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正是沈括这位杭州人的详细记载,被誉为“世界文明之母”的活字印刷术得以流传至今
来源:《探骊吐凤悟精微》  作者:杨渭生  日期:2019-10-30

印刷术在我国起源很早。究竟起于何时?这是几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归纳起来,有七种说法:即汉代说、东晋说、六朝说、隋朝说、唐朝说、五代说、北宋说。一般而言,始于隋朝或源于唐初,论说较多。就以公元7世纪唐初贞观年间(627649),我国发明雕板印刷,比欧洲约早700年。印刷术和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作出伟大贡献,产生深远的影响。

 

雕板印刷术有个发展过程。在唐初,虽有经、史、子、集、宗教类图书印行,但还不很普遍,此后逐渐发展。入宋,雕板印刷有较大的发展、盛行。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杭州平民毕昇(?—约1051)(沈括《笔谈》卷二○第356条记有老锻工毕升,真宗祥符年间人氏,与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是不同的两个人,不可混同)发明活字印刷术。

 

沈括.jpg

沈括

这一发明,是印刷史上的重大变革,是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毕昇的这一重大发明全赖沈括把它详细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沈括在《笔谈》卷十八第307条写道: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个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印板.jpg

印板

沈括这条记载,准确地、最早地记录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全过程,是关于发明者毕昇的唯一原始资料。它说明了我国印刷术由雕板印刷发展到胶泥活字印刷的历史过程。毕昇用火烧硬的胶泥活字印一个个排列在铁框子里印书,虽然原始简单,而与现代通行铅字排印的原理基本相同。这在北宋是印刷技术的 一大飞跃,了不起的创造发明,而沈括及其家族堂侄们则是这一发明的传播者和保藏者,可谓功德无量!所以,毕昇发明的这一号称“世界文明之母”的活字印刷术,自南宋初,即被誉为“沈存中法”。在元代,还有人称之为“沈氏活板”。

 

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后,在北宋印过什么书,缺乏记载。南宋周必大(11261204)曾用泥活字刻印自己的著作,如在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印过自著的《玉堂杂记》。此为世界第一部活字本。南宋以后,这个活字印刷术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泥活字而木活字、锡活字、瓷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等。日本人最早用中文印《笔谈》,用的就是木活字。

 

日本採珍堂木活字排印本《梦溪笔谈》书影.jpg

日本採珍堂木活字排印本《梦溪笔谈》书影

沈括纪录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领先于世界,它比德国人戈登堡在1445年用金属活字印《圣经》要早400多年,为国际科技界、文化史界所关注。西方学者重视沈括的《笔谈》这部科学巨著,最早就是从这条记录开始的。1847年,法国学者斯丹尼斯拉斯•茹莲(Stanislas Julien)在巴黎出版的《亚洲杂志》第九卷上发表一篇研究活字印刷术起源的文章。尽管当时茹莲还搞不懂毕昇是怎样一个人,但他非常重视沈括所记的这条原始资料,他用法文迻译这段记述,使之广为流传。1923年,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中文部主任霍勒博士(Dr. Hermann Hulle)写了一本《古老的中国活字印刷术及其在远东地带的发展》,也把沈括这条原始记录译为德文。1925年,美国学者汤•茀•卡特(Thomas Franeis Carter)出版《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又把沈括记录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条珍贵史料译为英文,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胡道静先生《〈梦溪笔谈〉在国外》一文,对此做了详细介绍。)

 

 

文章原名《沈括与活字版印刷术》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