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象尽意 作者: 李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魏晋南北朝平面图像的美术考古学研究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460 定价: 98 本书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的区域、风格、继承和发展等进行考察,总结了这一时期美术作品的风格演变趋势和特点,从而建构了魏晋南北朝平面图像的中国美术考古学基础性研究结构。同时,本研究着眼于建立中国美术风格学必不可缺的技术环节,通过对作品本体元素的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和有效的研究手段,丰富了中国考古学风格定位的研究方法。 李杰,博士、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艺术与考古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理论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陕西省社科基金、西安市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农耕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汤用彤国学院特聘教授。出版专著五部。在《文艺研究》《人大复印》《民族艺术》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子课题、国家艺术基金各1项,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其他纵向课题7项。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合为一家:十六国北魏时期的民族认同 作者: 吳洪琳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副标题: 十六国北魏时期的民族认同 出版年: 2020-1 定价: 69.00 十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多元文化激荡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混居杂处、冲突融合得到了充分展示。本书分为“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认同”“北魏造像中的民族认同”两大部分,通过详细解读汉赵国号的取舍,赫连勃勃的民族心态,吐谷浑的“中国”认同观,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中所表现出来的胡汉服饰、姓氏、供养人形象的相互渗透等内容,勾勒出十六国北魏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的进程。 吴洪琳,1966年生于宁夏,汉族。198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陕两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黄永年先生学习历史文献,1992年毕业,获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2002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门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周伟洲先生学习中国民族史,200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3 远方图物 作者: 王青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早期中国神灵考古探索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319 定价: 88.00元 本书以早期中国的神灵考古为主题,共收入论文20篇。“早期中国”是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始于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下至商周时期。本书以考古出土的玉器和镶嵌铜牌饰为基本素材,并结合古代文献记载,集中探讨了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及其演变历程,深入探索了这一历史阶段宗教信仰和艺术传统的形成过程。本书还详细复原了一批考古出土的神灵形象,系统收集了一批流散于海外的珍贵收藏品,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早期中国的神灵考古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王青,1967年1月出生,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考古、盐业考古和环境考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海岱地区周代墓葬与文化分区研究》《环境考古与盐业考古探索》等专著三部。 4 经略滇西:明代永昌地区军政设置的变迁 作者: 罗勇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 定价: 78 本书以明代永昌地区军政设置变化为线索,挖掘正史、实录、地方志、文集、碑刻、家谱等资料,围绕永昌地区与周边局势的相互关系,讨论卫所、府州县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本书将卫所与州县之间的转换过程放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讨论,并讨论卫所与州县转换的复杂因素以及卫所、州县转换背景下的区域社会文化变迁。 罗勇,副研究员,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云南“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5 超越信仰 作者: 郝平 / 杨波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明清高平关帝庙现象与晋东南乡村社会 出版年: 2019-11 定价: 80 关帝庙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具有历时性、共时性等各方面的丰富内涵。本书以关帝庙集中而典型的高平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与民间文献的系统整理,从社会、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全面考察关帝庙问题。突破了以往将庙宇停留在信仰研究的层面,研究重点从“神灵中心”转向“庙宇中心”,将抽象的关公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庙宇、村庄和区域社会之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揭示出乡村庙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复杂而多样的作用。 郝平,男,山西大同人,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山西晋祠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西长城保护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有《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等10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杨波,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6 紅樓夢外 作者: 黃一農 出版社: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 出版年: 2020-2-5 页数: 504 定价: TWD950.00 《種芹人曹霑畫冊》及《廢藝齋集稿》因被許多人抨擊成偽作,或認定與曹雪芹無關,幾十年來早已少人聞問,並成為紅學史上的難解公案。但隨著大數據的興起,重新耙梳的結果,不僅揭開曹雪芹大量前所未知的社會網絡,更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他在小說家之外的豐富面相。 黃一農的學術領域涵蓋科技史、中西文明交流史、明清史、術數史、軍事史、紅學等。2006年他以自學的成果被選為中研院人文組院士,並先後獲得荷蘭Leiden大學首屆「胡適漢學訪問講座」、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北京中科院名譽研究員、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高級研究員等名銜。 