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近代余杭丝绸
来源:《江流石不转——三江两岸历史遗存》  作者:丰国需  日期:2020-07-17

余杭县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其生产优质丝绸产品的历史之悠久可追溯至秦、汉年间。到了清代,手工缫丝在全县水网地带得到了普及,蚕乡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丝车。每当蚕熟茧成之后,蚕农便“择茧之细白者以缫丝”,一时机声轧轧,遍及乡野,出产之蚕丝成了县境内乡民完粮抵债的第一物产,连嘉庆《余杭县志》的编纂者们也惊呼“余杭物产,货之属,丝为首”了。

在世代相传的缫丝工艺方面,乡民们经过摸索,得出了“丝欲白必多换汤水”的宝贵经验,对缫丝用水极为讲究。相传“水重丝韧”,为得到好水,乡民们常四处寻找水源,不畏路远,担水缫丝。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余杭镇狮子池之水就是一处适宜缫丝的好水,“以其水缫丝最白,且质重云”。塘栖镇泗水庵内龙泉井之水也是远近闻名的缫丝用水之一。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须辅以优良的操作技术。为了提高土丝质量,在清代后期对缫丝车进行了改良,将原先的单绪丝车改革成双绪和三绪丝车。在工艺上缫工们十分重视“出水干”,即要求刚缫出的丝就能迅速干燥。为此,乡民们在丝下放一盆炭火,操作者根据炭火的火候来控制脚踏丝车的速度,从而既能使丝迅速干燥,又不使丝质受到损坏。另外,缫丝时对烧柴也有讲究,栗柴最佳,桑柴次之,切不可烧香樟。并将此训代代相传,形成习惯。

由于水质优良和工艺讲究,使县境内所产之土丝声誉倍增,闻名于世的“湖丝”就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县境内的塘栖一带。南京所产之著名贡品“云锦”所用肥丝必选塘栖所产之自肥丝不可,从而使余杭土丝声誉鹊起,遍传江浙。1878年,县境内仅塘栖一镇的土丝产量就达42256斤,占整个杭州府土丝总产量的5.15%1879年为61756斤,占整个杭州府土丝总产量的6.60%

清末,随着机械缫丝业的兴起,土丝生产受到白厂丝的严重挑战。乡民们对土丝进行改良,采用摇经措施,借以与厂丝抗争。摇经系将土丝按丝的粗细、色泽、糙飛、均匀等分类,加以复摇整理,摘糙接头,粗细分片。经过整理复摇后的土丝称作干经。干经可以与厂丝相媲美,而价格却比厂丝要低,故一投放市场便颇受国内外客户赞赏。

但是,干经虽然红了一时,但土丝终因其技术落后,逐步被厂丝所淘汰。1933年,全县土丝产量为15375担,占全省总产量的18%。到1944年,全县土丝产量仅为3280担,只有1933年的21%,至解放初期,土丝生产在县境内已基本绝迹,被彻底淘汰了。

在蚕丝业发展的同时,丝织业也有着迅猛发展。清代前期,塘栖镇上有不少机户“俱开机镇上”,生产绸、绢等丝织品。临平镇在雍正时有轻绸机“不下二三百张”。据光绪《余杭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余杭民家沈姓自织蚕丝白帽一顶,被洋商重金购去,“传之彼国,咤为奇观”。

清末,近代工业的产生使传统丝织生产发展飞跃。民国《杭县志稿》记载:织绸机“业由木机改铁机进而电机,织造原料亦由纯丝改为掺用各种纤维交织,花式日繁”。光绪三十四年(1903),塘栖人劳祖华在塘栖水北开设波华织绸厂,有新式铁质绸机50台,日织绸缎210余丈。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纷纷在上海等地开设机械缫丝厂,垄断了蚕丝生茧价格,大量掠夺我国的蚕丝资源,使我国民间传统的土丝生产遭到了灭顶之灾。1895年杭州开为商埠后,一些官吏、绅商在蚕茧大量外流而土丝销路日衰的情况下,看到了“丝绸之府”内在的危机,于是竭力倡导引进西法,创办机械缫丝厂,借以振兴浙江的蚕丝业。1896年,吴兴县南浔镇富商庞元济与杭州殷富丁丙合资在塘栖镇创办了大纶丝厂,这是县境内第一家机械缫丝厂,也是全省早期创办的五家机械缫丝厂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家。大纶丝厂建厂时有意大利式座缫车208台,后增添至276台,工人五六百人。

辛亥革命后,大纶丝厂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增添了缫丝车210台,合为486台。该厂利用塘栖本地盛产的土种三眠蚕茧缫制出纤度细匀的911条分的细厂丝,以“仙鹤”为商标,并用金、银、红、蓝四种颜色的商标来区别厂丝的等级。“仙鹤牌”厂丝很快便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以技工之娴熟,条分之匀整驰名欧美”,“久为中国诸厂冠”。《浙江丝绸史》中也有着这样的记载:大纶丝厂“缫制九至十一条分的‘金银鹤’牌细厂丝颇为法国商人欢迎”(此间“金银鹤”恐为“金仙鹤”、“银仙鹤”之误)。

大纶丝厂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人来塘栖兴办缫丝厂。1926年,绍兴人胡芝亭与新市人俞季九合资在塘栖镇南王家漾开设华纶丝厂,有座缫车208台;1927年,南浔富商庞赞臣等人在塘栖镇东石晖桥创建崇裕丝厂,有德国式座缫车492台,从而使县境内的机械缫丝业形成相当的规模,在全省占领先地位。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大纶、华纶、崇裕三家丝厂分别将各自的产品送去参展,结果,大纶、华纶的厂丝获得了特等奖,崇裕的厂丝获得了优等奖。

到了1935年,县境之内机械缫丝厂已发展到五家,共拥有各类缫丝车1444台,缫丝女工近3000人,在全省范围内首屈一指。县境内的缫丝女工除了在本地丝厂做工外,还纷纷去外地谋生、传艺。据《当代报》第500期记载,杭城“做缫丝的女工65%是来自塘栖的乡下人,杭市人只占少数。因为塘栖人做得好,杭市人称她们为‘塘栖婆’”。据民国年间《杭县志稿》记载,当时杭嘉湖、无锡一带的缫丝女工“初皆借材于栖地,一时称极盛焉”。可见县境内缫丝女工的技艺超群,并为外地缫丝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进入民国后,丝织业发展更快,花色更繁。民国9年(1920),县境内共拥有织绸机180台,到民国15(1926),一下子增加到350台,出品之绸、缎、纱、绢、绵、绫、罗、纺均享盛誉,畅销江浙。192910月,在浙江省政府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塘栖镇恒泰祥出产之绵绸还荣获了一等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有计划有预谋地对我国的蚕丝业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县境内的大批桑园被砍伐一空,缫丝厂被占作兵营。如大纶丝织厂,“机械器具均为日人掳去”。全县所有丝厂全部关门。抗战之后,县境内有两家丝厂投入了生产,1947年又新增一家,合为三家,共拥有缫丝车624台,仅为1935年的43.21%。到了19495月,县境内仅剩下崇裕、友声两家关门停工的丝厂及540台缫丝车。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