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孙昌建:转来转去还是“湖滨”
来源: 杭报集团业务交流微信公众号  作者: 孙昌建  日期:2019-07-03


到底是杭州的报纸,副刊版面的名称从谢麻子巷的“夜来香”、“雷峰塔”和“湖边”,再是到了“新村”和“五月”,转来转去终于转到了“湖滨”,这是从1950年4月1日开始的,这一天《当代日报》在第四版发了一则“编者”的话——


本报副刊从今日起更名“湖滨”。“湖滨”是综合性的刊物。过去的“五月”,由于读者的爱护、作者的协助,有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一定读者的爱好;但是,它的接触面还不够广。今后的“湖滨”,打算多登民族形式的各种文艺作品、及时事杂文、轶闻故事、读书随笔、书评、影评、科学小品等类文字。希望做到:大众化而不流于庸俗,多样化而不失于什乱,既生动活泼,又不轻浮油滑。


因为今天的“湖滨”,不是文人雅士欣赏湖光山色、吟风咏月的园地,而是广大人民“精神”散步的场所!


要达到这样的境地,编者个人的努力当然是微末不足道的,主要的,得依靠读作者们经常的协助;多多供给稿件,严格的批评,更所欢迎!



说得很明白了,什么叫“湖滨”,那就是广大人民“精神”散步的地方,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新鲜的,而且定义也很明确的,它是“散步”,不是劳动和斗争,而且要多登民族形式的。那什么是“民族形式”呢?这“湖滨”开篇的第一篇算是一篇杂文吧,字数不到六百字,题目是要吓人一跳的,叫《武侠小说应淘汰》,作者说“曾有一位写武侠小说的人,坦白的说他写作的经过,说‘我之写这个,完全是为了迎合读者的胃口,这是个宝塔式的。头一个英雄出来,可以打倒四个人,第二个就得打倒八个人,不能再打了,只好把飞剑放出来,于是,下一个就得找他的师傅,于是什么黎山老母、张三丰、鬼谷子,全上来了。’武侠小说就这么不科学,完全是无稽之谈。”

    

“武侠小说多半是含有毒素的,在新时代中是该被淘汰了。”


领教了吧,今天我们会说这武侠小说恰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形式,但在1950年,这个写文章的人却说要淘汰武侠小说,估计编辑也默认这个想法的。好在也就是说说而已,就像郭沫若说要把西湖改成“鲁迅湖”一样。我在想,武侠小说在当时也一定是受欢迎的,后来也就产生了金庸、梁羽生和古龙这样的一代大家,不过这一段文字,倒也导出了一点武侠小说写作的小秘诀。



在4月30日的“湖滨”,我还看到一篇写梅妻鹤子林和靖的文章,最后的结论是说林处士“外表清高”、“骨子里污浊”。好在当时的“湖滨”也不全是这样的文字,比如有一首叫《茶娘十唱》的诗还是颇有特色的,它先写旧社会,再写新社会,通过艺术的对比来表现茶娘的命运,有些句子还是蛮传神的,如——


朝采茶,暮采茶,

采罢头茶采二茶;

山高路险原走惯,

最恨东风细雨斜。

头茶鲜,二茶浓,

采采掐掐指头红;

指头肿疼如火烧,

万千委屈只为穷。

品雀舌,论毛尖,

口颊生香如神仙;

神仙那知采茶苦,

风风雨雨受熬煎。

朝也忙,暮也忙,

少柴无米褴衣裳;

还了旧债没得吃,

拆了东墙补西墙。

映山红,野杜鹃,

热热闹闹开满山。


写得多好啊,神仙哪知采茶苦!要知道杭州是龙井茶区,我们在今天往往只关心茶叶的质量和价格,很少问及茶娘的生活,问也是想问的,但总有点不得法,比如在龙坞茶镇我曾经问过一些茶娘,但来自外乡的她们也实在懒得理你,对于讲普通话的人,她们是保持一点警惕的,我觉得这样的警惕还是挺有必要的。后面我会讲到作家陈学昭曾专门住到杭州的茶乡,先是龙井再是梅家坞,结果在1957年就拿出了长篇小说《春茶》,还在杭报副刊上连载过,这个内容我以后会写到的。


