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武林旧事
 
辛亥革命前夕杭州的近代教育
来源:《杭州文史丛编》教育医卫社会卷  作者:洪昌文  日期:2018-09-05

杭州的近代教育开始于1897年,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著名的维新派人士汪康年(杭州人)对本省兴办新学寄以很大的兴趣,希望杭州能亟早创办学堂,培养人才。他曾到杭州多方奔走,但因顽固富绅从中作梗,久久未能实现。1896年,林启(福建侯官人)出任杭州知府,他积极支持创办新式学堂,在林启的主持和支持下,1897年,首先在蒲场巷(今大学路)的普慈寺创办了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的前身),招生30名,于是年四月二十日(阴历)开学。林启自任总办,延一西人为正教习,教授各种西学,华教习二人副之,一授算学,一授英文。学制为五年,课程设有国文、英文、算学、格致、化学,为必修科,后来又加设日文为选修科。这是杭州创办新式近代教育的开始,是在全国各省省城中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

1898年,林启又在西湖金沙港开办蚕学馆(现浙江丝绸工学院前身)。当时浙江蚕丝生产,技术陈旧,蚕病蔓延,产量日益衰退,农民养蚕,连年歉收。为了消除蚕种的微粒子病,制造良种,精求饲养,传授学生植桑、缫丝的知识和技术,并使之推广民间,1897年,林启禀呈请立蚕学馆,得到浙江巡抚的批准,于次年招生开办,学制为二年。开设了理化、动植物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候、土壤、显微镜、饲育、植桑、缫丝、采种等课程,还有实习。这是我省创办的第一所职业学校,也是我国第一所纺织学校。这所学校的开办,受到当时各方面的注目,在蚕学馆成立时,东西洋杂志亦刊登了这项消息。

1899年,林启又在大方伯的园通寺创办养正书塾,设有语文、小学、经学、修身、算术、历史、地理等课,以后又添设格致、体操、音乐、英文等课。这是一所普通教育性质的学校,是浙江最早创办的一所普通中等学校,它对浙江中等学校的创办起了先导的作用。这所学校在1901年改名为杭州府中学堂,1910年又更名为浙江第一中学堂。

这三所学校的创办,都在清政府停止科举之前,由于社会上存在保守思想,社会人士对“学堂”尚多歧视,保守的人敌视这些新式学堂的创办。为了避免保守者的反对,所以这三所学校都不称学堂,而袭用“书院”、“书塾”等旧名。养正书塾的创立还曾与帝国主义分子作过一番斗争。因园通寺与英国人梅藤更所办的广济医院相邻,梅藤更妄图夺占。当时,学校的主持者坚决反对,表示“夺佛以于耶稣,我所不为”,才使梅藤更的阴谋未能得逞。

1903年,清政府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癸卯学制”后,杭州的近代教育很快地发展起来。

1911年前,杭州官办的学校有:

1902年,改原崇文书院为钱塘高等小学堂,改原紫阳书院为仁和高等小学堂。

1903年,创办浙江高等学堂。

1906年,创办浙江法政学堂(在清泰门马坡巷原军械局旧址)。

1907年,创办浙江女子师范学堂(在银洞桥)。

1908年,创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在浙江贡院,1913年改为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

1910年,创办浙江省中等农业学校(在横河桥土桥头)。

1911年,创办浙江省中等工业学校(在蒲场巷报国寺)。

1911年,创办浙江省中等商业学校(在黄醋巷)。

全城还有初等小学堂40所。

这时期,各团体、行业公所及私人出资办的学校有:

1902年,在葵巷原敷文讲庐旧址创办安定中学堂。

1904年,在金钩弄创办惠兴女学堂。

1905年,皮市巷的宗文义塾改为宗文中学堂。

1905年,在大东门直街创办初等师范学堂。

1905年,在林司后创办工艺女学堂。

1906年,创办铁路专门学校及浙江高等工业学堂。

1906年,在三角荡创办富华工艺学堂。

1907年,在上板儿巷创办蚕桑女学堂。

1910年,在西大街创办私立浙江法政学堂。

还有私立的两等、初等小学堂16所。

这时期,清政府为了筹备建立新军,培养军事干部,在浙江创办的军事专门学校有:

