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的对外战略 作者: [日]石井宽治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1853~1937年:帝国主义思想的演变 译者: 周见 / 周亮亮 出版年: 2018-7 定价: 98.00 这是一部研究近代日本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战略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值得认真研读的学术佳作。作者通过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史料,对诸如近代日本帝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演变过程,“日本型资产阶级”精神伦理特征,各类资产阶级对华扩张战略上的思想路线分歧和反战势力的妥协,财界、政府、军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资本主义”历史归结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回答。 石井宽治 经济学博士(东京大学),曾任东京大学经济学部部长、大学院经济研究科教授,东京经济大学经营学部教授;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主要著述:『日本蚕糸業史分析』(东京大学出版会,1972)、『近代日本とイギリス資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日本経済史(第2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大系日本の歴史12 開国と維新』(小学馆,1993)、『情報・通信の社会史』(有斐阁,1994)、『日本の産業革命』(朝日选书,1997)、『近代日本金融史序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日本流通史』(有斐阁,2003)、『経済発展と両替商金融』(有斐阁,2007)、『資本主義日本の歴史構造』(东京大学出版会,2015)、『資本主義日本の地域構造』(东京大学出版会,2018)。 02
近代山区社会的习惯、契约和权利 作者: 杜正贞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龙泉司法档案的社会史研究 出版年: 2018-8-31 页数: 495 定价: 88.00元 龙泉司法档案不仅完整记录了近代法律制度的基层实践,也记录了法律与社会经济生活、民众观念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变迁过程,包括人们怎样用法律的语言来陈述自己的生活和遭遇,为自己的行动辩护和创制意义。在异姓承嗣、祭田纠纷和族谱编纂等问题上,地方宗族主动应对继承法律改变带来的挑战。在抱告制度废除、男女平等原则确立和诉讼规则改变的背景下,女性仍然受制于宗法伦理,同时又积极地利用这套规则和话语;她们更多地现身于包括法庭在内的公共空间中,但同时又受困于制度中更为隐蔽化的性别不公。诉讼中的契约使用显示,法律制度、国家财政、地籍整理运动和地方原有的社会矛盾、权力结构共同作用,对地方上“凭契管业”的传统发生影响。在民国时期的基层社会中,“礼”、“俗”仍然与“法”一起是建构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但是,随着法律的改变,“礼”和“俗”也被重新分类和定义了。民国时期的民众和基层法律官员的决策、行动和表达,是在这样一个规范被重新分类和定义的过程和环境中进行的,同时他们也都参与塑造了这个过程。 杜正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法律史,研究兴趣为基层社会组织、乡村生活和民间信仰等。曾在《历史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近代史研究》、《文史》等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专著《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浙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参与选编《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第二辑)。 03
南望 作者: 林鹄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辽前期政治史 出版年: 2018-9 定价: 45.00元 本书对辽代前期政治史、制度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给予新的阐释,突破了既有研究对辽代历史的整体认识,从而为“汉化”问题在中国史研究中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本书揭示出,自辽初开始,太祖至圣宗六位君主,契丹政权从传统部族体制向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的转变是始终不变的方向,即便在对外趋于保守的穆、景、圣宗三朝,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也完全承袭了辽初的方向,汉化不断走向深入。辽代前期的汉化程度,要远比学者们此前认识到的深入许多。 林鹄,浙江瑞安人,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辽史百官志考订》(2015),以及论文多篇。 04
汉代的日常生活 作者: [英] 鲁惟一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During the Han Period 202BC-AD220 译者: 刘洁 等 出版年: 2018-9 页数: 158 定价: 40.00 前言 1 插图(图释) 1 英文版致谢 1 第一章 历史和地理背景 1 第二章 皇帝及其政府 10 第三章 官员 16 第四章 社会差异与职业 28 第五章 政府治理能力 36 第六章 军事 45 第七章 艺术与写作实践 56 第八章 文学与科技 65 第九章 宗教和神秘力量 74 第十章 都城长安 90 第十一章 城市生活 98 第十二章 贸易与交通 111 第十三章 农民及其劳作 120 第十四章 工艺技能 133 第十五章 产业与技术 141 延伸阅读 151 译后记 157 鲁惟一(Michael Loewe),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出生于1922年,先后就学于剑桥珀斯学校(The Perse School )和牛津大学曼达琳学院(Magdalen College)。1951年凭借其对中国汉代历史的杰出研究获得了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的最高荣誉奖,1963年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剑桥大学执教,直到1990年退休。曾任剑桥大学东亚系主任,现为剑桥大学荣休教授。 05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 作者: [荷]田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创造认同 原作名: Ritual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Creating an Identity 译者: 李恭忠 出版年: 2018-9 页数: 431 定价: 76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一书,可以说是近二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关于天地会、中国秘密结社以及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部杰出著作。