注意,《当代晚报》是小报形式,而《当代日报》则跟今天《杭州日报》的版面相似了,但“湖滨”副刊只占版面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所以其实又回到了“晚报”的短文时代,但它还是保留了连载的形式,先有冯玉祥的《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后来又有《金日成将军》等。不过这“湖滨”有时也有整版的,这个时候版面上则注明叫“湖滨扩大版”,且不算在“湖滨”的期数中的,这好比我们在湖滨散步,已经走到了老底子昭庆寺这里,这手机上的步数就多了。


不过这只是“湖滨”的形式,而它的内容,的确是想在时代性和民族性上面下功夫的,比如在1950年12月6日的“湖滨”,就有《送志愿军:仿越剧十八相送》这样的文章,且此栏目就叫“吴地”。还有在春节期间刊发的内容就有春联、新莲花落、小演唱等。1951年一开年,副刊就开出了一个叫“湖滨走笔”的专栏,作者叫夏初时,一共发了十来篇文章,这个专栏讲国际讲时事,也讲高尔基和读书,由此可见湖滨的天地也是很宽的。



同时我注意到湖滨扩大版不只是一个副刊的概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有时又是一个专刊或专版的体量,比如1950年12月30日的湖滨扩大版,就是专门介绍一部新上映的影片《解放了的中国》,其头条是周恩来总理在“摄成”大会上的讲话,这可见规格之高。这个“摄成”,我理解为首映式。今天的我们已经无缘看到此片,但从片名和摄成时间来看,肯定是讲新中国的成立的。而且特别注明此片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拍摄的。在这个专版上,还同时发表了沈雁冰、顾仲彝、洪深和陈白尘的文章,这些都是文学和戏剧界的大家,而且我相信这也是属于通稿一类的,一张地方报去约稿是约不到的,因为这部电影的上映的确是个大事件。在这个版面上还刊发了《解放了的中国》的“梗概”,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东面是波涛万里的海洋,西面是群山起伏的山脉,西北是草原和沙漠。东北在严冬,温度是零下四十度,而在南国,却是四季常青。黄河、长江灌溉着我们的肥沃土地……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这应该是解说词,所以对此片的定义,有说成“五彩艺术记录影片”的,而在同一个版面上又称它为“五彩文献片”,说它是之前《中国人民胜利了》后的又一巨制。我想不管什么叫法,它是纪录片或专题片是无疑的。反正我们理解的纪录片,大多都是专题片。果然,我在这一天这一版的广告栏中,看到了“四院光荣献映”的字样,即太平洋、西湖、新华和二七这四所影院同时上映该片。原先我以为“巨制”、“献映”都是商业化的字眼,谁知它也是政治化的字眼,当然因为这是1950年年底上映的片子,它必然涉及到美国,当时是称美帝的,像我们的乌镇老乡沈雁冰(茅盾)先生在文章中就讲到——


“解放了的中国”对于万万千千的中国观众,无疑地也将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这是通过电影艺术的一部中国人民斗争史,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史。这将唤起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勤劳勇敢的人民的高度的自尊心和爱国热忱,这将激发我国的各阶层的广大人民对于建设祖国的信心……”


所以我在想,如果今年还能在电影院里放映该片,说不定还有别样的意义呢,今天杭州电影院的数量,估计已经是三位数了吧,只可惜小时候我们看过的太平洋、西湖和新华也都没有了,二七是在哪里,我这一辈也不知道了,估计也都在湖滨附近吧。



是的,走来走去还是湖滨,而从杭州城市地理上的湖滨来说,也的确是人们的所爱。记得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那位空军战士,据考证是有原型的,他的原型就是杭州笕桥的中央航校三期生沈崇诲,他们这期学员在去笕桥正式训练之前,先要在梅东高桥的新生入伍营训练半年。半年之后新生们出了一个纪念册,纪念这段训练生活,其中有一项是调查问卷,问新生们假日里最喜欢去杭州的什么地方,有六和塔啦,黄龙塔啦,岳庙啦,结果稳稳排在第一的还是:湖滨。



图片来源:杭报集团历史数据库、杭州日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