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钱塘人物
 
王禔
来源:西泠印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0-07-29

640.webp (1).jpg

王禔

(1880—1960)


王寿祺,更名禔,字维季,号福厂,又号屈瓠,别署罗刹江民。精算术。工二篆、八分。喜蓄印,自称印佣。精刻印,得浙派神髓。为人孤冷,不问世事。光绪甲辰,与叶铭、丁仁、吴隐创西泠印社,共相擘画,卒底于成。癸丑游湘楚鄂渚 ,艺遂大进,旋至京师,任印铸局技正。庚午至沪,鬻书刻以自给。七十后自号持默老人。著有《说文部属检异》一卷、《麋研斋作篆通假》十卷、《福厂藏印》十六卷、《麋研斋印存》二十卷。


西泠印社“创社四英”中,王禔和丁仁出身名门。


王禔的先祖系出书圣王羲之。羲、献父子,祖籍山东琅玡,客绍兴。在王禔自用印中,每有“琅玡”、“右军后人”之类。宋以后,迁于仁和,遂为杭州人。

 

王禔的祖父王言,是嘉庆戊寅举人;其子王同,即王禔的父亲,字同伯,号肖兰,晚号吕庐老人,是同治丁卯举人,光绪丁丑进士。他无意仕途而留心学术,历任杭州各书院山长,而以紫阳书院为最久。王禔自幼随父在紫阳书院学习,故其功底深厚。王同对于金石、考据、小学(文字学)、诗文、书法等颇有建树,对王禔的一生影响极深。


王禔生于1880年,卒于1960年,享年81岁。初名寿祺,大约于庚申(1920)之后更名禔。因系王同的四子,故印中每有“老四”“琅玡季子”“维季”之名。号福盦,以号行,其盦字亦可作厂、庵,社中晚辈多尊称为福老。从维季,又衍出微几。此外,尚有印墉、锄石农、石奴等名与其以印为业有关。其他尚有屈瓠、罗刹江民、持默、持默居士等。其斋称有麋研(即砚)斋、苦晚斋 、春住楼、游艺室。


王禔曾进学为秀才,又曾任教于钱塘学堂。民国2年,辞去教职,从业沪杭铁路局,与丁仁同事。隔年,转湘鄂铁路局,遂游湖南、湖北。后因唐醉石之荐,于民国9年到北京,同唐氏供职于国民政府印铸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以及五院印等,皆为王氏所篆。


北京有“千年古都”之称,冠盖云集。王禔的篆刻受到广泛的称赞。当时琉璃厂的许多印人,均以私淑王禔之篆刻为荣。其中,徐之谦最为入门,后亦参加西泠印社。由于马衡推荐,王禔参加故宫博物院工作,民国13年底开始清点清宫文物时,当时故宫的专门委员共15人,皆一时胜流。王氏外如丁佛言、容庚、陈伏庐、沈尹默等。


民国19年,王氏厌倦官场的生活,辞职南归,定居上海。建国后,任上海画院画师。其门下弟子如吴朴堂、高式熊、江成之、徐植、顿立夫、魏滋康、周志蠡、秦康祥、韩登安、汪开年以及女篆刻家谈月色等,亦各有成就。


王禔之篆刻艺术

王禔之篆刻艺术,可从继承浙派与小篆细朱文印两方面加以探讨。孙洵的《民国篆刻艺术》,将该历史时期以来的篆刻界归纳为“五大流派”:前无古人的吴昌硕,渊雅合度的赵时㭎,振兴浙派的一支新军,黄士陵与黟山派,胆敢独造的齐白石。而在关于浙派部分提出:“(王禔)20年代任职北京政府印铸局,仅其铁线篆就名震京华。篆刻初学浙派,师法陈鸿寿、赵之琛,兼及吴熙载,又上溯周秦古玺、汉印……其用刀仍以丁敬‘碎刀短切法’,赋以已意,实为浙派新军之主力。30年代初,王禔印艺日臻完美,人将他与吴昌硕、赵时㭎誉为印坛之鼎足而三者。”


台湾王北岳同社对浙派的特点认为:除了重刀法外兼重书法(即印中的笔意)与文学(即边款中的诗文),至于重金石(即印中之韵味)那就更不必说了。


同属浙派,王禔以及与他介乎师友之间的钟以敬都是一种类型,即反对徒呈才气之锋锷尽露,偏重于讲究功力,追求整洁、娟秀的风格。


小篆细朱文印,为篆刻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与古玺、汉印鼎足而三。从它的起源看来,元朝是关键的时期,赵孟頫的创建之功不可没。经过从明末至清代的诸名家(如汪关、林皋、邓石如、赵之谦、徐三庚)的踵事增华,其风格基本形成。近代小篆细朱文诸名家中,以王福盦、赵叔孺两个系列最重要。王、赵两公实为该门类的完备添上最后的一章。