该书采用了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兴起的另一种秘密社会史研究路径,即文化人类学,本书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而非政治的角度来解读天地会的仪式、符号和话语,重在阐释这些元素如何建构起天地会作为一种共同体的内部认同。简单来说,田海笔下的天地会,文化建构才是核心。田海精通中文,这大大有利于他仔细爬梳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史料。他细致梳理了民间宗教和迷信文化中的末世/救世论,并概括为“神魔救世范式”,即末世灾劫+神魔救世+法术器物。天地会的种种仪式和神话传说,终跳不出这个框架。这些仪式和神话的意义是为原本缺乏如共同家族、邻里、职业而结成的天地会创造了一种原本并不存在的认同,这种认同既要说明天地会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合理性,又要与其成员的知识背景相适应。田海除了给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天地会之外,他还赋予给天地会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这当是此书一大贡献。 田海(Barend ter Haar),1958年生于荷兰,著名汉学家。他精通汉语,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民间宗教、地方宗教文化史,著有《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The Ritual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 Creating an Identity, E.J. Brill, 2000)、《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E.J. Brill, 2006)等。 06
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 作者: 何冠环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出版年: 2018-5 页数: 415 定价: 58.00元 本书以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的登科进士作为研究个案,系统剖析了北宋初年同年进士的结党现象及其与宋初政治的关系。全书共分八章,分别探讨了“同年关系”在宋初的发展,太平兴国三年一榜的人才荟萃,其代表人物的早年仕宦经历与子孙在宋代政界的表现,这些人物彼此的党争或援奥,以及他们与雍熙北伐及端拱政争的关系。 何冠环,1955年生,广东江门新会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哲学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宋代史,师从著名宋史学者罗球庆教授与陶晋生院士,先后任教于香港公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2015年退休。现担任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及香港新亚研究所客席。2006年起获选为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2010年获选为岭南宋史研究会副会长,2014年获选为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宋武将研究》、《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北宋武将研究续编》、《宫闱内外:宋代内臣研究》专著五种,以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07
流动的图像 作者: [美] 唐小兵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 出版年: 2018-7-1 页数: 404 定价: 138 唐小兵教授长期在国外从事中国现代版画研究,并从版画史研究转向当代版画艺术的搜集、策展与阐释,在该领域发出了权威的声音。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中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影响与审美价值,涉及当代电影、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西方语境下,与西方媒体及中国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有益多元的对话。这是一部值得我们重视的学术著作。 唐小兵,1984年北京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1991年获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2008年迄今为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及比较文学系讲席教授。已出版《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1986 )、《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1993)、《全球空间与现代性的民族主义话语:梁启超的历史思维》(1996)、《中国现代:英雄的与凡人的》(2000)、《中国先锋艺术的起源:现代木刻运动》(2008)、《多重印象:当代中国木版版画)(2011)等。 08
椰壳碗外的人生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出版社: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忆录 原作名: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译者: 徐德林 出版年: 2018-8 页数: 240 定价: 49.80元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1936—2015),全球知名学者,民族主义研究、比较政治学、东南亚研究专家,康乃尔大学荣休教授。1936年出生于中国昆明;1953年进入剑桥大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学;195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东南亚区域研究;1967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1983年发表代表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安德森的研究为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研究开拓了新局面,影响遍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是理解当代社会的必读经典。 09
识字的用途 作者: [英] 理查德•霍加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工人阶级生活面貌 原作名: The Uses of Literacy: Aspects of Working-Class Life 译者: 李冠杰 出版年: 2018-8-1 定价: 78.00 当一个社会变得更富裕时,它会失去其他价值吗?教育和识字能力使数百万人浪费在消费流行文化上吗?媒体是否强迫我们进入表象和物质的世界,抑或这一切都充盈美好? 本书提出这些问题时,英国正在经历20世纪中期巨大的社会变革,然而作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今天却没有失去其针对性和力量。作者对英格兰北部消失的工人阶级社区的价值观提供了迷人的洞见,并将其与他对带有强烈影响力的美国大众文化的看法一起编织。 本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研究领域,作为历史文献以及对阶级、贫穷和媒体的评论,都是不可或缺的读物。 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1918—2014),英国学者,主要治学领域为社会学、英语文学和文化研究,曾任伯明翰大学现代英语文学教授、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院长等职,也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助理。 10
