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造中华 作者: 陈学然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章太炎与“五四”一代 出版年: 2019-2 定价: 72.00元 本书通过章太炎与“五四”一代的学思互动,观察他们如何审视对方和评价对方。在这过程中,将可看见他们彼此间或断或续的学思关系,显示大家在同一的改造国家、社会的目标下,于文化意识或学术方法上虽有差异,但到了国家危在旦夕之际,学术畛域又不是那么的壁垒分明。同时,本书亦将说明,在太炎逝世八十余年而“五四”迈向一百年之际,太炎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学术主张,直至今天仍有其前瞻性。 陈学然,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中国学术史、思想文化史、现代新儒学。著有《五四在香港:殖民情景、民族主义及本土意识》(该书获2015年第八届“香港书奖”),在《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新亚学报》《台大历史学报》《九州学林》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2 朱子思想再读 作者: 吴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485 定价: 56.00元 近些年来,阳明学研究如日中天,相比之下,朱子学研究却略显冷清。作为宋代新儒学的代表,朱子思想的丰富性仍有不断解读和展示的空间。面对当下“朱子学再出发”的学术呼吁,这本书对朱子学进行了一次“重新解读”,旨在通过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进路,从朱子文本中“重新解读”出以往被忽略或被遮蔽的朱子哲学的意义。作者专门撷取了朱子“仁学”“心论”“敬论”“工夫论”“鬼神观”等典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史研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重现朱子思想的整体性意义。 吴震,江苏丹阳人,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现任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的研究,特别致力于朱子学、阳明学、阳明后学、明清劝善运动、江户儒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阳明后学研究》《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东亚儒学问题新探》《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即出)等。 3 隋唐五代量词研究 作者: 王绍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875 定价: 95.00 本书共九章,系统描写了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通用量词、计量单位词、临时量词、不定量词以及动量词四百多个,展现出隋唐五代时期量词继承、产生和发展的面貌。 王绍新,女,1938年生,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和现代汉语词汇,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论文集《课余丛稿》,独立或合作编写词典两部,合作编写《中国现代语言学家》(全五册)。此外还创作散文、翻译阿拉伯语中短篇小说共二十余篇。 4 宋代士风研究 作者: 郭学信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2-1 页数: 250 定价: 65.00 本书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通过宏观和个案研究的结合,探究和审视了宋代士大夫精神风貌及其与时代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力求揭示宋代士人多元化的人格特征及其对宋代社会历史风貌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宋代士大夫群体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 郭学信,聊城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社会史和文人士大夫研究。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两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很好科研成果奖五项。 5 從指南山到湯遜湖 作者: 劉芝慶 出版社: 萬卷樓圖書公司 副标题: 中國的知識、思想與宗教研究 出版年: 2019-3 定价: NTD620 這個世界很大,卻一切只跟自己有關,學術研究也是如此。課題的選擇、視野的切入,無不與本身的專業與才性發生聯繫,但這種喜歡,必然是藉著事物而呈現,不可能都是情緒而已。「好讀書,不求甚解」,只是瀟灑,其實真正的重點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每有會意,舉一反三,引申觸類,學而時習之,反映在一篇篇的論文,一次又一次的授課,遙吟俯暢,逸興遄飛,不知中年將至! 劉芝慶,一九八○年生於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輔仁大學歷史系學士。二○一五年九月到武漢的湖北經濟學院中文系任教。文學是我的職業,史學是我的志業,哲學是我的專業,喜歡閱讀、寫作,無太多特長。沒事寫詩讀書,有事讀書讀詩,有事沒事,都在寫作。更多時候,身處有無之間,無用之用,常常有用,所以我們思考、教學,做研究。 6 从国家叙事到娱乐话语 副标题:鸳鸯蝴蝶派流变研究(1909—1920) 作者:鲁毅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02月 本书综合运用叙事学、话语理论及现代性等相关理论,采用史料研究、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处于滥觞及最初繁盛期的鸳鸯蝴蝶派,即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1909年《小说时报》创立——1920年《小说季报》停刊)作为研究对象,以鸳鸯蝴蝶派小说创作的典型叙事特征为切入口,在对鸳鸯蝴蝶派旧报刊等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大量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从阅读体验出发,与文本对话,论述了鸳鸯蝴蝶派这一文学流派在1909—1920年的创作风貌、嬗变轨迹,以及鸳鸯蝴蝶派作家在时代语境的激烈变动中所面临的创作心理障碍、生命体验与在对语境的调试中作出的艰难抉择,最终揭示该流派在这一时期的深层嬗变规律以及嬗变背后的根由。 