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47129 版次: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北政法大学问道长安哲学社会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449000
内容简介
庄子哲学固然首先是应对晚周一时的问题,但他对这种一时之问题的回应同时又是一种周延性的思考,因此他的哲学的确超出了那个时代,也超出了中国,作为一种普遍的智慧,不仅沾溉古今,亦将惠泽东西。同样,郭象、船山、太炎作为三位伟大的解释者,他们的解释也是既关怀了时代问题,也事实上关注了一些普遍的永恒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都是“内圣外王”之道。本书通过检讨三位思想大家对庄子思想的接受,从而或隐或显地彰显一种现实关怀。郭象将高不可攀的庄子转化为一种“涉俗盖世”(郭象《庄子注·大宗师注》)之谈,立足当下、适性逍遥的人生之道未尝不是一种苦难人生的安顿剂;同时,涤除权诈与专制后的“经国体致(郭象《庄子注·天下注》)”之道对于当下的家国天下来说未尝不是一剂治世良方(当然,对于知识人来说,需要当心这种安于“君臣上下,手足内外”的观念成为滋生犬儒主义的温床)。船山庄学则揭橥其中所保留的传统士人峻拔之志和儒家士大夫的匡正之心,他将庄子道家式的“天人之学”纳入《易》《庸》“天人之学”的范式中进行重新检讨,表达了一个正统儒者壁立千仞的道统信念,在他看来,庄子是“孔子许狂者不忘其所从来”的狂者,庄学犹是“内圣外王之道”之一端(详王夫之《庄子解·天下解》)。章太炎庄学则是对魏晋庄佛互相“格义”的一次遥远呼应,但由于其时代处境和个人秉异,终究比传统“以佛解庄”或“以庄解佛”走得更远,这种“远”就远在他“会通庄佛”的同时还严判“庄佛之异”,佛学虽长于“内圣”却短于“外王”,他指出“庄子特别志愿在于内圣外王”(章太炎《齐物论释》),他看来《齐物论》是一种“内圣外王”(详章太炎《菿汉微言》)两全之道,尽管这种“内圣外王”有着颇具章先生风格的自己之理解,其问题意识既非庄学,又非佛学,而是启蒙。章太炎庄学表达了对启蒙以来之一系列西方价值观的反思和消解,虽然其中有些过于激进的批判成分,也有近乎是幻想的哲学重建,但就其对普世价值的批判性来说,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李智福,男,河北井陉人,任教于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中国哲学博士,先后师从李耀南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硕士期间导师)、陈少明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期间导师)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经典与解释,中国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哲学及庄学诠释学。
后记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此书付梓之际,心中涌现出清代武进诗人黄景仁此两句诗。一无所成,行年将近不惑;两霜渐染,文章尚有铅华。古人以著书立说为名山事业,而对此薄册,诚惭愧不已也。自二零零六年起,即已雅好庄学,数年来治庄写庄,玩之味之,念兹在兹,好庄之心不曾稍堕。当时以此三家庄学为研究对象,正是对自我之挑战,此书虽以一年多时间写成,实则有十数年心血之贯注也,其功未必有,其劳则在焉。 此书是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所完成博士论文之基础上修润增删而成,博士论文则是在业师陈少明教授亲炙指导下完成。若非有陈师之知遇,我能读博士而受此正规之学术训练,至少不会如此顺利;若非陈师之授业,本来就基础薄弱之我可能会走更多弯路;若非陈师之点醒,我不会以“经典”与“解释”这么宏伟之叙事来契入这篇博士论文。此书镂版之际,后学诚惶诚恐,何挚谢二字所能了得!此处尤需提及者,书中错漏谬误之处,皆后学治学不精使然,与业师绝无关系。 另外,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求学期间,与一干师友藏修游息,诸位老师皆能倾囊相授,特别冯师达文先生以七秩又五之龄,犹能开坛通讲一遍中哲史,本人有幸全程亲聆謦欬,受益实多。中大哲学系同窗间亦多能切磋问难臧否古今,往往于披襟对坐、茶冷耳热之际哲思远意在焉。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李耀南教授是我走上中国哲学研究特别是庄学研究之启蒙老师。李师当年课上讲庄之情景皆历历而如在目前。毕业后,曾为生计辗转多地,李师多次致函提点,使我在困厄迷茫之际隐隐而见一线孤明。特别是,李师曾以孔子“君子恶居下流”之语给我一声棒喝,最终使荒废学业已久之我再次踏上负笈求学之路。于我而言,先有李师之发蒙,后有陈师之提撕,友直友谅友多闻,此生遇良师,何其幸也! 挚谢陈鼓应先生和刘笑敢先生多年来对后学之提掖。当年幸识陈先生,仅一面之缘,先生即欣然命笔为我写考博推荐书;刘先生则邀我进入他所主持之课题研究组,使得我有机会与学界师友切磋问难,与陈、刘诸先生之接触使我不仅能看到他们对学问之不苟和执著,更能看到他们提携后学之古道热肠以及一代学人之风骨高致。挚谢白奚教授、陈静教授、强昱教授、颜世安教授、邓联合教授、陈赟教授、邢益海教授、廖晓炜博士等学界师友,数年求学都得到过他们之帮助、提携或馈书。