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两周金文及文例研究 作者:邓佩玲 著 出版时间:2019-0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 ¥198 《新出两周金文及文例研究》一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考释新见铭文。除了部分是考古出土的新发现之外,亦有私人收藏家的资料,本书希望能将这些散失已久的珍贵材料公诸于世,以期供专家学者及同好研究讨论。下编着重探讨金文文例。从两周金文丰富多变的语言形式中,细审其遣词造句,总结变化中存在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即掌握常用词的语义,以及短语、句子在结构上的格式规律,便能有利金文材料的通读,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字词的释读问题。目录详附后。 邓佩玲,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助理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多年来主要从事古文字学、古汉语语法及中国文献学的相关研究,已出版专著《天命、鬼神与祝祷:东周金文嘏辞探论》及《〈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另正式出版论文约四十篇,影响颇大。 2 问道 作者: (日) 池田知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老子》思想细读 译者: 王启发 / 曹峰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679 定价: 118 本书由“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老子》的思想”三编,外加附录“《老子》经文(马王堆帛书甲本)与白话翻译”构成。作者通过比较出土本《老子》(郭店《老子》、马王堆《老子》、北大简《老子》)与通行本《老子》(王弼本、河上公本等)之异同,广泛吸收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涉及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的许多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老子》的作者、成书、思想等问题,因这本《问道——〈老子〉思想细读》而一一得到澄明。此外,全书体现的作者“匠人”式研究态度、精细的文本阅读方法,也很值得广大中国读者学习借鉴。 池田知久,1942年生。1998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历任东京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等。现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山东大学名誉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思想史、周易研究、出土文献研究,着有《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郭店楚简老子研究》《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等,并有大量论文发表。 3 唐代两浙州县职官考 作者: 周祝偉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历代方志所载唐职官新考补正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480 定价: 118.00 《唐代两浙州县职官考:历代方志所载唐职官新考补正》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搜集历代方志、正史、别史、杂史等各种历史文献,以及唐人诗文集、金石志、新近出土墓志与现存摩崖石刻、官府文书等资料中有关的任官信息,进行拾遗补缺、校核订讹,尽可能做到去伪存真,来考录唐代两浙地区各个州、县的职官认知情况。时间上限自唐高祖武德元年,下至唐哀帝天祐四年。全书以州为单元立卷,凡十三卷,卷下设目,以州领县。 周祝伟,1972年出生,浙江武义人,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年、2004年先后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自1999年开始供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地方史志研究和编纂工作。兼任浙江省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近年来以中国乡村社会史、浙江区域史为研究方向,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明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浙江宗族村落社会研究》(方志出版社,2001年)(合著,作者,获浙江省第四届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浙江区域史研究:1000~1900》(杭州出版社,2003年)(参著)、《7-10世纪杭州的崛起与钱塘江地区结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等。 4 宋代文化消费研究 作者: 秦开凤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272 定价: 56 本书以宋代文化消费的内容为线索,以消费者为切入点,着眼于消费过程,探索宋代文化消费状况、特点、影响等,并对从文化消费现象背后所透视出的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阶层的分化、文化的层间互动、消费观念的嬗变、社会流动的加速等方面,从机理和意义层面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宋代文化消费的历史活剧。 秦开凤,1979年生,历史学博士,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编辑学研究。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在《光明日报》《学术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摘转摘。科研成果曾获省部级奖4项。 5 皇帝的四库 作者: [美]盖博坚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乾隆朝晚期的学者与国家 原作名: The Emperor's Four Treasuries: Scholars and the State in the Late Ch'ien-lung Era 译者: 郑云艳 出版年: 2019 定价: 69.00元 传统观点认为,清朝统治下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乾隆编纂《四库全书》之目的在于发起“文字狱”。本书作者在不否认“文字狱”与《四库全书》编纂存在密切关系的同时,更加强调皇帝、官员与士人之间的政治与学术博弈。汉族知识分子积极发挥学术优势,主动参与《四库全书》遗书搜集、校勘和编辑等活动;满族官员主要担任管理之职。满汉官员形成了某种分工,并促成了《四库全书》的顺利开展。此外,本书通过对比“汉学家”和“宋学家”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之“提要”,充分肯定了两家各自之优长,尤其肯定了“汉学家”的“考据”方法所具有的现代性,打破了以往认为“乾嘉考据”学派暮气沉沉的观点。 本书是至今为止海外汉学界罕有的关于《四库全书》研究专著,且对清代政治史和学术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出版后获得了1989年度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 盖博坚(Kent R. Guy),美国西雅图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进行中华晚期帝国研究,包括清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史。盖博坚是1980年哈佛大学博士,著有《乾隆晚期的学者和国家》(1987年),此书获1989年度美国亚洲协会列文森奖。美国历史协会太平洋分会年奖。他还撰写了有关中国法律文化的反思批评的文章。 