鲁毅,济南大学文学院教师,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副秘书长。 7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作者: [美] 韩书瑞(Susan Naquin)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1400-1900 原作名: Peking :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 译者: 孔祥文 译 / 孙昉 审校 出版年: 2019-3-28 定价: 149.00元 本书作者韩书瑞教授从七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清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乾隆朝王伦清水教和嘉庆朝京畿八卦教起义两部著作。此后她将注意力转到清代北京民间宗教活动上,2000年推出这部篇幅宏大、内容详尽的以清代北京宗教寺庙和民间日常宗教活动为主题的著作。在作者眼中,民间宗教活动是清代平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平民生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理想场所。在本书中,韩书瑞强调民间宗教有很强的思想功能,充当了国家正统理念以外的民间信仰的源泉。除去思想功能,寺庙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忽视,以寺庙为中心的集市庙会和进香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商品往来。寺庙也是平民的日常交际的场所,方便了男女交往、社会上层和下层人群的沟通以及跨行业社会往来。从明清至民国,北京民间宗教活动的兴衰和寺庙的存废也是国家/社会关系演变的窗口。从总体角度上看,国家实力逐渐强大,国家推行的世俗化运动最终削弱了寺庙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寺庙充当了超乎于国家控制的一个民间场域。韩书瑞的这部著作,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以清代民间宗教为题的著作。由于作者引用文献资料广泛,这部书也成了了解清代平民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韩书瑞(Susan Naquin),1944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学教授。长期致力于清史研究,成就卓著,著有《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Shantung Rebellion: The Wang Lun Uprising of 1774)、《十八世纪中国社会》(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等。 8 砂糖之岛 作者: 黃紹恆 出版社: 台湾交通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日治初期的台灣糖業史(1895-1911) 出版年: 2019-3 页数: 352 定价: TWD420.00 砂糖自15世紀以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起,即成為世界商品,深刻地影響世界各地近現代史的形成並塑造成今日世界的樣貌。臺灣也因為砂糖而初登世界史的舞台,其重要性直至1960年代歷久不衰。二戰結束前日本的近代製糖業以臺灣為生產基地,亦不脫此歷史脈絡。 本書就日治初期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過程,以「充分條件」論述自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起臺灣製糖業的發軔,至1860年代臺灣開港所出現的發展,再以「必要條件」說明日本幕末開港所引致的砂糖進口貿易赤字,在如何的歷史情境下,轉變成促成甲午戰後臺灣近代製糖業的發展。 黃紹恆,台湾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人文社會學系教授。新竹縣人,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東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曾任台湾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及教授、台湾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遠流,2010),《臺灣社會經濟史》(與陳鴻圖、林蘭芳合著,國立空中大學,2012);〈日治初期三井物產在臺商業買賣之展開〉(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譯有石井寬治《日本經濟史[第2版]》(五南,2009)等書。 9 鼠疫与近代中国 作者: (日) 饭岛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 译者: 朴彦 / 余新忠 / 姜滨 出版年: 2019-4 页数: 378 定价: 118元 本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通过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进行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饭岛涉,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10 档案:一部个人史 作者: [英] 蒂莫西·加顿艾什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一部个人史 原作名: The File : A Personal History 译者: 汪仲 出版年: 2019-4 页数: 264 定价: 65.00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写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卫报》专栏作家、中东欧当代史专家,著有《波兰革命》、《档案:一部个人史》、《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等。 11 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作者: [英] 威廉‧奥康纳‧莫里斯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译者: 高苗 出版年: 2019-3-1 定价: 96 《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通过丰富的史料,从细节上深刻剖析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波旁王朝覆亡的深刻原因、历届共和政府更迭的内外驱动机制、反法同盟战争跌宕起伏的军事与外交成因以及法兰西*帝国兴亡的现实逻辑。 