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没有图书馆这个名字,叫秘书省。秘书省是个什么样的机构?主管的任务有哪些呢? 秘书省是个官署的名称。主要职责是掌管古今的经籍、国史、实录、天文历算,等等。 经籍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个大类。比如说,经是指《十三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史是指历史,宋朝之前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书》《新唐书》等等历史著作;子是历史上诸子百家等个人的著作;集是指前代有影响的文人的诗文集等。 国史是记录和撰写宋朝的当代史,从宋朝开国皇帝的建国史到徽、钦二帝的亡国史都要记载和保存下来。 实录,是记载皇帝的言行录。你皇帝老倌权力再大,你每天干了些什么事,说了些什么话,都有史官记下来。有的皇帝任性胡来,左右的史官都会给你记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皇帝也是一种制约,谁都想死后留个好名声,就不敢胡来了。这个制度既是保存史料,又为将来著史作准备。而且古代有个规定,左右史官尽管地位不高,但职责却十分重要,据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说话、做事很谨慎,很怕史官,就是这个道理。按照规定,“实录”记载的东西,皇帝是不能看的。因为国史和实录的职责相近,都是记录当代史的,因此有的朝代就将两个机构合并,叫做“国史实录院”。 天文历算的含义比较明确。天文就是观察星象,具有现代天文台、气象台的性质;历算就是编制历本,不要小看这件事,这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宋朝也是个以农立国的朝代。我曾研究过,中国历史上从有刻书开始到民国时期,什么书印得最多呢?我估计就是历本,这书要普及到农户人家。种田就要查二十四节气。而且年年要编印,天天要查考。
《中兴馆阁录》 接下来的问题是:秘书省地点在哪儿?房舍有多少?藏了多少书? 关于地点,绍兴元年(1131)高宗驻跸越州(今浙江绍兴)时,虽然恢复了秘书省的建置,但那是个空名头,可以不论。二年(1132),移跸临安(今杭州),秘书省的牌子先挂在杭州油车巷东的法惠寺,那时没几本书,也没几个人在寺庙里陪着古佛青灯过日子。可到后来,政府向民间征书,献书的人多了,书多起来了,例如,湖州贺廪就将他父亲贺铸的万余卷藏书送来了,这些书价值很高,多数经过贺铸生前亲自校勘,放在庙里不是办法,也无处可放,而且稍有不慎,民居失火,就有可能延及秘书省。高宗对文教是十分重视的,绍兴十三年(1143),在秘书丞严抑的报告上批示同意重建秘书省办公用房和书库,选的地点是天井巷东的老殿前司寨。我根据前人的零星记载,判定秘书省的位置大约在今吴山的北麓,御街(今中山中路段)之西,延安路南端,极有可能是在老地名旧藩署一带。经过 875 年(编者加:距2018年)的历史淘洗,南宋全国最大的国家图书馆——秘书省已无迹可寻了。 秘书省有多大?有多少房子?藏了多少书?这些问题也只能说个大概。 南宋前期,财政十分紧张,即便是凤凰山的宫殿也是因陋就简,开始时,朝廷议事的宫殿也是以芦萡为门的,但建造的秘书省却是木结构的新房子,办公用房姑且不算,书库等加起来就有五六十间,到后期增加到了一百五六十间,这是一个很大的建筑群。秘书省前期的用房情况,大致为: 秘阁书库 | 5 间 | 修文殿后 | 藏御制御札、书画,本朝会 要、日历等 | 道山堂 | 5间 | 秘阁后 | 藏秘阁四库书目 | 御书石刻 | 1间 | 东廊 | 孝宗御书石刻 | 石器库 | 3间 | 东廊 | 绿橱三、木架六,以放置古器 | 图画库 | 1间 | 东廊 | 藏书画 | 秘阁书库 | 3间 | 东廊 | 有绿橱八,藏秘阁书 | 子部书库 | 5间 | 东廊 | 有绿橱七,藏子部书 | 经部书库 | 5间 | 东廊 | 有绿橱七,藏经部书 | 御书石刻 | 1间 | 西廊 | 高宗孝宗御书石刻 | 秘阁书库 | 2间 | 西廊 | 有绿橱八,藏秘阁书 | 印本书库 | 3间 | 西廊 | 有绿橱七,藏诸州印板书 | 集部书库 | 5间 | 西廊 | 有绿橱七,藏集部书 | 史部书库 | 5间 | 西廊 | 有绿橱七,藏史部书 | 碑石库 | 2间 | 西廊 | 藏碑石 | 印书作 | 2间 | 西廊 | 藏刻书板片,有《太平广记》,乐府板五千片,新刻《馆阁录》板片159 片,《中兴馆阁书目》板片1580片。 | 搜访库 | 5间 | 西廊 | 藏《徽宗实录观书燕集题 名》石刻,著作之庭石刻, 原为旧提举所书库。 | 国史库 | 2间 | 西廊 | 藏日历、时政记、起居注 | 著作之庭 | 1间 | 西廊 | 有金漆书橱一,藏著庭书 目。 |
以上是南宋早期秘书省的大致规模和藏书情况。秘书省内究竟藏了多少书?我们也只能根据有关记载梳理出一个大致的数目。孝宗淳熙五年(1178),据秘书监丞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记载,当时秘书省藏书有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这是南宋初期高宗、孝宗二帝时的情况,到了南宋中期的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张攀编《中兴馆阁续书目》又增加了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两者相加已近六万卷。这个数字不包括理宗、度宗、恭宗三朝,但肯定是逐年有所增加的。应当说明的是南宋是在一无继承的情况下,日积月累、一本一本积聚起来的。 文章节选自《熠熠生辉双子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