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作者: [瑞典]蒙德留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腾固 出版年: 2019-1 页数: 157 定价: 38.00 19世纪晚期的欧洲,类型学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系统总结当时的类型学理论的代表学者是瑞典人蒙特留斯,蒙德留斯于184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卒于1921年,着力研究北欧、意大利、希腊等地的青铜文化。那一带的青铜时代,缺乏文字记载,欧洲的考古学家往往叫做先史时代或原史时代。为了判断哪种时期考古遗存的年代,蒙氏就用类型学方法来建立它们的年代学。他在1903年于斯德哥尔摩出版的《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的首章中,就专门论述他所总结的类型学原理及若干实例。这一章,他便命之为《方法论》。蒙氏的《方法论》,从1935年起被广泛介绍到我国。在中国考古学界影响深远,作为类型学奠基之作,《方法论》至今仍旧是考古系必读之作。 蒙德留斯(1843—1921)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其研究的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主要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他在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2 古代神话与早期民族 作者: 闫德亮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663 定价: 98.00元 本书依据文献资料、文化遗存、考古发掘等相关数据与信息,在充分运用文献学、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剖析了古代神话的传播流变与早期民族迁徙融合的契机、原因、进程、规律、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神话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为当代民族精神的培育塑造服务。 闫德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省“四个一批”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早期民族迁徙融合与古代神话传播流变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神话的文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研究》等4项。 3 上博等楚簡戰國逸書縱橫覽 作者: 顧史考(Scott Cook) 出版社: 中西書局 出版年: 2018-11 定价: 136.00 本書爲漢學家顧史考教授的個人學術論文自選集,圍繞上博簡、郭店簡、清華簡等戰國竹簡展開研究,按主題彙編爲“上博韻文集釋三種及楚地韻文探析”、“郭店、清華及慈利竹書雜考”、“文字釋讀篇”及“出土竹本文獻餘論”四部分,涉及字詞考釋、竹簡編聯、篇章解析、文獻流傳等內容,提出的創見與採用的研究方法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爲讀者深入理解相關出土文獻提供助益。 顧史考(Scott Cook),1964年10月生於美國底特律市。美國密歇根大學中文博士,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陳振傳漢學研究教授,兼任歷史專業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爲先秦文獻及思想史,著有《郭店楚簡先秦儒書宏微觀》(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再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及《郭店楚簡綜合研究與英譯》(The Bamboo Texts of Guodian: A Study and Complete Translation, Vols. Ⅰ & Ⅱ,康奈爾大學東亞系列出版社,2012年)。另在中、英文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4 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 作者: 路国权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1092 定价: 280.00元 东周时期前承西周,后启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东周青铜器的谱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科学揭示,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目的设定为分期断代而非构建谱系,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局限性所致,少数试图构建东周青铜器谱系的学者未能突破机械类型学的羁绊。为推动东周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发展,需要深化东周时期青铜器的研究,以补充文献材料的不足。 本书选择东周青铜器中地位*重要、数量较多的青铜容器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打破地域观念和界限,将各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容器以器类为纲统一进行型式分类,研究每一类青铜容器发展演变的谱系,透物见人,揭示东周青铜容器“铸造”的东周历史的面貌。 路国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毕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田野考古、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青铜器等。荣获首届“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发表论文20余篇。 5 在欧化与国粹之间 作者: 郑师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 出版年: 2019-1 页数: 519 定价: 40.00 20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该书的出版,在给读者展现当年轰轰烈烈的文化思想运动宏伟图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大家带来当年运动中出现的理性声音——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由于它的文化思想徘徊于欧化与国粹之间,对新文化运动多持批评态度,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守旧势力而倍受冷落。《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一书,不仅系统地考察了欧战后世界文化由东西方对立走向对话,以及缘是引起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而且也深入地探讨了19 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人文主义的转型及以白璧德为代表的美国新人文主义的兴起。其目的是要为研究学衡派的崛起及其文化思想,提供愈形开阔的时代大背景。由是以进,本书复具体地探讨了学衡派的文化观、文学思想、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等,作者力图对学衡派及其文化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 郑师渠,1946年生,男,福建福州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历史系中国近代教研室主任、历史系系主任,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现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历史学科组成员等。著有《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中共传统文化漫谈》等。主编十卷本《中国文化通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大量论文。 