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文化在浙东的兴起,是在东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大量仓皇南奔,南北文化大交融。随着江左政权的稳固,南北士人的心理距离也随之缩短,逐渐走向融合。士人的心境因此平和宁静下来,罗宗强先生极为准确地把它概括为偏安心态。偏安心态使玄风得以继续下去,而玄风的继续又促使偏安心态进一步发展。作为士文化典型表征的东晋清谈,主要是在浙东展开的。东晋名士如王、谢两大家族的人物王羲之、王凝之,谢安、谢玄、谢琰,还有许询、郗超、孙绰,名僧如支遁、白道猷,这些是清谈的核心人物。他们追求潇洒闲逸,追求脱俗的风神雅趣。谢安写诗给王胡之:“朝乐朗日,啸歌丘林。夕玩望舒,入室鸣琴。五弦清激,南风披襟。醇醪淬虑,微言洗心。幽畅者谁,在我赏音。”诗中所写啸歌、赏月、弹琴、饮酒、清谈,正是他们闲逸风雅的士人生活之重要内容。
表现士人雅趣的,还有对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的爱好。戴逵善书善画,好与人谈论琴艺。谢尚善音乐,而且能舞。谢安性好音乐。王羲之家是书法世家,王导、王献之、王凝之等人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一代名相谢安也善书法。东晋在中国书法史上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绘画也成为士人雅趣,谢安对当时的绘画名家顾恺之的画特别推崇,说“有苍生以来未曾有也”。收藏鉴赏书画也成风,桓玄自己不会书画,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他随身携带,置于左右,一有空就欣赏一番。琴棋书画,是表现中国士人文化素养的生活方式,在东晋士人生活中都有了。
当然还有怡情山水,从上古到后来历代的园林,都说明人们喜欢生活在自然山水环境之中。自然景色进入文学,也比较早,《诗经》、楚辞、汉赋等都有景色描写。但是把追求清逸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游赏山水看作一体,进而用大量诗歌表现山水之美,形成山水文化,则是在东晋。如王羲之在兰亭山水中想到的“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庾友所谓的“驰心域表,寥寥远迈。理感则一,冥然玄会”。这表明,他们已经从山水中体认万化齐一、万物自然的玄理。
道教与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与士文化密切融合起来,也是发生在浙东地区。东晋之前的葛洪,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后来的陶弘景,都在浙东开辟道场,寻仙炼丹,宣扬道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第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派天台宗是在浙东产生的,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浙东?因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要依靠南方士族中的顾荣、纪瞻、贺循、陆玩、虞谭、孔愉这些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来就在浙东。因而,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的融合,主要在浙东。浙东既不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偏僻之地,又不会太过纷扰。士人既可以安宁地隐处浙东,也可以随时与政治联系。
当然,更重要的是浙东的山水秀丽宜人。北方士人过江南渡,看惯了北方山水的苍茫广漠,发现江南山水的秀丽明净,正好安顿他们追求宁静的心灵。著名的兰亭聚会,就是这样的山水之游,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赋诗者26人,不能赋诗者15人,这是前所未有的群体创作,是山水文化和士文化密切联系的典型表现。
东晋浙东名士所代表的士文化与山水文化的融合,奠定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思想文化基础,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特点。唐代诗人的活动范围,由主要在会稽越州剡中和台州,扩展到整个浙东,因此才有了一条与思想文化之路融为一体的诗歌游历之路。经考证,共有451位唐代诗人游弋于浙东,占《全唐诗》收载的2200余名诗人总数的五分之一,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
唐代其他地域当然也有很多很好的诗歌,如商於之路、西域之路、关中到蜀中,梁宋、齐鲁、湘楚,这些地方,仅从诗人路经而作诗来说,也可以称之为“唐诗之路”。但是,像古代浙东地区这种与士文化融为一体的山水文化,以诗为载体而创作丰富的诗歌之路,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方面,确实能看到“浙东唐诗之路”独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