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杭州适于居住生活,自古就有不少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在此营造别墅和私家花园,著名的如卢园、涟园、芝园、郭庄、汪庄、刘庄、小万柳堂(即蒋庄)、停云湖舍等,还有许多官署花园、寺庙花园、会馆花园等,其中不少堪称中国园林艺术精品。民国时期,杭州的园林名胜有了很大的改观。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新兴旅游娱乐项目的公园也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而产生。民国建立以后,公园成为杭州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园的建设拓展了杭州人民的旅游娱乐空间,并对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杭州近代城市公园始于民国初年,最早的公园是湖滨公园和孤山公园。 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拆除了钱塘门至涌金门的沿西湖城墙,1914年修筑了湖滨地区的街道,将旗营旧地建设为新市场。距湖滨路20米湖岸砌筑石砌、码头、栏杆,种植了花木,总称湖滨公园,分称一至五公园。1930年春,在长生路口至钱塘门头,用浚湖淤泥填为平地,开辟了20余亩的第六公园。湖滨地区的改建,使市区和西湖融成一体,便利了游览观赏。 孤山公园,傍山临水。早在宋代,这里就建筑了西太乙宫、望海阁,清康熙游江南时改建为行宫,建有亭、台、楼、阁、假山荷池,辛亥革命后辟为公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利用圣因寺残存屋宇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祠前立纪念碑。公园东面山麓,1912年迎葬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烈士墓,其旁为竺绍康烈士墓。公园西部由杨虎新建“青白山居”别墅。孤山东麓,1912年10月辟为浙江攻克金陵阵亡墓,七座墓穴环列,俗称“七星坟”。“平湖秋月”以西沿湖陆地,1918年由犹太商人修建“罗苑”别墅。1914年,重修西泠桥,桥西1913年归葬秋瑾烈士,原墓址新建风雨亭,由孙中山书“巾帼英雄”匾额。冯玉祥撰写:“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长开革命花”联。秋瑾墓西有陶成章、杨哲商、沈由智烈士墓。桥东的诗僧苏曼殊墓,由柳亚子等集资于1924年修筑。以清代皇宫园林为主的孤山,改变成纪念辛亥革命烈士为主的园地。 民国时期,杭城的一些私家园林、兴建的一些庄园别墅也对外开放,也成为游览胜景。著名的有夕照山麓的汪庄,在1927年由汪裕泰茶庄主兴建,三面临湖,为西湖胜地之一。丁家山下的刘庄,为刘学询长住的“水竹居”。全庄面积36公顷,分祠、园、宅、墓等区,背山濒湖,环境幽美。在丁家山上还有康庄,由康有为营造。还有卧龙桥下的“郭庄”,万松岭的“万松园”,涌金门北的“澄庐”(今大华饭店),苏堤南头一带的“蒋庄”、“高庄”、“陈庄”、“钱庄”等,庄主不在时,管埋人员也接待游客观赏。 杭州建市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建设及街道绿化都有很大进展。 城市公园方面,首先是将湖滨各公园重新改建,规划苑路花坛,载植芝草花木,在沿湖一面,改建铁链水泥栏杆,装置电灯,添设椅凳,方便市民和游客观赏休息。1929年,又以长生路以北、旧钱塘门外沿湖之地,利用浚湖之淤泥,填成平地20亩,加筑亭榭花棚,种植花木,移置石像,增辟为湖滨第六公园。园内还建有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陈英士铜像及八十八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在城区东部,利用铁路车站隙地20余亩,就原有池沼之地筑成公园,这是城东有公园之始,改变了该地区长期缺乏公共娱乐设施的状况。苏堤、白堤原仅是游客观赏西湖的通道,在此期间在两岸建筑石砌或钉桩编篱,将堤身加宽,种以花草树木,加筑水泥路与游亭等,使苏白两堤成为事实上的公园。西湖中山公园傍山临水,位置绝佳。为方便市民和游客,对中山公园也大加整修,拆除了后山围墙,使里外西湖景色能尽收眼底。 此外,市工务部门还对杭州公园建设提出过总体规划,为改变公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计划将前清抚署建成上城公园,将城隍山辟为吴山公园,在城北择一适当地点建筑城北公园,将丁家山择要布置为公园,在九溪十八涧至钱塘江边,利用天然之山水,加以人工布置,筑成一大公园。