7 宋代信息传播与管控 作者: 方燕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以流言为中心的考察 定价:68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在宋史研究中,有关体制性渠道信息供给的管控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相比之下,关于国家权力对非正式渠道信息传播的支配和管理的研究则较为忽略。宋代形形色色的流言纠缠着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破坏因素,成为侵蚀政府权威和社会秩序的一股灰色力量,由流言而牵涉的相关问题折射着宋代社会的诸多面向,当是宋代历史研究中值得重视和深入发掘的议题。该成果主要以流言为中心考察宋代信息传播与管控,在概述宋代信息传播与政府规制、解读流言生发语境的基础上,分别从政治流言、经济流言、军事流言和灾异流言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具体来说,将流言重置于“社会场”中加以审视,通过个案解析揭示流言的生成机理、流布规律以及应对机制,把握流言突生、运行和衰亡的动态过程;对流言传者和受者进行分析,比如“谁”散布流言,“怎样”和“为什么”散布流言?哪些人从流言的传播中获利?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怎样?通过对流言文本的分析把握流言的建构过程、传播层级和介质、各层级间的信息流动和影响因素、信息陈述内容及意向所发生的丰富变化;以心理分析为研究取向,透视被压抑在流言深处的社会不安心态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理状况,探讨流言传播的心理效应。该研究提供了一个观照宋代社会的独特视角,勾画立体的社会生活镜像,同时也为当今社会流言的认识、预防、消解和控制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方燕,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8 日军“慰安妇”问题调查与研究 作者: 苏智良 / 刘萍 / 陈丽菲 /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 页数: 1452 定价: 398 装帧: 精装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慰安妇”问题研究专家苏智良教授领军编纂的一部专题调查与研究文集,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慰安妇”课题提出以来,规模蕞大的一部文集。全书收文近百篇,按专题和研究取向分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源起与发展、侵华日军慰安所的分布与实况、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群体与个体、“慰安妇”问题与日本的历史、推进日军“慰安妇”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等共五个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汇集了中外学者几十年来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精粹,还以搜罗齐全、分类科学、编排有序、各文始刊的相关讯息保留齐全等编辑方式的到位,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几十年来关于侵华日军“慰安妇”问题研究的历史脉络、课题分布、资源状况、理论探索、国际交流、发展取向和愈益凸显的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作用。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上海城区史》《上海:城市变迁、文明演进与现代性》《中国简史》(主编)《去大后方——抗战内迁纪实》《中国毒品史》《左尔格在中国的秘密使命》《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程应镠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等,他从事“慰安妇”研究已二十余年,推动了中国“慰安妇资料”的申遗和国际联合“慰安妇”文献申遗,出版的相关著作有《“慰安妇”研究》《南京日军慰安所实录》《中国“慰安妇”真相》《侵华日军“慰安妇”问题研究》《证据:上海172个慰安所揭秘》等。 9 家户变迁与政府治理 作者: 黄振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1 页数: 306 定价: 58.00 副标题:基于农户的政治人类学考察 本书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黄振华,男,江西兴国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科学研究》执行主编,《中国农村研究》编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地方政府与政治》编写组成员;2016年以来,参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大型调查项目“家户调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并担任《中国农村调查·家户类》丛书执行编辑。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基层治理、家户制度与中国政治研究,先后在《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农村经济》等重点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10 帝國棄民 作者: 保羅·D·巴克萊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副标题: 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 原作名: Outcasts of Empire : Japan's Rule on Taiwan's "Savage Border," 1874-1945 译者: 堯嘉寧 出版年: 2020-2 页数: 560 定价: NT$700 本書描述1870年代至1940年代的晚清和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族成為「原住民」的過程。首先藉由「牡丹社事件」為開端,闡述世界秩序的圖像何以成為全球性的規範;其後則透過語言、經濟、社會、教育、性別及視覺文化等面向,探究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將臺灣原住民族領域區隔成特殊統治的「蕃地」。換言之,「原住民化」的過程,既是在地日本殖民統治政策的結果,同時也是全球變遷一部分。 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 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現任美國拉法葉學院(Lafayette College)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原住民研究、比較殖民主義、視覺文化研究。著有《帝國棄民》等書。 11 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作者: [英]阿梅斯托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原作名: Near a Thousand Tables: A History of Food 译者: 韩良忆 出版年: 2019-12 定价: 68.00 人人都需要食物,大部分人都爱吃食物,可很少有谁敢保证自己了解食物。面对满盘珍馐,有人看到了卡路里,有人看到了营养配比,有人看到了价格,而有人却能看出文化标签和历史印记。 知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有言:“告诉我你吃什么,我会告诉你你是什么。”盘中之物承载了我们过去与现在的种种信息:我们的身份,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世界中的位置。“吃什么”和“怎么吃”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写照。