华前,连同胡雪岩故居的假山、石笋等一起被搬走。大厅地坪上原敷设有平整光洁的约三四十厘米见方的厚砖,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此处被作为工场间,在其上面用铁锤敲废钢铁砸坏厚砖。头墙门和二墙门两对黑栗大门被房管所卸掉运走。 “文化大革命”开始,清泰房管所一个姓范(音)的女工作人员,率领一大帮人以“扫四旧”为名,将门窗上栩栩如生的以西厢记、白蛇传等为主题,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凸显木雕花饰的画面主要部分铲刮殆尽。与此同时,还将正厅后面天井中间隔墙上富有创意、技巧精湛的雕塑“凤舞牡丹”推倒。一瞬间,原先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纤毫毕现的“飞凤”,淡抹浓妆相宜的“牡丹”等美轮美奂的佳作,顿时成了断壁颓垣。一行人临走时还把环绕天井屋檐四周、雕琢精致的木雕“八仙过海”“岁寒三友”“福禄如意”“三阳开泰”等挂落全部拆卸取走。 2004年4月27日早上7点左右,汪宅起火,11户人家遭受经济损失,当时95岁的汪宗汉还住在里面,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起火,致使汪宅内遗存的精美木雕毁于一旦。因而现在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汪宅,已与初始建成时的汪宅大相径庭。
△汪宅一处天井修复前后对比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