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华,男,1938年3月3日生,浙江温岭人。1955年至196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历史研究所工作。1985年评为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82—1988)、所长(1988—199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兼治海外交通史、绘画史等。主要成果有《元史研究论稿》《陈高华文集》《元大都》《元代文化史》《中国海外交通史》《元代画家史料》《元典章》点校本等个人专著、合著、古籍整理等,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其中,主持整理的《元典章》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元代文化史》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主要从事蒙元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元代宰相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简史》,合著《元代文化史》,合作点校《元典章》,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刘晓,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元史研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耶律楚材评传》《元史研究》,合著《元代文化史》,合作点校《元典章》,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绪论
第一节 元代文化史的范围
第二节 元代社会和元代文化
第三节 元代文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编 蒙古前四汗时期(1206-1259)
第一章 天崩地解的时代
第一节 大蒙古国在“汉地”的统治
第二节 “汉地”的汉人世侯
第三节 “汉地”的士人心态
第二章 各种宗教的流行
第一节 全真的兴盛
第二节 太一与大道的发展
第三节 “汉地”佛教各宗派
第四节 藏传佛教和蒙古宫廷
第五节 佛道之争
第六节 蒙古的萨满教
第三章 复苏中的教育和哲学
第一节 “汉地”教育的复苏
第二节 珲学的北传
第三节 东平学术
第四章 文艺和史学的面貌
第一节 金遗民诗和新西域诗《萨斯迦格言》
第二节 杂剧的兴起
第三节 金朝史的修撰和《蒙古秘史》
第四节 西域和蒙古行纪
第二编 世祖、成宗、武宗时期(1260-1313)
第一章 大一统
第一节 忽必烈推行汉法
第二节 全国的统一
第三节 忽必烈的文化政策
第二章 多种宗教的兴盛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鼎盛
第二节 佛道论争的结局
第三节 北方道教的重振
第四节 江南道教各派的状况
第五节 玄教的异军突起
第三章 教育体系的形成和理学的盛行
第一节 国学的建立
第二节 地方儒学的普及
第三节 蒙古字学、医学和阴阳学
第四节 理学家与教育家:许衡、刘因和吴澄
第四章 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第一节 南北文坛
第二节 杂剧的兴盛
第三节 散曲名家
第四节 绘画、书法和雕塑的成就
第五节 宫廷和民间乐舞
第五章 遗民史学和地理学的成就
第一节 遗民史学:胡三省与马端临
第二节 《元一统志》的编纂和河源考察
第三节 海外记事:《真腊风土记》和《大德南海志》
第三编 仁宗至顺帝时期(1314-1368)
第一章 从动荡到崩溃
第一节 不断更迭的帝位
第二节 农民战争和元朝的灭亡
第三节 元末士人的动向
第二章 后期诸帝与文化
第一节 经筵制度的设立
第二节 后期诸帝与文学艺术
第三节 科举取士制的确立
第三章 多种宗教的发展
第一节 藏传佛教和佛教其他宗派的活动
第二节 佛教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三节 佛教异端:白莲教与白云宗
第四节 南北道教的演进
第五节 基督教的传播
第六节 伊斯兰教的活动
第七节 摩尼教和印度教
第四章 教育的进步和理学的统治地位
第一节 国学和地方学校的发展
第二节 书院的繁荣
第三节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四节 陆学和调和朱陆之风
第五章 文学艺术的演变
第一节 诗文风格的变化
第二节 杂剧南下和南戏兴起
第三节 散曲新声《录鬼簿》和《青楼集》
第四节 说话和话本
第五节 书画艺术的兴盛
第六章 史学和地理学的进步
第一节 宋、辽、金三史的修纂
第二节 本朝史的修纂和藏族史籍《红史》
第三节 地图学的成就行纪与方志
第四编 文化载体:语言文字和书籍
第一章 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第一节 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和翻译
第二节 八思巴字的创制和使用
第三节 汉语中的蒙语词汇和蒙语硬译文体
第四节 白话文和简体字
第二章 书籍出版与收藏
第一节 元人著作概况
第二节 书籍出版的多种渠道
第三节 佛教大藏经的刊造
第四节 书籍收藏的四种类型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