6 红色起源 作者: [美] 刘力妍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与中国共产主义的创建,1903-1921 译者: 王毅 定价: 50.00元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在危机与革新的十字路口。一些致力于现代化的促进者们,创建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想要培养拥有为国服务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包括中国、欧洲和日本学校教育的最好要素。湖南第一师范的历史,就是传统中国教育和现代西方教育的精华织锦。中国传 统教育构成了这所学校的基调,而西方观念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状态与精神面貌,则深刻地影响了它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实践。动荡不安的20世纪的这些意识形态,交织成了一幅色彩缤纷错综复杂的图景,折射着不同的阶级、力量和社会议程,第一师范就身处其中。第一师范的课程和文化,那些出自前代社会革新派的教师,还有学生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本书通过对这些的考查,深入研究这幅图景。这所学校创造出来的这个群体,它那些综合在一起的道德、智力和制度特征,对此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刘力妍 ,美国乔治城学院历史学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Georgetown College. 7 唐人街 作者: 王保华 / 陈志明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薄荷实验 副标题: 镀金的避难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 译者: 张倍瑜 出版年: 2019-3 无论大众还是学者,对“唐人街”这一现象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各种电影和通俗小说中,唐人街经常被塑造成具有东方异域色彩的神秘街区,它的形象复杂多变,有时是黑帮横行的贫民窟,有时是精英华人居住的模范社区,有时又是体验中华美食和文化的旅游胜地…… 在《唐人街》中,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材料,深入探究唐人街的结构和本质,考察了世界各地唐人街在功能和性质上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当地社会在塑造唐人街的过程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人口跨国流动的增多,唐人街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模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 陈志明教授,康纳尔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特聘教授。王保华教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博士,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8 冷戰光影 作者: 李淑敏 出版社: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副标题: 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 译者: 鄺健銘 出版年: 2019-2-21 页数: 317 定价: NTD480 本書梳理1945年到1978年的香港電影審查史,當中特別著重檢查員小組(Panel of Film Censors) 與審核委員會(Board of Review) 的運作。就何謂合適公映的電影,香港官員與檢查員的取態建基於三點:第一,在英帝國與亞洲之內,香港的地緣政治戰略地位有何變化;第二,香港與世界各國對階級、種族、性別等問題的理解有何新發展;第三,香港民眾對電影審查政策有何反應。這三點都印證,香港政府電影審查政策並非一成不變,香港公眾的策略性抗爭運動亦能改變官方電影審查操作。 李淑敏 (Zardas Shuk-man Lee) ,香港大學文學士、人文 (哲學) 碩士。現為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 (教堂山分校)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範圍為殖民主義、二十世紀南亞與東南亞的文化及思想史。 9 会通中西 作者: 章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出版年: 2019-2 定价: 118.00元 “变”乃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所在,其中极为显著且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以分科为标识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即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影响所及,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基础,也渐次脱离传统中国的“学术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所提供的“知识资源”。故此,基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自有其必要性。本书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为切入点,并藉此把握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章清,男,l964年10月生于四川泸州。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工作,以往主要关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史实重建”,还基于“省界”、“业界”等环节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新的组织方式,近年来学术兴趣转向立足“西学东渐”揭示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 10 暴力与反暴力 作者: [美]谭旋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原作名: The Coming of the Terror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译者: 黄丹璐 出版年: 2019-3 定价: 128.00 一本完美的书、一部真正的杰作。关于法国大革命,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是:为何国民议会的代表会选择恐怖统治?对此,作者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和线索。通过对整个法国大革命的进程进行扣人心弦的综合分析,作者呈现了大革命中的戏剧性情节和复杂情感,包括波动不定的快乐和焦虑,以及笼罩人们心头的巨大恐惧。 谭旋(Timothy Tackett),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荣休教授,精研法国革命政治文化史。 11 意识与翻译 作者:岳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定价: 52 《意识与翻译》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结项成果。《意识与翻译》是一部从意识的角度研究翻译的著作,从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地域意识、社会意识与国家意识五个视角探讨意识对翻译的支配作用以及翻译对译者的反作用力,形成新的诠释模式,理清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些译事之争与译事演化,为中国元素的输出提供了借鉴。本书从明清的案例讲到当代,理清近现代中国典籍西传历程中千头万绪的文化交集及外国文学传入中国的演变情况,梳理了明清之际西方人译介中国经典引发的种种争论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学的反应,全方位展示译者、译事、译本及其社会历史环境,揭示意识与翻译的互动规律,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进西方提供借鉴。 岳峰,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教授。