这些设想均已拟具计划,准备依次实施,只是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未能付诸实施。 当时还特别重视植树绿化,把它当成是市政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市容、卫生有重要影响,在以风景秀丽著称的杭州更能借此以点缀。杭州建市后,市工务局负责对风景区、公路人行道及西湖周围的植树绿化工作。计十年间共植一般行道树17827株,公路人行道树7316株,风景名胜处所植树18494株,西湖周围夕照山、宝石山、南屏山、丁家山造林种植树苗7164587株。工务局还专门设立树艺队,专门负责整修公园名胜花木及行道树木。为了适应大规模种植树木花草的需要,还在枸桔弄辟有苗圃58亩,在松木场辟有花圃18亩,培育各种花卉、树木数以万计。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西湖蒙难,园林名胜被“摧残殆尽”。湖滨公园的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陈英士铜像及八十八师抗日将士纪念塔被拆毁;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湖心亭、蒋庄、玉泉等遭毁坏;钱王祠成了马厩,玉泉鱼被日军吃个精光;市民因没有燃料生火做饭,只得上西湖周围群山砍柴挖根,南北两山竟成秃山,万松岭、九里松的松树几乎被砍尽,以致水土大量流失,西湖淤塞。伪杭州市政府成立后,虽然也成立浚湖队、树艺队、西湖名胜管理处,拟订过整理西湖名胜计划,但因时局、经费的影响,园林名胜整修保护成效甚微,整理西湖名胜计划的预算经费至1941年都无法落实。整个沦陷期间,无园林建设可言,只是在1938年、1939年,由日军驻杭最高部队“赠送”伪市政府日本国花——樱花4500株,分植于万松岭之阳及湖滨公园、中山公园、苏堤、白堤等环湖各公园。大量樱花的种植,确为西湖增色不少,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此举显然具有殖民色彩。 抗战胜利后,对园林名胜进行了整修,如割除里西湖北及苏白二堤、外西湖边等处残荷杂草近干亩;修理湖滨公园铁栏杆及柱子,并在第五、第六公园新建钢筋混凝土坐凳;修理秋瑾墓,重建风雨亭;改建西泠印社;重建中山公园万菊亭;新建白云庵革命纪念馆,修理张仓水祠墓等。在行道树种植、植树造林方面还取得不小的进展。行道树种植方面,不但补植了市区开元路等40余条重要街道的行道树,而且种植了至郊区如庆春门至笕桥、净寺至樊村、武林门至小河等处及远郊钱塘江边至梅家坞、翁家山至四眼井、茅家埠至龙井等处的行道树。在造林方面,制定了10年造林计划,决定分期分批绿化西湖周围群山,尤其是夕照山、丁家山、葛岭山、南屏山。三四年间,在这四山造林600余亩,植马尾松、枫杨、乌桕、侧柏、刺槐等树苗330余万株,并派林警巡逻保护。此外,在西湖周围公园种植花草几十万株。为了适应大规模绿化和植树造林的需要,增胖苗圃、花圃100余亩。
综之,民国时期,公园成为了杭城比较普及的旅游娱乐场所,公园这个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反映出杭州正由传统旅游娱乐空间向现代旅游娱乐空间的拓展。另外,与西方公园纯粹为了休闲娱乐不同,杭州及中国其他城市出现的公园还兼具向民众灌输现代观念与意识的教化功能,如建设纪念性公园——中山公园;杭州西湖孤山旁有秋瑾墓、浙江先烈祠、阵亡将士墓,使得以清代皇宫园林为主的孤山,改变成纪念辛亥革命烈士为主的园地;湖滨公园内有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陈英士铜像及八十八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等。公园因而也就成为了向人们宣传革命思想、国家观念的阵地,对公众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近代公园的出现与发展反映出杭州国民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市民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旅游娱乐活动空间,推动了旅游娱乐业的发展。它反映出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生成的表征。 杭州城市休闲气息不仅弥漫在山水园林之间,也渗入在杭州人日常生活的酒肆茶楼、花鸟虫鱼、民间百戏中,并从一个侧面显示都市生活的繁荣和文明程度。 文章原名《私家园林的开放及公园的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