6 从邂逅到相识 作者: 【法】梅谦立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 出版年: 2019-9 页数: 428 定价: 188.00元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赴华,带来了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学术体系,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便是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翻译成汉文并且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诠释。与此同时,他们学习、吸收儒家经典,并且尝试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理论依据,发起了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增加了新的内涵。他们不仅使儒家经典在西文中获得生命力,而且在中国儒家诠释学中留下了一些影响。在耶稣会士及其中国同仁的努力之下,儒家经典可以从外来文化中获得一些新的发挥,这对中国和西方都有影响。反过来,耶稣会士用儒家术语写成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著作,使亚里士多德思想本身获得新的发挥,呈现出新的可能性。如此,在这种经典的交织过程中,东、西文化在相互阐释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诠释和内涵。 梅谦立(Thierry Meynard)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当代新儒家。著有The Jesuit Reading of Confucius、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北京教堂及历史导览》, 与李奭学教授合作出版了Jesuit Chreia in Late Ming China,校注了利玛窦《天主实义今注》等。 7 维正之供 作者: 周健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448 定价: 88.00元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周健,1983年生于浙江萧山,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学习,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目前关注清代以来的赋税、财政与社会,晚清漕务变革,近代中央与省、州县财政关系等问题。已在《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清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8 旱域水潦 作者: 李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水患语境下山陕黄土高原城市环境史研究 出版年: 2019-9 页数: 468 定价: 92.00元 山陕黄土高原旱灾多发,学界多围绕“缺水”环境下的“用水”问题开展研究,本书“反弹琵琶”,集中关注明代以来区域内城市地带的水多为患现象。作者紧紧围绕城市环境史学的基本理念凝练研究议题,力图将历史时期城市水患研究提升到城市环境史的层面上来。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水患与防治”,以两章的篇幅对城市水患的发生状况、致灾原因、防治措施等进行全面考察。下篇“多元探讨”,以个案的形式聚焦作为环境灾难的水患迁城(第三章)、洪水之于城市的利害相生特性(第四章)、城市洪涝适应性景观在民众生活中的角色(第五、六章)等三个议题,努力在更高层面上建构水患语境下山陕黄土高原城市环境史的基本知识体系。该著既有明显的学术创新价值,又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能够为当下的城市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全书征引文献丰富且多元,包括明清实录、地方志书、洪涝档案史料、报纸杂志等,其中直接征引的方志资料250余种。舆图资料丰富,清绘地图40余幅。书末5万余字的附录是有关明代以降山陕黄土高原城市水患的大事年表,内容详尽完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李嘎,1979年生,山东邹平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现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2018年入选“三晋英才”支持计划。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城市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出版著作2部(含合著),在《考古》、《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9 依稀识得故乡痕:漆家山50年村史 作者: 漆永祥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 页数: 314 定价: 50.00 一部编写新颖而风格独到的纪实类村史。作者在体裁上试图通过传统编年、纪传体纪事方式,又结合西方章节体史著的写作方法,对中国西部农村寂寂无名的一个小村庄自1965-2015年50年间的动荡变迁史,如自然环境、历史风貌、文化传承、衣食住行、婚嫁病死、节日习俗、医疗条件、防灾救役、移民迁徙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叙述与评介。同时对村中特色人物,用立为专传的形式记其一生苦乐悲欢的行实。全书虽仅写小山村50年的历史,然亦为中国西北农村50年的历史,并可折射出共和国50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史料价值。作者既是村子50年历史的亲历者,又具有史家的眼光与文学者的气质,全书或客观叙事,或夹叙夹议,语言细腻,生动有趣,感情充沛,描摹亲切,穷源究委,巨细靡遗,既可当史书参稽,亦可当小品文欣赏,为当代之"豳风",史著之《七月》,有极强的感染力、共鸣性与可读性。用亦史亦文的笔法,用农民的身份与话语,为农民撰写的信史。在书中会看到一个偏僻村落百姓的日常生活,看到不一样的历史叙事,看到真正血脉连贯风味浓厚的乡土气息。 漆永祥(1965-),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北大中文系副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朝鲜《燕行录》、东亚学术与文化交流等的教学与科研。《五更盘道》作者。 10 国家与建设 作者: 谭备战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 出版年: 2019-10 定价: 138 书稿讨论了1928~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每个时期的经营活动,以及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建设委员会名义上是政府机关,实际上具有办理国有企业经营的特权。书稿具体描述了建设委员会整理与发展无线电事业、推广农田现代灌溉、发展煤矿、发展铁路交通、推动地方现代化建设等活动,有助于全面了解这一机构。 谭备战,1969年生,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华民国史和孙中山思想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在海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11 大地的呼啸 作者: (英) 安德鲁·罗宾逊 (Andrew Robinson)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 地震、国家与文明 原作名: Earth-Shattering Events: Earthquakes, Nations and Civilization 译者: 曲云英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231 定价: 69.80元 《大地的呼啸:地震、国家与文明》通过回顾250年间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发生的几场大地震,来解读它们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宗教及文化资源的影响。 通过研究地震与人类的历史,总结如何更加安全妥善、更富创见地与地震灾害并立共存的经验,正确理解人的社会创造如何在短期以及长远的历史角度同大地震之间相互作用乃至相互依存。 