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1期,作者授权本公众号发布。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建筑复原研究
李松阳1 马 力1 徐怡涛1 李晖达2
(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宋六陵遗址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富盛镇雾连山南麓,2018年发掘的一号陵园遗址清理出了丰富的建筑遗存信息[1]。此前宋六陵的相关研究多停留在文献层面,一号遗址的发掘为文献与实物结合的研究提供了基点。本文运用建 筑考古学的一般方法[2],以考古发掘信息为基础,对一号陵园建筑基址进行初步的整体复原,包括营造尺、平面、立面复原。同时,结合复原结果,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遗存与研究概况
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整体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中轴线上的门殿与享殿龟头殿以及北、东、南三段垣墙,未发现其他建筑基础。享殿龟头殿平面“凸”字形,龟头殿位于北侧。享殿基址发现四排12个磉墩,龟头殿无磉墩, 其下探明存在石藏,但未发掘。享殿与龟头殿基础四周有砖铺散水遗迹。门殿平面呈长方形,未发现完整柱网结构,但在平面分心线上发现了4个均匀分布的深坑,坑内有若干大石块和残损地砖,疑似磉墩。门殿基础四周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砖铺散水,门殿前残存局部砖构地面和一个方形石础。垣墙以夯土筑成,在夯土墙基两侧发现多处包砖痕迹。遗址内出土筒瓦、板瓦、瓦当、火珠与迦陵频伽瓦饰等建筑构件。另外,简报还公布了磉墩心距、垣墙长度等尺度息。
本文的研究基础可分为考古发掘、历史文献、古代建筑实例和今人研究四大部分。其中,通过规范的考古田野发掘所揭露的遗存信息,是最切实的第一手资料。历史文献方面,本文主要参考了《思陵录》[3]《营造法式》[4]等。古建实例方面,本文主要选取江南地区的宋元建筑遗构,为具体建筑形制的复原提供参考依据。今人研究部分,本文主要参考了陈仲篪[5]、孟凡人[6]、郭黛姮[7]等依据《思陵录》对高宗永思陵的复原。由于南宋帝陵在建筑规制上多具相似性,例如,一号陵园遗址考古所得建筑尺度和院落范围与《思陵录》记载多有吻合, 所以永思陵的复原成果,对一号陵园遗址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关于南宋皇陵的布局、位次研究,有助于了解各陵方位、规模,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把握单体建筑尺度[8]。因考古资料不足,以往的研究局限在文献层面,一号陵园遗址的发掘,为文献与实物的结合提供了基点。对其进行初步的建筑复原研究,可以从平面、立面不同维度,更为系统地提炼、分析建筑遗迹,丰富对南宋皇陵、南宋建筑史的认识,为后续考古发掘工作提供线索、建议。 二、平面格局复原
营造尺复原是沟通遗址现状实测数据与文献记载尺度的重要环节[9]。宋代尺制复杂,营造用尺缺少准确记载,结合现存宋尺实物,主要在310〜320mm之间[10]。中国古代建筑在间架尺度上具有简洁性与自洽性,开间一般符合整尺半尺原则且中轴对称,以便于施工及保证美观,可作为营造尺推算和尺度复原的依据[11],而简报公布的毫米级 磉墩心距提供了数据来源。《营造法式》记载木构建筑有侧脚做法,即柱子内倾,以取稳固,因此形成柱头与柱脚两 个不同尺度的平面。平面尺寸究竟基于柱头还 是柱脚,目前尚存在争议[12]。本文暂取柱脚平面作为开间数值,以此作为复原前提[13]。以310〜320mm为区间计算建筑开间尺度后,可以发现营造尺取320mm时,数据较为整齐。尤其是观察通面阔、通进深等整尺概率更高的重要控制性尺度,320mm都较为理想。参考现存宋尺实物,320mm共有2例,分别为河 南巩县石家庄村宋墓出土铁尺[14],无锡市郊北宋墓出土漆尺[15]。综上,本文将一号陵园遗址营造尺长复原值定为320mm(表一)。
开间 以每尺320_折算,享殿龟头殿通面阔为40尺,当心间16尺,两次间以磉墩心计,分别为13尺和11尺,根据建筑的对称原则,设定次间面阔为12尺,即,柱子中心与磉墩中心存在少许错位[16]。东西通进深相差半尺,取平均值,西侧各间9.82、东侧9.98尺,相差1寸,依开间整尺原则,设定东西各进深为10、通进深30尺。门殿通面阔35、明间12、两次 间以磉墩心计,分别为12和11尺,依对称原则,设定次间面阔为11.5尺。进深无磉墩,柱网不明。台基 根据遗迹尺度,享殿部分的台基东西宽48尺,龟头殿部分略向内缩,东西宽34、南北总长60尺。门殿台 基东西45、南北25尺。散水 整个“凸”字形台基周回散水,享殿东北拐角散水保存完好,宽度约1.2米,面阔、进深方向的铺砖方式相同,设定整个“凸”字形台基周回散水宽度4尺。门殿后檐散水宽度约3尺,前檐散水相较于享殿,紧贴台基边缘增加一圈顺砌条砖,因此其宽度约为4.09尺。
