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特别关注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文史动态
 
她是真正的“大师之妻”,比林徽因痴情,比杨绛勇敢!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作者:  日期:2018-08-24

640.webp.jpg

民国的大师妻子,

大多风华绝代,充满传奇,

才情双全如林徽因,

与梁思成投身中国古建筑,至死方休;

读书万卷如杨绛,

与钱钟书举案齐眉,相守百年。

……

在璀璨星辰中,有一个人,

仿佛隐藏在历史的氤氲中,

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是误解,

她比林徽因痴情,一生只爱一个人,

她比杨绛勇敢,哪怕受到非议的目光,

提到她,

很多人想到第三任妻子的悲哀,

想到老夫少妻的笑谈,

却少有人了解她的真实,

她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贡献,

她就是钱穆的妻子,

胡美琦


01

· 乱世飘零,新亚相遇 ·

他是名满天下的学者

她是青春洋溢的少女

 

胡美琦的父亲胡家风,

民国时期担任过江西省主席,

家境殷实,又是政要,

1949年解放军渡江势如破竹,

便带着全家逃到香港,

胡美琦原本在厦门大学读一年级,

不得不被迫中断学业,

跟随家人也来到香港。

 

原本锦衣玉食的一大家10多口,

身无长物,只得在香港街头要饭吃,

为了糊口,女孩去当纺织女工,

胡家风夫妇找了份糊火柴盒的手工差事。

640.webp (1).jpg 

▲1949年,难民过桥进入香港

 

当时的钱穆,也是刚到香港,

和友人创办了新亚书院,

那是一所符合他心中理想的学校,

可是,时局动荡,维系困难,

最初的学校经费,是由上海商人支持,

但十个学生有八个拿不出学费,

校舍简陋、设备缺乏,教授拿不到薪水,

学校濒临绝境,钱穆只能硬撑,

香港天气湿热,他就睡在教室地板上,

犯起胃疾,只能蜷缩在地上呻吟,

却从未想过放弃。

640.webp (2).jpg 

▲钱穆只有中学文凭,却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代大师,学术成果影响数十年,被成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最后一位国学宗师”。

 

一次宴席中,父亲胡家风与钱穆相识,

得知钱穆办学,便让胡美琦寄读,

1950年,胡美琦入学新亚学院,

就读教育心理学。

然而,风云变幻的特殊时期,

这门学科并没有解答她心中的疑惑,

反倒是她选修的钱穆所授的“中国文化史”,

让她的心中燃起了对国家、民族的希望。

 

此时的胡美琦只有21岁,青春洋溢,

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而钱穆已经55岁了,

发表了《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成果,人称“北胡南钱”,

是名满天下、望重一时的学者,

二人只是师生,萍水相逢,

仅一年,胡美琦便随父亲离开香港,迁往台湾,

两人就此离别,恐怕也未曾想过再见。

 

02

· 台北重逢,忘年之交 ·

他是孤苦伶仃的老人

她是悉心照料的晚辈

1951年冬,钱穆应邀来到台北开展演讲,

这几年,他一直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

积极在台北推行中华文化,

没想到,这次的礼堂刚修建完成,不甚牢固,

顶部的水泥突然塌落,正砸中他的头部,

钱穆当场昏迷,

索性大难不死,迎来的是遇一知己的大福。

 

640.webp (3).jpg


胡美琦当时在台中师范图书馆读书工作,

得知钱穆受伤,便来探望,

两人聊起旧事,很是亲切,

再谈到传统文化,各抒己见,更是投机。

出院后,钱穆在台中就近修养,

白天修改讲稿,待到胡美琦下班来探望,

还带来南宋以来的文学小品供他消磨,

待到一同晚餐才离去。

星期日放假,钱穆则约胡美琦去公园散步,

就这样,时光悠悠而过,一晃就是4个月。

 

在胡美琦眼里,钱穆还和以前一样,

满腹经纶,满腔抱负,心中只有治学和传道,

心中的崇拜转向爱慕,不禁燃起爱的火花。

在钱穆眼里,胡美琦与其他人不同,

她年轻、单纯、心思细腻、落落大方,

内心,却怀着与这个年纪不相称的东西——

那便是对传统文化的一颗炽热之心,

他的心好像被点亮了,

似乎回到了曾经年轻的时代。

640.webp (4).jpg 

▲钱穆在讲课

 

但他们不能够,

钱穆在大陆的的老家还有妻子、孩子,

虽然曾写信请妻子子女来找他却被拒绝,

(注:当时钱穆到香港传播儒学,子女认为他不爱国)

但一家子也曾享受过天伦之乐,

而且两人年龄、身份差距悬殊,

难免会惹来别人非议的眼光。

 

心里倘若真的有这个人,

往往会考虑更多。

后来,胡美琦继续学业,

进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育系,两年后毕业,

但她深知,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

自己还是学识浅薄,怀着对学问的渴求,

再次飞回香港。

 

03

· 香港定情,无畏流言 ·

是伴侣,更是知己

 