雲翔瑞像 作者: 肥田路美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副标题: 初唐佛教美術研究 译者: 顏娟英 / 張名揚 / 曹德啟 / 郭珮君 / 曾堯民 出版年: 2018-9 页数: 508 定价: NT$700 本書透過經文典籍、圖像雕塑等,以圖文相互對照檢視的方式,將初唐時代約九十多年間,從其中開展的佛教美術本質與意義、與印度及世俗權力的關係、大畫面變相圖的成立等三個角度討論;同時也探尋完成於盛唐時代的唐代樣式成立的狀況。 肥田路美 現任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及日本國文化廳文化審議會專門委員,並為日本美術史學會、東方學會、密教圖像學會、歴史文化學會、早稻田美術史學會、日本宗教文化史學會等會員,研究領域包括以佛教美術為中心的中國南北朝、隋唐時代美術史。著有 《初唐仏教美術の研究》(2011)、《仏教美術からみた四川地域》(2007)等書。 11
Ink and Tears 作者: Rania Huntington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副标题: Memory, Mourning, and Writing in the Yu Family 出版年: 2018-8-30 页数: 352 定价: GBP 47.75 How does an extended family, bound by shared history, affection, and duty but divided by generation, gender, status, and personality, memorialize its dead? This fascinating study shows how members of the prominent Yu family passed down their personal and familial memories over five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traumatic transition from imperial to modern China and amidst the radical change and destruction of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Their memory writing is unusual and compelling for its quantity, variety, and resonance of themes across generations. It reflects a particular cultural moment and family, yet offers insight into universal practices of writing and remembrance. Ink and Tears begins and ends with the Yu family’s two most famous members: the late Qing writer Yu Yue and his great-great grandson Yu Pingbo, each among the most famous and prolific scholars of their respective generations. Over a span of one and a half centuries, they and their lesser-known female and male kin made use of an impressive diversity of genres—poetry, prefaces, biographies, diaries, correspondence, and strange tales—to preserve their family’s memories. During the times in which they wrote, the technologies of printing and the institutions of publication and book distribution were being transformed, and by the time of the great-grandchildren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 and governance, definitions of scholarship and literature, and the map of literary genres had all been remade. The Yus’ memory writing thus reveals not just how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remembered and mourned, but the changing tools they had with which to convey their loss. Drawing on a wealth of archival material, Rania Huntington focuses on questions of how memory was crafted, preserved, and transmitted as much as on what was remembered, tracing common tropes and shared strategies. Her beautifully observed study will interest scholars of late imperial and early Republic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s well as readers more broadly concerned with the family, women’s writing, themes of memory and bereavement, and the personal functions of literature. Rania Huntington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in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2
玉器之道 作者: 张远山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解密中国文明的源代码 出版年: 2018-8 页数: 544 定价: 136 本书为著名学者张远山先生关于上古玉器的最新著作,在内容上承接《伏羲之道》而来。全书共十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玉器三族的玉器原理和天文之道,分别考证了所谓玉器三族(黄帝族、南蛮族、东夷族)的民族发轫及其玉器与天文历法的关系。下编为玉器之道的上古传播和后世影响,考察了万字符的传播史、昆仑台传播史以及夏商周礼玉制度及玉器总论。 张远山,作家,学者。研究庄子、诸子、先秦史逾三十年,已出版《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注译》、《庄子传》等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