1900年,在蒲荡巷开办浙江武备学堂。

1906年,在海潮寺开办浙江弁目学堂。

1907年,开办浙江炮工学堂。

1908年,在武备、弁目、炮工学校结束后,又于武备学堂旧址创办浙江陆军小学。

1909年,在鼓楼南开办浙江讲武堂。

这时西方利用教会在杭州开办的学校有:育英书院(1910年改名为之江大学)、蕙兰中学、广济医学校等。

当时创办的新式学堂,以普及文化的两等(高等、初等)小学堂为最多;其次,是为发展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和为企业服务的工农、商业的职业学校,这对普及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教育结构与旧的封建传统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过去为科举制度服务的单一的教育制度,适应了社会上发展工商企业的需要。这些学校的教育组织和教学内容,都和封建传统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新学校规定了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和学习目标,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组织把从前的个别教学制改为课堂的班级教学制。教学内容已不是单纯的学习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括帖制义等课程,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与职业有关的课程。教学方法已注意使学生理解、不是完全要学生死记硬背课文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制度在杭州开始解体。

由于这些学校讲授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并允许学生阅读中外报刊,学校成为宣传新知识的基地。先进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忱。如陈独秀1898年入求是书院学习,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反清活动,1901年遭到了清政府的追捕,被迫离开杭州。加以当时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章炳麟等人的革命活动,《民报》和《浙江潮》等新刊物的宣传,以及光复会、同盟会在杭州的组织活动,学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积极宣传民主思想。如求是学生在校内组织读书会,每周必读完一书,报告读书心得,积极认购《白话报》分送省市内外,每星期日向附近的茶馆宣讲《白话报》,使杭州的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即使在清政府开设的军事学校里,革命思想也相当活跃。如同盟会会员(亦是光复会会员)蒋尊簋主持弁目学堂,他在教学中以革命思想灌输学生,有不少教职员和学生参加了光复会。所以这些学校成为浙江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基地之一。后来有许多学生参加辛亥革命,为我省及全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功勋。求是学生王嘉忱曾参加1906年的浏萍之役;求是学生(后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周承?任浙江光复时的总司令;陆军小学全体师生参加了辛亥革命光复杭州的战斗,为一夜之间完成光复杭州的大业立下了功勋。

这些学校的创办,对当时工农业生产及文化教育的普及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如蚕学馆开办后,培养优良蚕种,推广养蚕技术,传授新法缫丝,介绍蚕桑的科技知识,不但对我省改进蚕桑工作,提高土丝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全国和国外的蚕桑事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蚕学馆试制的优良蚕种,颇受各地欢迎,苏、皖、赣、鲁各邻省多来订购,也远输甘肃、新疆等地,并有输出日本。浙江中等工业学校的创办,对本省工业生产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校机械科毕业生在杭州组办了武林铁工厂(杭州机床厂的前身)等几所前所未有的铁工厂,仿制提花机及各种机械配件。当时杭州各机织手工业工厂的发展,多有赖于杭工毕业生的推动,而中国前所未有的上海、嘉兴的四个绢纺厂,自建设到生产都出自杭工毕业生之手。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创办,为我省培养了不少中、小学师资,毕业生遍布全省各地,为推进我省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还造就了不少社会上知名的人士,如陈建功、丰子恺、潘天寿等都是两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

新式学堂虽然在形式上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了一大步,具有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的形式,但它的骨子里还是被封建旧教育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所支配。新教育制度虽然没有科举制度,但是科举制度的封建色彩仍保留在新教育制度中。学校的毕业生仍按照等级给予科举出身。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优级部毕业可取“举人”头衔,成绩最优等、进京复试及格的可得“中书科中书”(从七品),初级部的毕业生也有“科名”。在教育内容方面,各级学堂都特别注重经学的传授和旧礼教的陶冶。所以在初等小学堂中每周有读经讲经十二课时,占每周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一个中学生要求在五年中必须读完《孝经》、《论语》、《孟子》、《易》、《诗》、《左传》、《礼记》、《周礼》、《仪礼》等十经的节本。除在课堂上注重封建思想的传授外,清政府在《各级学堂管理通则》中规定:在课堂及礼堂内悬挂《圣谕广训》,教员和学生务必一律遵守,每逢节日必须对万岁牌或圣先师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对学生灌输封建旧礼教的思想。不准学生干预国家政治及学堂事务,不准“离经叛道”,不准妄发“狂言怪论”等。各级学堂都特别重视对学生品行的考查。同时,西方教会在中国开设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的学校,并自成一个独立的教育系统。虽然,这些教育对传播近代文明、造就现代化人才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向学生灌输奴化媚外思想,以达到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进行控制的企图也是明显的。

所以,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杭州近代教育的性质自然免不了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百年前的杭城“小菜场” 2025-01-06
校史寻踪|浙江巡抚增韫为报省城开办中等工业学堂情形事奏折(1910年12月27日)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