640.webp (2).jpg

王禔刻 四瓦斋    西泠印社藏


工于这一门类的历代名家,所刻白文印多以汉铸印出之,也刻玉印。当然也不限于上述两类,只是以此较为特出而已。其篆刻艺术的风格,清《印说》(陈炼撰)称为“圆转妩媚,故曰圆朱。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现代《印学史》(沙孟海著)则称“细笔圆转,姿态柔美”。


民国14年(1925),王禔因触电而伤手。虽实大难不死,但此后难以伏案作印,需仰卧于榻刻印,究实不便。


王禔之书法

王禔之书法,亦颇有成就。其早期书法,显受其父吕庐公的影响,未脱其窠白。例如王同63岁时所书七言联,与王禔35岁时所书之七言联相比,文虽异而书实同。以后,由于王禔对各类金石之认识与对古文字学的研究日益深邃,以及朝斯夕斯的翰墨耕耘而功力臻于超一流水平,遂能在书法上的影响亦不亚于印。今在仰贤亭外墙之《西泠印社记》石刻,即王氏35岁所书。


640.webp (3).jpg

西泠印社记 张景星撰 王福庵书 拓片    西泠印社藏

陈祖范在《现代书苑采英》中,对王禔的书法一文以《旁通二篆,俯贯八分》为题,是再恰当也没有了。王氏的篆与隶,均创出自己的面目。二篆,即大、小篆。王氏的小篆,40岁前以清代中后期的风格为主,略受邓石如、杨沂孙之影响;四五十岁之间,则纯归玉箸篆的传统;晚年,又创出一种以小篆格式写大篆的书体,以《阮嗣宗咏怀诗》最为著名。王氏的大篆(钟鼎、石鼓等),早期用笔较疾,追求笔韵;晚期用笔较徐,人书俱老。其结构均出原拓,非若吴昌硕在结体上加以改变以求自己风格。王氏书从印出,以汉印文字来写一路平方正直的篆书,似以前未见有人写过。王氏的隶书有两体,一种较严整,大小较一致,多用于对联或条幅;另一种大小不一,结体疏简,若不经意,多用于题跋。马国权《近代印人传》认为:晚年从汉洗文字悟得天趣,参以缪篆排叠之法以作篆隶,朴厚古拙,尤独出冠时。”至于楷书,端长耿直,自成一格。


640.webp (4).jpg

王禔书 陶渊明诗    西泠印社藏


王禔成名以后,友好及晚辈多求其题写文集、印谱之序跋。时见精湛议论,文字双美,原作增辉不少。


王禔之为人

王禔为人和易,热心公益,而且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对于学生,不但用心授艺,且关心其生活,助其排忧解难。据《容膝楼印话》:“某年,先生(韩登安)入不敷出,一时甚窘。此事为福盦老人所闻,知无端接济之必不纳,乃嘱刻成西泠胜迹诸印,并亲为审定,助之改润。然后钤拓成《西泠印社胜迹留痕》60册,全部由王福老为之推销,每册值洋3元,一时售罄,先生遂得小济。制谱时,因先生乏佳印泥,王老以一大缸为助。事毕,缸内余泥尚多,先生携往归还。王老慰称:‘君宜留用,吾老矣,尚能用几多?’先生语至此,缅怀先贤,不禁泫然。”至于顿立夫,原系王氏之黄包车夫,经他调教而成材,更是一段艺林佳话。王氏过世后,家属体其爱社如家之意,将他自用印与藏印356方于1964年赠送印社。


640.webp (5).jpg

王禔刻 双汉罂斋    西泠印社藏



王禔之诗文


印社之山川雨露图书室,旧有王氏所书联:“此屋阅沧桑,幸比邻竹阁、柏堂,劫火犹留一净土;同人寿金石,愿追溯秦符、周玺,瓣香岂仅八先生。”


丁仁的《咏西泠印社同人诗》,有咏王禔的诗:“运笔专研十四篇,莫将微技诮前贤。好奇更有王都尉,中秘多从小印传。”





本文摘录自《西泠印社志稿》、《西泠群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自视为一个农民”的校长、教师 2024-09-11
施肩吾:开发澎湖第一人 2024-09-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