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杭州巷子名非常多,一条笔直的巷子,可能分成“凝海巷”“堂子巷”“铁佛寺桥河下”“三圣桥河下”等5段,有的巷子门牌只有两三号,统计或者问路非常不方便。 市民夏坞写信给《浙江日报》,建议“巷名应简化重编”,刊发后市建设局很重视,召开座谈会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这是《杭州70年》一书中1950年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人参与社会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协建立70周年。杭州市政协组织编纂了《杭州70年》,回顾杭州70年的历史。12月30日下午,新书首发座谈会在市民中心召开。
编纂者是亲历者,每人负责“10年” 这本书的撰稿人有6位,他们每人负责一个10年(孙侃负责2000年以来19年)。他们通过当年报纸、档案和采访回忆录,梳理出70年里杭州每一年经历的大事。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10年”的亲身经历者。负责审稿的浙大教师楼毅生说:“从各位作者分工的内容来看,他们正好是自己写的那个年代的亲历者,客观事实中又多了一份切身感受,真实又亲切。” 省作协原副主席薛家柱,负责的是1960年到1969年的内容。他1960年刚好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60年代是他毕业后风华正茂的时候。 他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遇到的困难,也记录了困难中取得的成就。如1960年杭州钢铁厂、浙江齿轮箱厂、新安江发电站等重工业发展;1968年,杭州也建立了南星水厂、富春江水电站。 他说,参与这套书的编纂,感触很多。他的一生,是眼看着我们的国家一步步变强大,眼看着杭州一步步有今天的世界知名度。所以去年春天,政协的同志去他家见他的时候,耄耋之年的他非常开心地参与了。 顾志兴、薛家柱年过80,年龄最长,两年里也是一起参与开会、撰稿、修改。负责90年代的徐迅雷甚至为了查资料购买了上千元的资料书籍。
记录杭州的历史,也是记录几代人的历史 “如果仅仅只是把此书视为记录成就的书,那就片面了。”主要负责70年代的张学勤说,“此书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历史书。70年来,凡是杭州大地上发生的事件——大事要事几乎都被收录记载。” 张学勤是《浙江日报》社的退休编辑,他多次说,他们这本书是历史书,不只是记录建设成就。他分享了书中几件事情,比如1967年,杭州曾有一股改名风: 河坊街被改为勤俭路,平海街改为工人路,皮市巷改为阳光路,开元路改为新中国路,杭笕路改为红卫兵路,武林路改为长征路。竹竿巷改为笔杆巷,孩儿巷改为枪杆巷,羊坝头改为硬骨头巷……反应了当时的社会历史。 政协委员、杭州网络作协的夏烈发言说,他是76年出生的,他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经历的时代,也看到了父辈的痕迹。1956年,我国第一台制氧机在杭州通用机器厂制成,那是他父亲的时代。当时工厂去东北鸡西“取经”,根据苏联和鸡西的资料,绘出图纸。 薄薄的两本书,凝缩了70年,讲述生动。翻过一遍,70年的事件像动态一样,可见可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过历历在目。
2019年杭州成立了“钱塘新区”,1949年杭州成立了最早的居委会“上羊市街”居委会;2017年杭州有了互联网法院,1953年毛泽东同志在杭州起草“五四宪法”。杭州跟共和国一起,从1949到2019,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历程。 杭州市政协主席潘家玮说,70年来,杭州城市由小变大,从“三面云山一面城”至“一江春水穿城过”;70年来,杭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曾经的“破烂的城市”到G20峰会时惊艳世界;这些是杭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奋斗所取得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杭州的生动实践。 座谈会上,杭州市政协将《杭州70年》一书赠予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图书馆、杭州市档案馆、杭州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