踏道 享殿前檐、门殿前 后檐散水居中都有缺口,长度分别为12、13、14尺,简报认为是踏道。门殿前檐带槽石块当为安置副子的土衬石,位置超出散水缺口,因此本文将散水缺口长度定为不包括副子在内的踏步长度,做法均为石踏道。门殿后檐散水的缺口西侧明显偏短,设定享殿前檐、门殿前后檐踏道长度分别为12、12、14 尺。 垣墙 已发掘垣墙总长合 429尺。东段完整,约180尺, 东段外侧至享殿中轴线距离约 85尺。
龟头殿台基外有散水,地表无磉墩,推测原本应有房屋,用石藏的条石代替磉墩。石藏未发掘,柱网难以直接确定,结合享殿部分的柱网、台基尺度,本文提出如下复原方案。根据遗迹,龟头殿外圈柱网自中心至就近的台基边缘与孚 殿一致,取4尺[17], 通面阔26、通进深22尺[18]。开间柱网参考《思陵录》[19],明间面阔16、两次间5尺;进深二间,每间11尺。参考郭黛姮对永思陵上宫龟头殿柱网的复原,一号遗址北侧两小磉墩以内,亦增加两个磉墩[20] (图一)。门殿基址周回散水,推测原本为房屋,分心柱梁架。因面阔小于《思陵录》所载,故柱网复原另寻线索。《营造法式》规定椽架平长不过6尺, 南宋厅堂建筑椽架平长多5〜6尺[21]。一号陵园遗址门殿台基进深25尺,适合四架椽,若取5、通进深20尺,前后檐柱外台基仅2.5尺,过窄。因此设定门殿 每椽架平长4.5、通进深18、每间9尺(图二)。一号陵园遗址垣墙基础近菱形,文献中南宋皇陵垣墙多以“方XX步”表述[22],故仍将垣墙复原为拐角90°的方形格局,北段长170、东西段长180尺,南段应与门殿山墙相接,山墙厚度未知,减去通面阔35、余135尺,因 此总长应在665尺左右。
通过平面复原,可知一号陵园遗址与《思陵录》所记永思陵上宫相似度较高[23],应为某帝陵的上宫。宋高宗是继徽宗后第二位入葬六陵的皇帝,其建制在诸陵中应较有代表性。并且《思陵录》文字来源可靠,内容符合南宋建筑风格和《营造法式》,如檐柱不越间广、明间趋于扁长、椽架跨度以5尺为主[24]。基于相似的平面和建筑等级,一号陵园遗址建筑立面复原适当增加《思陵录》的参考比重,尤其是大木作部分。限于篇幅,大木作部分仅择斗拱、梁架、举折、出檐等内容予以表述[25],其余可参《营造法式》,暂不展开讨论。郭黛姮依《思陵录》复原永思陵上宫享殿、龟头殿为单檐歇山顶,门殿为悬山顶[26]。一号陵园遗址享殿、龟头殿屋顶与永思陵上宫一致,但门殿稍异。门殿复原台基柱网以外,前后檐剩余3.5、山面剩余5尺。悬山建筑山面出檐长度短于前后檐,因此山面台基的宽度也短于前后檐台基宽度(图三[27]、四)。一号陵 园遗址门殿若为悬山,则山面台基宽于出际[28], 承受降水,与散水的设计相矛盾,浪费工料。因此,推测门殿屋顶为单檐歇山,而通过计算歇山顶出檐,刚好到达散水,详见下文。
(二)大木作形制
1. 斗拱、梁架 本文主要参考《思陵录》《营造法式》现存建筑实例以及前人复原成果,对一号遗址主要建筑制设定如下: 享殿,厅堂结构,彻上明造,月梁栿;七等材,材高五寸二分五厘,每分° 11.2mm。柱头四铺作插昂造;进深六椽,明间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平柱高一丈二尺。
龟头殿,厅堂结构,彻上明造,月梁栿;七等材,柱头四铺作插昂造;与享殿为穿插屋顶,以享殿面阔方向为进深,通檐四椽;平柱高一丈二尺。类比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山面系头栿由正侧面里转斗拱承托(图五)[29]。
门殿,厅堂结构,彻上明造,月梁栿;八等材,材高四寸五分,每分。9.6mm。柱头四铺作下昂,进深四椽。一号陵园遗址门殿明间梁架取《营造法式》卷第三十一大木作制度图样中的“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图六)[30]。因开间小于《思陵录》,故柱高亦相应由一丈二尺减为一丈。
参考《营造法式》,一号陵园遗址各建筑斗拱均为计心,泥道拱为重拱;补间铺作心间两朵, 次间一朵;无普拍方,阑额至角不出头[31];用 撩檐方不用撩檐榑。以上做法均可见于浙江及周边宋元木构遗存(图七〜一〇)。
享殿、龟头殿、门殿均为厅堂造,若依《营造法式》,举髙为前后撩檐方心距的 1/4,然后每尺加八分[32];多证据表明,举高“四分之一”在两宋时期属主流做法[33],因此一号陵园遗址各建筑举高均依《营造法式》。其中,龟头屋进深距离实际为面阔,即26尺。举折做法亦依《营造法式》[34]。相关数 据如表二。
类比《思陵录》,一号陵园遗址出檐由檐椽、飞子组成。《营造法式》中,檐椽伸出距离取决于椽径,椽径取决于用材,并且只列出椽径3、5寸时的出檐取值,其余只能估算[35]。享殿用材七等,椽径可取7分°[36],即2.4寸,出檐可取3〜3.5尺,飞子挑出1.8〜2.4尺,总出檐则为4.8〜5.9尺。加上斗拱出跳(1.05尺),范围5.85〜6.95尺。此时滴水不会超出散水范围,符合遗迹尺度与建筑设计的一般要求。南方建筑因屋顶轻薄,出檐可以稍长[37],因此一号遗址享殿出檐取3.4尺,飞子出2尺,总出檐5.4 尺。门殿计算出檐的方法、原则与享殿一致。门殿用材八等,出跳0.9尺,椽径可取6分°, 即1.8寸。出檐取3尺,飞子出1.8尺,总出檐4.8 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