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吴铮强:《士绅阶层前传》出版
来源:历史之岛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1-29

图片

作者: 吴铮强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副标题: 两宋的游民与土豪、科举与理学

出版年: 2021-1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7518069


再版前言

这次旧稿再版的修订,除了更改书名、核对征引文献、修订脚注、清理冗杂表述以外,主要变化是删减了原第一章《问题与学术史》的多数内容,仅保留以钱穆、叶适相关论述为引子的论题说明。原第一章还有“中国古代的君民关系问题”以及“学术回顾”两个部分,篇幅较长。删除这些内容并非对相关论述的自我否定,而是重读书稿,感觉引论过于冗长,不能直切主题,影响阅读体验,甚至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对此略做说明,以便交待其中某些反复的思考。

原稿中以较长的篇幅讨论“中国古代的君民关系问题”,一直有师友觉得似无必要。当时的坚持,是考虑到这部书稿是通史性思考的结果,为梳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消耗了大量精力,故而不忍舍弃。简而言之,当时周唐之际以及明清、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已有相当成熟的历史学论著。而试图做贯通的解释,宋代的情况似乎成为一个缺失的环节,这是开展这项研究的主要背景。我了解其他时段参考过的最重要的论著,包括杜正胜的《编户齐民》,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陶希圣的《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费孝通与张仲礼各自的《中国绅士》,许纪霖的《中国现代化史》,罗志田的《权势转移》。这个议题的宋代部分,流行的是美国的“精英地方化”学说,相关的代表作包括郝若贝(Robert M. Hartwell)的《750—155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政治和社会变迁》(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包弼德的《斯文》,以及韩明士的《政治家与绅士:两宋江西抚州的地方精英》(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当时包伟民老师给我们讲授宋史,就是阅读与讨论韩明士的这部作品,包弼德的《斯文》有中译本,也更加熟悉。我不认同精英地方化的学说,当时更加流行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等理论之于中国经验的隔阂,也有邓正来、许纪霖等学者认真剖析。我进而认为,既然美国汉学界流行的问题意识与历史解释不符合中国经验,比批评这些观点更重要的应该是重新回归中国自身的学术史脉络,美国汉学界流行一时的论调则不必过多措意。

回归中国自身的学术史脉络,并不意味着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拒绝。恰恰相反,我认为对西方社会科学本身追根溯源并灵活运用,而不是随汉学界的节奏起舞。在这方面,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于我是重要的典范。为了运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阎步克教授翻译了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得的《帝国的政治体系》,但他的问题意识并不受制于西方的社会学论著,而秉持着中国学者独有的文化经验。《帝国的政治体系》同样为这部书稿提供了解释范式的基础,除此之外我对西方社会学的借鉴,主要还是体现在对马克思、韦伯、帕森斯、卢曼等学者经典著作的理解,而不限于具体问题或观点的移植。

为了让讨论回归到中国的学术史脉络中,原版“学术回顾”部分除批评“公共领域论”及介绍我重点参考的“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之外,还系统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学者有关士绅阶层的解释范式,代表人物包括毛泽东、陶希圣、费孝通以及傅依凌。这部分内容并非不重要,但我在书稿修改的最后阶段,越来越意识到传统中国学术思想中,并不缺乏相关议题的讨论。这不仅包括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钱穆,更重要的是宋代学者早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清晰深刻的分析范式。这些“发现”让我尝试将自己的研究与传统学术衔接起来,因此在书名中用“君民关系”代替一般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概念,全文开篇引用钱穆与叶适的论述提出问题,而将“学术回顾”往后挪移。再版之际,我愿意更加突显自己的这种取向,干脆将这部分从正文挪到附录。

至于“中国古代的君民关系问题”部分,不过是相关重要论著的综述,主要意义是为我自己构建起相关的知识体系,今天读来略显冗余,故而干脆不再保留。不过这套知识体系至今仍是我贯通理解中国史的主要脉络,即周秦之变以后,族与国、儒家与法家的关系,始终是中国整体社会结构的核心问题,理学化的科举制度是调解结构性冲突、整合社会秩序的基础性构造。此后我对传统中国的宏观理解,应该说没有重大的更新。学术兴趣的延展,主要是近代转型中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与重置,以及从宏观转向微观,更多关注具体社会关系中人个的文化意义等问题。

第一章第三节原来还有“小家庭与宗族组织”这个部分,概述宋代乡村社会仍以小家庭为主流形态,宗族组织在宋代并不普及。这个问题虽然与科举理学化有密切关系,但属于另一个重大的议题,并非数千字可以梳理清楚,也与全书的主要脉络有所脱节,后面的章节对此也没有细致的回应,故而一并删去。如果加上对原稿冗杂表述的简洁化,这次修订整体大约压缩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此外也有个别地方也参考新的研究成果,如宋真宗《劝学诗》的真伪、秦桧为宋高宗宣示“道统”等问题。

书稿原以博论及博士后报告为基础,其中第二章第三节“科举与乡村社会”梳理的史料及相关论述都比较薄弱,当时师友也有所批评。最近拙稿《书写与文本:宋代的社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出版,其中以温州为例,对科举与乡村社会的复杂、不确定形态更多描述,或可参考。

这次修订,书名由原来的《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改为《士绅阶层前传:两宋的游民、科举与理学》。“士绅阶层前传”这个新书名,出自包老师原序开篇提到的“明清士绅阶层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前传”用词比较奇怪,其实与“起源”、“溯源”类似,又别有后发、追述的意味,针对明清士绅阶层给人根深蒂固的印象,用“前传”来形容两宋的情况似乎并无不妥。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主要论述十六国北朝史,隋唐帝国形成只是一个尾声。新书名结构与此相仿,但能避免时段上的误会。原书名的副标题“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其实主要出自宋人论述,又与论题契合,原版中也有较多篇幅讨论均田制崩溃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有关均田制的论述与核心议题其实有一定距离,单纯以此论述中古社会的转型也显得浅薄,因此修订时大幅压缩相关论述,并另拟副标题“两宋的游民、科举与理学”——除点出关键内容之外(另一个关键词“土豪”未能体现),也弥补原书名没有标明时代(朝代)的缺憾。

大概原版偏重展现史料与记录思考过程,这次修订顾及阅读体验,原稿近30万字削去约三成,近乎缩写,但愿读者更容易接受。

还需说明的是,重新核对引文、修订脚注时,宋人别集若无通行点校本,一般据《宋集珍本丛刊》标注出处,而文字错讹据《全宋文》径改,标点也多参考《全宋文》,文中未一一注明。

吴铮强

2019年12月18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