挚谢博士论文之匿名审稿人以及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专家景海峰教授等为此文提出之诸多宝贵修改意见。如章太炎所言,治学不能好与先儒立异,当然也不能一味苟同,文中有与方家商榷之处,仅止于学术问题,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挚谢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将此书列入《西北政法大学问道长安哲学文库》出版计划,使得此书能顺利出版;挚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喻苗编辑金针度人,悉心编辑此书。挚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肖萧博士、蔡银银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罗启权博士等校阅全部书稿。 音实难知,知实难遇;幸遇哲学,幸识庄生。知庄子之道者,其自谓在旦暮之间,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可谓知其道者乎!作为三位伟大之解释者,他们以石栈天梯而独步千古,以数百年以至于两千年上下而遥契庄生。余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在诠释与经典之逡巡婉转中观其思想之晦曙幽明,扼腕击节者有之,手舞足蹈者有之,其读书持世之心,郁怒深情之貌,皆于纸墨间殷殷而现矣。道进乎技,寓诸无竟,他们所揭橥庄学之“内圣外王”之道,一如大乘佛学能自证而证他,又如柏拉图笔下走出洞穴而再返洞穴之哲人,此等庄学岂非可谓是大乘庄学乎!当“内圣外王”已然成为儒学专擅之时,吾人当深知道家之于“内圣外王”之道亦未遑多让。“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发,郁而不明”,此本书所作之由生也。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悬众间者也。” 李智福 二零一九年六月十九日于西安
附: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中山大学校园称康乐园,盖因东晋名士兼诗人谢灵运而得名,康乐者诗人之爵名也。遥想一千五百年前,此地一片荒芜,唯有珠水洪流明灭,康乐公不知是否还有会稽之雅兴,踏屐低唱,击节轻吟?名士已矣,胜迹犹在;流风不绝,余韵宛如。“玉在山而草木润,渊含珠而涯不枯”,一千五百年前,谢康乐已然为中山大学深植灵根乎!刘彦和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生。”实则,魏晋之后,庄老虽形式上告退,而其精神髓液却溶入中国古今士子之血脉中,谢康乐之山水诗,正是庄生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之美丽蝶变。于是乎,于中山大学,吾以见谢康乐;于康乐诗中,吾以见庄生。故于康乐园治庄子,每惺惺相惜,风发泉涌。康园内长林丰草,桂苍木劲,其北门近临珠水,远眺则白云山茫茫在望,斯地可谓西哲所谓天、地、人、神凑泊之地。大树之下,平芜之上,隐隐可见庄生踽踽而行。三年求学,恍然一梦,师友殷殷之意,犹历历在目焉。 经典世界有人事物;先生文章无形影名!挚谢恩师陈少明教授!蒙先生不弃,始能负笈康园,幕下问道。师风流儒雅,学殖深厚,即之也温,言之也厉。后学问难,愚似宰我;先生养鸟,不以鲁候。幸随陈师求学三年,非陈师课上对子玄、船山庄学之推重,吾盖不会与船山庄学晤言;非陈师著作中有对太炎庄学之发覆,吾盖不敢与太炎问难;非陈师将“经典与解释”对后学之潜移默化,吾盖不能将选题最终定为作为经典之《庄子》与作为庄学史上三位最伟大之解释者展开对话。今文章既成,不知业师能许一二然否?刘笑敢教授告诉我,他曾请陈师撰写“道家诠释学史”之章太炎部分,当时我正提交陈师一篇关于读章太炎《齐物论释》之读书札记,陈师遂以“学生比我写的好”为由推荐我加入刘先生之课题组以给我学术历练之机会,以先生之名望而作如是之语,我惶恐感动之余,竟不知何言能以之!学位论文初稿交陈师后,陈师对我论文多有肯定,然让我删削部分,理由竟是“我希望你作的更好”,“你有机会把它雕琢成一篇出色的论文”。信乎古人云:“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陈师温厉之中,润物无声。夫沾溉之养,人生难得;知遇之恩,难中尤难;寸草春晖,无以为报,或唯以驽马之力不辍蹄步方能让恩师稍感欣慰乎,学生勉矣!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挚谢中山大学哲学系诸位老师!三年以来,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受教,诸师倾囊相授,既为良师,亦为尚友。冯达文先生以七秩又五之龄,犹开坛论学,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莫不信手拈来,先生情深而文明,立足今日而尚友古人,其对汉唐宇宙论之推重,以补今日儒学研究之不足,可谓空谷足音。