获得多项项目及奖项,其中,《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传教士译介儒经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耶鲁大学图书馆馆藏日本侵华战争珍稀档案汇编与翻译》获得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选题立项。 12 “发现阴阳道 作者: [日]山下克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平安贵族与阴阳师 原作名: 陰陽道の発見 译者: 梁晓弈 出版年: 2019-3 页数: 332 定价: 62.00元 受影视、动漫等的影响,阴阳师和阴阳道备受瞩目,操纵式神、与怪搏斗的阴阳师形象深入人心。真实的阴阳道究竟如何? 在山下克明笔下,阴阳道是与佛教、神道教并列的日本三大宗教之一,他客观地还原了其祭祀和咒术的实际情况,展现了律令官员阴阳师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平安时期贵族们的交往。针对广为流传的各种关于安倍晴明的传说,山下克明探讨了其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晴明形象。 山下克明,1952年生,毕业于青山学院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史学博士,现任大东文化大学东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出版了《阴阳道丛书》(合编,全四卷,名著出版)、《平安时代的宗教文化与阴阳道》(岩田书院)、《图说 安倍晴明与阴阳道》(监修,河出书房新社)、《<若杉家文书>中国天文、五行占资料的研究》(合编,大东文化大学东洋研究所)等。 13 胡椒的全球史 作者: [美] 玛乔丽·谢弗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财富、冒险与殖民 译者: 顾淑馨 出版年: 2019-2 本書場景從印度洋各島嶼到班達亞齊蘇丹,述說歐洲人以印度洋各島為跳板,進入印度和東印度群島,蘇丹也為這批從歐洲來的不速之客舉辦盛大宴會和鬥象競賽,讓歐洲人首次嘗到這個辛辣芳香的味道,從而揭露背後驚心動魄的故事。 細讀這本書,讀者將發現人們為了追尋小小的胡椒,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寫歷史、劃定經濟版圖,也帶領我們再次探索在餐桌上的胡椒瓶與研磨器的由來。 瑪潔莉.謝佛(Marjorie Shaffer) 曾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及《大眾科學》雜誌(Popular Science)撰稿,並曾任路透社商業記者、麻省理工學院奈特科學新聞學(Knight science journalism)研究員。現居紐約市,擔任紐約大學醫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科學撰述兼編輯。 14 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 作者: [加]埃里克·赫莱纳( Eric Helleiner)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 原作名: Forgotten Foundations of Bretton Wood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king of the Postwar Order 译者: 张士伟 出版年: 2019-1 页数: 312 定价: 69 本书利用翔实的原始档案且高度理论化的分析,借鉴了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巧妙地挑战了关于南北发展实践之源起的既有观点,突破了已有的英美两国合作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传统认知;充分肯定了部分亚洲、拉美、东欧和非洲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创建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尤其肯定了中国方案对于构建战后秩序的贡献。在布雷顿森林、国际经济新秩序和G20之间串起以前未被认识到的联系线,对于战后国际秩序的诞生,以及国际发展在初始阶段的重要地位呈现给作者全新的解释;是一本经典的跨学科史著作,永远影响了学者们对于布雷顿森林的重新解构。 埃里克·赫莱纳(Eric Helleiner),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巴斯利国际事务学院及政治学系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曾获基拉姆研究奖学金、特鲁多基金会研究员奖、唐纳最佳图书奖、西蒙斯杰出教学奖、加拿大政治学协会国际关系组奖,以及圭恰迪尼国际关系史最佳图书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写作或编辑图书11部,最新著作包括《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2014)、《现状危机:2008年崩溃后的全球金融管理》(2014)、《货币长城:中国国际货币关系中的权力与政治》(2014)、《管理世界最大市场:2008年危机后的衍生市场政治》(2018)。目前,他在与乔纳森·科什纳(Jonathan Kirshner)合作主编“康乃尔货币研究”书系。 15 Creating the Intellectual 作者: Eddy U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副标题: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a Classification 出版年: 2019-5-14 页数: 248 定价: GBP 26.83 Creating the Intellectual redefines how we understand relations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the Chinese socialist revolution of the last century. Und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intellectual” was first and foremost a widening class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based on Marxist thought. The party turned revolutionaries and otherwise ordinary people into subjects identified as usable but untrustworthy intellectuals, an identification that profoundly affected patterns of domination, interaction, and rupture within the revolutionary enterprise.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data, Eddy U takes the reader on a journey that examines political discourses, revolutionary strategies, rural activities, urban registrations, workplace arrangements, organized protests, and theater productions. He lays out in colorful detail the formation of new identities,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associa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The outcome is a compelling picture of the mutual constitu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the Chinese socialist revolution, the legacy of which still affects ways of seeing, thinking, acting, and feeling in what is now a globalized China. Eddy U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He is the author of Disorganizing China: Counter-Bureaucracy and the Decline of Socialism.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