安德鲁·罗宾逊(Andrew Robinso)《今日历史》《柳叶刀》《自然与科学》等杂志的撰稿人,出版有二十多部有关科学和艺术的著作。 12 朝鲜王朝正祖时期的官方史学研究(1776-1800) 作者: 张光宇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427 定价: 89元 朝鲜王朝的官方修史事业至正祖时达到繁盛,在朝鲜半岛史学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朝鲜王朝官方史学在后期的总结和嬗变,是朝鲜“英、正时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奎章阁一度成为朝鲜王朝后期最重要的政治机构和文教中心,其设立对正祖时期的官方史学有莫大影响。朝鲜效仿中国古代官方史学,纂修《实录》和《国朝宝鉴》。对正祖时所修《英祖实录》《景宗修正实录》的考察,有助于认识各类型《朝鲜王朝实录》纂修的完整过程。正祖时期的“义理史书”,均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指向。朝鲜君臣将义理精神、政治博弈与官方修史活动相结合,体现着君主对君臣间的统治秩序、尊王攘夷的华夷秩序等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宣扬。在正祖主导下,朝鲜官方也对中国既有史书作了大量改撰、选编或抄圈。正祖时期官方史学的自身特点十分显著,表现在修史书种类之繁多,数量之庞大,体裁之多样,均为空前;对多部官方史籍进行了续补和重新整理;史学中会通意识、正统意识、垂鉴意识大大增强;国王对官方史学的高度干预,既规范了修史,也难免造成史书真实性的缺失。正祖时期的官方史学活动,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客观上,仍存在诸多弊端。作为中国史学的分支,朝鲜正祖时期的官方史学,整体上仍未脱离中国古代官方史学的影响。 张光宇,1986年生,黑龙江双鸭山人。201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孙卫国教授。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向硕士生导师。曾独立于《文学遗产》《史学史研究》《古代文明》《史林》《域外汉籍研究辑刊》《韩国研究论丛》《汉学研究》(台)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 13 天智天皇的日本 作者: [日]中村修也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白村江之战后的律令国家和东亚 原作名: 天智朝と東アジア―唐の支配から律令国家へ 译者: 吴明浩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280 定价: 56.00 古代东亚地区发生了一次大战役——白江村之战。 根据一般观点,日本在败给唐朝和新罗的联军以后,学习了唐朝的律令,整顿了国家体制。然而,真的如同通说那样,战败国日本在完全没有受到唐朝支配的情况下与唐朝保持了友好关系吗? 中村修也从中国和朝鲜方面的史料出发,结合最新的考古学见解,以及古今东西关于“战争”的尝试,试图从多个角度对《日本书纪》进行重新解释,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白村江之战后唐朝对日本的“支配”,乃至其后对日本建设律令国家的影响。 中村修也,1959年生于和歌山县。历史、人类学研究科博士,现为文教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著作有《女帝推古与圣德太子》(光文社)、《<今昔物语集>里的人们 平安京篇》(思文阁出版)、《平安京的生活与行政》(山川出版社)、《日本古代商业史的研究》(思文阁出版)、《白村江的真相 新罗王金春秋的策略》(吉川弘文馆)等。 14 征服自然 作者: [美] 大卫 · 布莱克本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水、景观与现代德国的形成 译者: 王皖强 / 赵万里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508 定价: 95.00元 250年来,德国人开垦沼泽,排干酸沼,将莱茵河裁弯取直,建设威廉港,在河流高峡修筑大坝,以人的力量显著改变了自然的面貌。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征服自然”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现代景观形成的历史,也是现代国家形成的历史。在一切环境改造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政治、文化、经济因素,本书以德国为例,将这些因素与生态因素结合在一起加以考察,同时对人类千方百计“征服”自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进行了反思。 大卫·布莱克本,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专治德国史和欧洲史。曾任哈佛大学柯立芝讲座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5 Fruit from the Sands 作者: Robert N. Spengler III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副标题: The Silk Road Origins of the Foods We Eat 出版年: 2019-7-23 页数: 392 定价: USD 34.95 The foods we eat have a deep and often surprising past. From almonds and apples to tea and rice, many foods that we consume today have histories that can be traced out of prehistoric Central Asia along the tracks of the Silk Road to kitchens in Europe, America, China, and elsewhere in East Asia. The exchange of goods, idea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genes along these ancient routes extends back five thousand years, and organized trade along the Silk Road dates to at least Han Dynasty China in the second century BC. Balancing a broad array of archaeological, botanical,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Fruit from the Sands presents the fascinating story of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across Inner Asia and into Europe and East Asia. Through the preserved remains of plants found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Robert N. Spengler III identifies the regions where our most familiar crops were domesticated and follows their routes as people carried them around the world. With vivid examples, Fruit from the Sands explores how the foods we eat have shaped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and transformed cuisines all over the globe. Robert N. Spengler III is the Archaeobotany Laboratory Director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a Volkswagen/Mellon Foundations Fellow, and a former Visiting Research Scholar at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