1954年,胡美琦和钱穆在香港重逢,

这一年,胡美琦25岁,正是如花的年纪,

而钱穆已是花甲之年,垂垂老矣,

他的妻儿仍在大陆,一人独居,无人照顾,

这一次,胡美琦选择坚定的站在钱穆身边,

不求名分,只求陪伴。

 

对于钱穆来说,胡美琦不仅是他的陪伴者,

更是他的福星,自从两人再相遇之后,

他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同一年,新亚书院获得美国亚礼学会的支持,

经费问题得到很大的解决,

同时,学校身份也获得了港府的肯定,

校舍得到扩建,在体制上,也增设了研究所。

640.webp (5).jpg 

▲新亚书院

 

而此时的内地,革命浪潮高涨,

钱穆知道当时的情景,明白很难再回去了,

1956年,事业和健康都逐渐舒缓,

他决定给胡美琦一个交代,

这一年,胡美琦27岁,钱穆61岁,

两人结婚,终成眷属。

 

钱穆一生结过三次婚,

第一位妻子是无锡后宅邹氏,难产去世;

第二位妻子张一贯,为钱穆育三子二女,

居住大陆,两人近十年未见。

第三位,便是胡美琦。

 

640.webp (6).jpg

▲钱穆与胡美琦

 

两人相差34岁,又是师生,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如今的年代,

尚觉得不可思议,更何况半个世纪前的中国?

但对他们而言,

世俗的观念是枷锁,现实的陪伴才是真实。

对于这场婚姻,钱穆曾作对联一幅:

“劲草不为风偃去,枯桐欣有凤来仪。”

从他给高徒余英的信中,我们可以窥得一二:

 

穆之婚事,实非得已。以垂老之年,而饮食居处,迄少安顿,精力有限,甚何能久。最近居钻石山,僻在郊野,聊可瞩眺海光山色,并可散步逍遥,或于精力心情,稍有所以益。惟美琦以盛年作此牺牲,私心甚望其能继续治学,勿专为家庭琐务毁耳。

 

两人婚后,蜗居在九龙钻石山难民区,

以客厅为书室,一房储物,

摆上小桌就是饭厅,虽清苦,却闲适。

胡美琦是贤内助,也是避风港,

她不只料理家务,协助钱穆应酬各方关系,

看着丈夫在新亚书院困局中苦撑,她柔声安慰;

纵然生活困顿,也丝毫不曾抱怨,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港府以新亚书院为基础,

合并其他几所私人学院成立香港中文大学,

他们才稍得喘息。

 

640.webp (7).jpg


两人的生活虽简单却不乏情趣,

他们喜欢旅游,到风景绝佳处喝一杯咖啡。

钱穆擅昆曲,箫笛俱佳,

住在香港沙田的那一段日子,

每逢有月亮的晚上,

胡美琦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

让月光照进整条的长廊,盘膝坐在廊上,

静听钱穆在月光下吹箫。

夫妻俩也时常在楼廊上观景闲谈,

或社会,或人生,或文化,或学问,

生活恬淡自适,琴瑟和鸣。

640.webp (8).jpg 

老夫少妻的故事,如果说到这,

顶多算个桃色新闻,不足为奇。

真正的传奇,在这一刻,才刚刚开始,

此后的30余年,

胡美琦不仅照顾了钱穆的生活,

更在学问上,提供了全部的支持,

待到钱穆晚年,目不能视,

胡美琦一字一句读给他听,

再把他说的,一字一句写在纸上,

精心整理出稿件出版,

可以说,如果没有钱穆,胡美琦会走上另外的人生,

而如果没有胡美琦,就绝没有后半世的钱穆。

 

03

· 定居素书楼,传道授业解惑 ·

他潜心学问和授课

她甘愿做男人背后的女人

 

1966年,“文革”开始,

1967年,胡美琦和钱穆受蒋邀请,移居台北,

他们想寻一处安静的住所,

来完成晚年最看重的著作《朱子新学案》。

最终在阳明山下外双溪旁觅得一处好地,

建造了二层楼的住所,取名“素书楼”。

640.webp (9).jpg 

▲素书楼现状

 

1969年,钱穆受邀担任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每周于家中客厅讲课2小时,

素书楼成为史学青年的问学圣地。

胡美琦把一切安排妥当,钱穆只管讲学,

她也坐在底下和学生们一起听课。

钱穆一口无锡口音,讲课时神采飞扬,

虽然口音听懂不易,但内容实在精彩,

许多学子慕名而来,把客厅挤得满满,

这里培养了不少知名学者,

常有学生听成教授,又带学生来听课的场景。

 

640.webp (10).jpg

▲素书楼内仍保留着钱穆曾经教学的照片

 

但这时的钱穆已经七十多岁了,由于年迈,

常写完一篇得意的文章便会有一场病。

亲戚朋友劝胡美琦限制钱穆的用功时间,

她虽然心中很感激朋友们对自己丈夫的爱护,

但从来没有限制过钱穆的读书写作,

 

因为胡美琦知道,在钱穆心里,

相关内容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到会稽康氏——兼说古代浙江的外来文明 2024-05-14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系列活动暨第三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启动 马卫光出席 2024-05-10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古四记》边上 2024-05-06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约研究员)全体会议 2024-04-30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全网首发】 2024-04-3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