陈立胜师定慧双修,霁月光风,始知道不远人,心在当下;张永义师饱览古今却大智若愚,随其读书而始知桐城方密之先生之学实不在顾、黄、王三老之下;周春健师能书善画,学境广大,“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至今犹离然在耳;杨海文师谦谦君子,精治孟学,儒道兼采,多次晤言一室之内,把酒话古今,杨师嘱我对经典要有“温情与敬意”,读书当与大师对话,著文当凡引必注,与人商榷不如正面立论;张丰乾师淹博三教,热衷学术,主持哲学系研究生论坛,余每次皆往,聆听教诲;随李长春师读《史记》,方知太史公《报任安书》个中大有深意在焉;刘伟师每以兄执相称,其以小学治《论语》,参以《左》《史》,多能发前人所未发;李巍师精治诸子,启予良多。与马永康师、郑淑红师、王格师兄亦间有交流,且给予我开题报告及论文初稿诸多意见,吾或有采之。挚谢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马老师对我生活学业多有存问,并赠送相关书籍,马老师推荐我一份兼职工作,略补生计之忧;挚谢中山大学哲学系王燕芳老师、孔丽红老师等诸多工作人员,学习生活中诸多困难得到他们之帮助。 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既多良师,又多谅友。书生意气南和北,剑笔箫心我与君。与诸位同窗或杏坛问难,如切如磋;或分曹射覆,臧否古今;或披巾对坐,心游万仞。余论文以“内圣外王”切入庄子解释学,正是在与新民兄之切磋问难中令我豁然开悟;犹忆与室友学平兄隔塌谈古,与泽楷、廖晨烹茶论今;与明华兄夜半斗酒,与雨程兄午中联诗;李辰、陈晨博士曾赠送我相关书籍,济洲博士曾与我往复问难。幸遇诸友,今将惜别;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挚谢同门兄执法籍博士温德(Yves Vendé)兄帮我校对修改摘要之英文部分,名如其人,温温如玉,中国之儒者也。 数年寒暑,读庄治庄,而常梦萦于十年前之武昌喻家山下,此诚难忘怀者。“曾经南楚秋色里,流水高山话庄生”。挚谢恩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李耀南教授!余曾求学于武昌喻家山下,幸遇先生,藏焉修焉,游焉息焉。当时,我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庄学近乎一无所知,乃能得师之启蒙;既发其蒙,又为修葺;既教操缦,又为安弦。至今犹忆李师课上讲《齐物论》,其论子玄解庄是非双遣,又遣其遣;其论船山解庄防人摘己而自摘其摘;其论太炎庄学是非不齐,文野异尚……。而今,吾以子玄、船山、太炎三家庄子解释学为博士论文选题,岂非于十年前之武昌喻家山下已有伏笔乎!当时论文开题报告请先生一阅,先生提出修改意见后留下一语:“以既有你的才情是你能把这个论文写出纷披胜义的保证,我瞻瞩其成。”今论文已然完成,我同样窃问李师能许一二然否? 年来求学,亦颇得学界师友之诸多帮助与鼓励。挚谢陈鼓应教授(北京大学)、刘笑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白奚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陈静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强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颜世安教授(南京大学)、方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邓联合教授(山东大学)、邢益海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廖晓炜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以上师友对我数年来之读书治学工作多有惠助,其中很多先生至今未缘相识。他们或为我写推荐函,或解答疑难;或月旦品题,以提掖后学;或素昧平生,却相赠书籍;或邮递文献,以资治学所用。特别是有幸参与刘笑敢教授主持之“道家诠释学史”课题,受刘先生之提携,与刘先生以及课题组成员交流切磋使我受益匪浅。高山景行,催我奋进!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斯文以“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会勘”为选题,三年来不敢稍堕,资质愚鲁,实望勤以补拙。研究三家庄学“内圣外王”之道,于我来说,是一场艰苦卓绝之思想探险,其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困乏其身,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曲径通幽。掩卷而思,悲欣交集。平生读书,雅好漆园,而此三家堪称乱世庄学,更与我心有戚戚然也。读庄之道无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已;庄子之学无他,内圣外王之道也。 河北井陉李智福 于中山大学图书馆 丁酉上巳
补记:挚谢答辩委员会专家景海峰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深圳大学哲学系)、李大华教授(深圳大学哲学系)、贺璋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黎红雷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给予本书诸多建设性修改意见,并提供更多相关文献。挚谢本书匿名盲审专家给予本书之谬赏或批评,尤其他们提出细致而中肯之修改意见,对我大有启发。 李智福补记 丁酉四月廿五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