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他重点考察了与人类文明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八场饮食“革命”:烹饪的起源使人类走上了与其他物种不同的道路;仪式化的饮食为人与食物的关系赋予了意义;畜牧和农业的发明,也许是影响最深远的两场革命;社会不平等导致了饮食阶级分化和高级烹饪的发展;食品的远程贸易打破了文化障碍;生态交流改变了作物和牲畜的全球分布;随后,我们迎来了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全球化。 从史前的蜗牛养殖到古罗马的宴会,从食品罐头到快餐汉堡,这一整套非凡的叙事、精辟的见解和博学的考据,将令你的思想和胃口得到双重满足。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知名历史学者,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BBC(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他的研究范围涵盖环境史、思想史、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研究、全球史等多个专业领域,曾任教于大西洋两岸的多所高等学府,包括牛津大学、塔夫茨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等,目前是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 阿梅斯托共有十多本著作,包括《改变世界的观念》《文明的力量》《大探险家》《美洲五百年》等。这些著作为他赢得了不少荣誉。2017年,阿梅斯托获得西班牙政府授予人文学者的至高荣誉——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各书评媒体对他好评不断,《纽约时报》称赞他是与吉本、汤因比、布罗代尔比肩的历史学家。 12 日本的世界观 作者: 马里乌斯·詹森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两百年的变迁 译者: 柳立言 出版年: 2020-1 页数: 168 定价: 42 三个人物故事,勾勒近代日本的大转向——一位日本的中医突然想去亲自看解剖结果,如同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最终带来整个日本学习西方的风暴;一位跟随使团出行的秘书欣喜于国家最终成为欧美列强中的一员,却因为论文对天皇不敬而失去职位;一位记者往来欧美、中国与日本,谋求合作,却见证了二战中日本的暴行。詹森用三个不那么显赫的人物,串起了日本近现代的剧变。 马里乌斯·詹森(Marius Jansen, 1922-2000),哈佛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日本史、中日关系史专家。1969年创立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并担任首任主任。1999年成为首位获得日本文化功劳者称号的外国人。《剑桥日本史》主编,代表作有《日本人与 孙中山》 (1954)、《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1961)、《日本人的世界观》(1975)、《日本和中国:从战争到和平,1894—1972》(1975)、《德川时代与中国文化》(1992)、《现代日本的形成》(2000)等。 13 美國夢的悲劇 作者: 塔納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 出版社: 衛城 副标题: 為何我們的進步運動總是遭到反撲? 原作名: We Were Eight Years in Power : An American Tragedy 译者: 閻紀宇 出版年: 2019-9 页数: 480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總是進一步、退兩步?為什麼反動力量總是如潮水般未曾止息?美國當代公共知識分子塔納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爬梳建國歷史,寫下深刻且警醒的答案:美國引以為傲的立國精神其實是建立在奴隸制之上,白人至上主義是這個國家無可迴避的本質。白人夢想自由、逃離壓迫,卻轉身拾起壓迫大棒,將美夢建立在黑人的噩夢上。從建國先賢到南北戰爭,從羅斯福到歐巴馬再到川普,科茨的書寫揭露未曾和解的種族歷史如何陰魂不散,使黑人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皆蒙受不平遭遇。他以歐巴馬總統執政八年為經、自身寫作歷程為緯,用鏗鏘有力的優美散文,檢視歐巴馬年代尋求正義的新聲音,回顧黑人追求平等與尊嚴的曲折歷史,並對國家的不義過往勇敢發聲。 塔納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專欄作家及全國線特派記者,第一本作品為《美麗的掙扎》(The Beautiful Struggle)。二○一二年發表〈對一位黑人總統的恐懼〉(Fear of a Black President)及二○一四年〈為賠償辯護〉(The Case for Reparations)兩篇文章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其中〈為賠償辯護〉曾獲希爾曼評論與分析新聞獎(The Hillman Prize for Opinion and Analysis Journalism)、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s)與波爾克獎(George Polk Award)。二○一五年第二本書《在世界與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也入圍普立茲獎、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目前與妻子、兒子定居紐約。 14 共有的习惯 作者: [英]E. P. 汤普森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 原作名: Customs in common 译者: 沈汉 / 王加丰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688 定价: 98.00元 粮食骚乱中的民众为何守纪节制,很少趁火打劫?卖妻交易中的女方为何轻松得意,甚至非常开心?喧闹游行中的队列为何只是象征性羞辱,却无实质性伤害?光怪陆离的民众行为到底如何解读? 18世纪的英国,父权衰落,法度废弛,社会急剧转型。失去保护的平民诉诸传统与习惯,捍卫自身权利。他们抵制圈地运动,反对自由市场,逃避资本主义,在与统治者的互惠博弈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民文化,成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先声。 《共有的习惯》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进行了再考察,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买卖妻子”“喧闹游行”等作了深入的描绘。作者独特的“道德经济学”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破除理性经济人的迷思,探索人性的多种可能。 E.P. 汤普森(E. P. Thompson),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重要代表,文化研究的开山鼻祖,社会批评家、和平活动家,是欧洲反核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提出了“道德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威廉•莫里斯:从浪漫主义到革命》等。 15 隋唐外務官僚の研究 作者:石晓军 出版社:(日本)东方书店 出版年月:2019-03-31 页数:634页 定价:8580日元 本书资讯由作者提供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迄今缺乏系统考察的隋唐王朝的外务官僚问题。全书由上下两篇共15章以及四个附录构成,围绕隋唐两代担当对外事务的鸿胪寺主要官员—鸿胪卿与鸿胪少卿、以及各个时期临时出任对外使节的各类官员之状况,从微观和宏观诸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同时观察了在隋唐整个官僚体制之中,鸿胪寺的地位、其与其他官署的关系、鸿胪寺内部的组织结构及其附属机构的功能、以及被忽视的隋唐王朝对外使节团的组织结构等问题。 石晓军,日本姬路独协大学人间社会学群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史,隋唐对外关系史。论著散见于海内外,主要专著有:《中日两国相互认认的变迁》(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点石斎画報」にみる明治日本》(东方书店,2004年),主要译著有:《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丝绸之路与唐帝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1月)等。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