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历史学系本科生新生讲座在人文学苑1号楼108室举行。主讲人邓小南老师以“纂修之史与本朝史观:以宋代为例”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精彩的讲座,并对同学们在一个月史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邓老师为同学们做讲座 一 解题: 何谓“纂修之史”与“本朝史观” ——以宋代为例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邓老师为大家阐述了本次讲座主题的内涵与意义。所谓纂修之史,即常见的经过编纂的史书。在编纂过程中,史书难免会掺入作家与史学家对时代的观测与感悟,而这些有着主观倾向的观测则深深烙印着当时的“本朝史观”。 什么是史观呢?史观是我们看待历史的观念,具体而言,即我们观察历史的角度、认识历史的方法。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对本朝历史往往会形成框架性的认识与说法,而这种具有时代性的史观则通过雷同的史书记载体现。因此邓老师指出,我们在对待史书一类的史料时,一定要保持警惕性,对史料不加辨析的运用是史学界的严重隐忧。 紧接着,邓老师又提醒同学们,当我们谈论历史时,我们讨论的对象是一致的吗?历史事实、历史记载、历史编纂、对历史的认识,这些概念都与历史息息相关,但它们却并不等同于历史。 以上谈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但在本次讲座中邓老师将把宋代历史作为进一步阐发的切入点。邓老师提到,人们对宋代的关注视角差异之大使得宋史研究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占有独特地位。近年来对宋代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考察激起了大众对宋代的兴趣。但与此同时,在讲座结束后与同学们的讨论中,邓老师也对现代社会将宋史简单化、娱乐化的现象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宋代本身的故事性是丰富的,但这种丰富性需要从史料本身探寻,而不是用一种没有原则的比附。”这也启示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尊重历史的复杂性。 二 记载之史与纂修之史 ——史料与历史书写 在进入正题部分后,邓老师谈到了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疑惑:“什么样的论文才是好论文?”对此,邓老师强调了材料与议题的关系。真正的好论文是能将由材料引发的思考和议题对材料的解读紧密结合的论文。 以此为出发点,邓老师谈论了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原则。正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对历史研究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对史料的选择、解读与运用。邓老师指出:“对‘材料’的敏感程度和深追辨析能力,是对研究者基本素养的培育和考验。”对待历史材料需要有探究史源的意识。史源即史料的来源。明确史料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由什么人所写,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史料批判。 在追溯史源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类是有必要的,因为不同类的史料往往会给我们不同的思考空间。对史料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这些分类方法本身便蕴含着分类者对历史的观点。如传统的“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分法;法国年鉴派代表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提出的“有意的史料”与“无意的史料”的分类方法;章如愚关于“记载之史”和“纂修之史”的区分……邓老师通过有趣的事例和具体的研究让同学们加深了对以上分类方法和史学思想的理解:宋代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分别属于哪一类史料呢?“宰相需用读书人”是历史真相还是后人“祖宗观”的体现呢?吐鲁番墓志中溢美之词的出发点是什么?一份偶然留下的契约有何历史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邓老师展示了历史的严谨与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邓老师还强调了“文本考古”的观点,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地层进行对比,以说明史料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文化过程。对纂修之史考察的重点不在于材料真伪的考订,而是试图探讨历史记载被政治化渗入的过程及背后因由。 同学们认真聆听 三 政治意向与宋代的“本朝史观” ——对历史撰述加减法的再理解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邓老师指出:“本朝史观是一复杂的综合体,反映出时人回顾及记录本朝历史时的思维方式,体现着那一时代的特定价值观。”邓老师首先以宋代为例,探讨了政治意向对历史记载的影响。政治意向来源于君主与士人两方面,而具体的影响又被邓老师形象的概括为加法与减法两种。加法即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渲染、润色,减法则是对历史真相的涂抹与回避。 当代历史研究者需要对这种史料的“包装”与“融通”有所警惕。在具体实践中,这要求我们从当时的观念跳出来,对史料进行成组研究,在材料的碰撞中比对、辨析,剥离解释与史实。 四 历史学的追求:知识与能力 在谈到大学学习时,邓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注重对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追求。“大家都说未名湖是个海洋,是因为她蕴含了你可以无穷无尽追求的可能性,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呈现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在讲座的最后,邓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历史学习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现将回答要点总结如下: 1、史书中的材料难道要一篇一篇逐字句浏览吗?效率是否太低了呢? 将要读的材料分成精读与泛读两类,通过泛读找到历史学的感觉,通过精读激活想法。此外,还要学会找材料的“眼”与关键词。 2、如何选择好的题目(课题),如何从“被研究过”的课题中挖掘新意?怎么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选题与资料是相向而行的两个方面。议题可能从对材料的阅读中产生,也可能先想题目,再找材料。后一种情况可能会有一定风险。研究问题的选择受材料的限制。 3、如何解决“看一半忘一半”的问题?怎么样做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收获? 不需要硬碰硬,把握重要、核心观念。在读、想、写的实践中收获经验,将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摸索看作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从中收获历史感觉,看到自己的进展。 4、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有什么好的宋史研究入门资料? 推荐陈振《宋史》以此为索引,向不同方向发展。 邓老师耐心解答同学疑问 文章原名《聆师训,启新途——邓小南老师新生讲座回顾》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