威廉·奥康纳·莫里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军事史领域。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笔耕不辍,紧抓历史热点,锚定兵家名人,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引起当时读者共鸣、催生后起之秀的经典作品。他擅长筛选史料,注重写作逻辑,提出了不少新颖的史学观点,令史学界耳目一新。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畅销,几乎全部作品都被牛津大学图书馆珍藏。 12 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作者: [日]陣內秀信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副标题: 以海洋為腹地,中世紀城市如何展開空間美學和歷史 原作名: イタリア海洋都市の精神 译者: 李雨青 出版年: 2019-4-10 页数: 400 定价: NT$550 本書以照亮中世紀歷史的四座海洋城市──威尼斯、阿瑪菲、比薩、熱那亞──為主角,深入當地人生活的場域,看見商業貿易興盛、貨物流通的地中海。論述勢力龐大的四大海洋城市如何向東方世界發展,思考海洋城市的生活空間是如何建立,並實際描繪至今依然存在的海洋城市精神。 作者簡介 陣內秀信 じんない ひでのぶ 建築史家,法政大學名譽教授。本系列套書的編輯委員之一。因義大利城市史研究的功績,獲頒「義大利共和國功績勳章軍官勳位」,以及羅馬大學名譽學者。著有《東京的空間人類學》(獲三得利學藝獎)、《威尼斯──水上的迷宮都市》(講談社,一九九二)、《前往南義大利!地中海都市與文化之旅》(講談社,一九九九)、《義大利都市的空間人類學》(弦書房,二○一五)、《水之都威尼斯:持續性發展的歷史》(法政大學,二○一七)。 13 大转折时代 作者: [美]茱莉亚·瓜尔内里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酷威文化 副标题: 报纸覆盖下的美国五十年 译者: 李瑞 出版年: 2019-5 页数: 264 定价: 39.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期,商业模式和社会结构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印刷术及造纸技术扩大了纸媒的影响力,媒体开始左右人们的生活;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社会阶层悄悄发生了变化;移民文化融入了美国主流文化,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城市的蓬勃发展成为美国繁荣发展的缩影,并默默地影响着美国的未来。 茱莉亚·瓜尔内里,美国社会与文化史学家,耶鲁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研究员,并在该学院教授美国文化史,其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史。 14 在群中 作者: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副标题: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原作名: Im Schwarm:Ansichten des Digitalen 译者: 程巍 出版年: 2019-1 页数: 128 定价: 35.00元 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15 Orthodox Passions 作者: Maram Epstein 出版社: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副标题: Narrating Filial Love during the High Qing 出版年: 2019-12-3 页数: 370 定价: USD 68.00 In this groundbreak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Maram Epstein identifies filial piety as the dominant expression of love in Qing dynasty texts. At a time when Manchu regulations made chastity the primary metaphor for obedience and social duty, filial discourse increasingly embraced the dramatic and passionate excesses associated with late-Ming chastity narratives. Qing texts, especially those from the Jiangnan region, celebrate modes of filial piety that conflicted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patriarchal family and the state. Analyzing filial narratives from a wide range of primary texts, including local gazetteers, autobiographical and biographical nianpu records, and fiction, Epstein shows the diversity of acts constituting exemplary filial piety. This context, Orthodox Passions argues, enables a radical rereading of the great novel of manner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ca. 1760), whose absence of filial affections and themes make it an outlier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sentimental landscape. By decentering romantic feeling as the dominant expression of love during the High Qing, Orthodox Passions calls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affective landscape of late imperial China. Maram Epstei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