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会议】苏东坡与浙江研讨会 …
讲座回顾 | 大运河City…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特别关注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特别关注
 
秋蛩声声捉虫忙
来源:《运河南端(江干段)风韵》  作者:姚倩  日期:2021-10-28

斗蟋蟀的习俗起源于唐,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储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兴于南宋,还出了一个著名的“蟋蟀宰相”贾似道;盛于明清,是八旗子弟、达官贵人的玩物,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时尚一族。

微信图片_20211028094923.jpg

蟋蟀


时尚一族的爱好衍生出了新的行业:“蟋蟀行”。这里面有玩虫的,有斗虫的,有倒卖的,有制器皿的,有捉虫的,极其丰富。

杭城每年立秋这一天,这一行的朋友齐聚在杭州缸儿巷的茶馆内,这是捉虫人和收虫人一年一度的联谊。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着今年的行情,念叨着老朋友是否康健,互相吹嘘着自己往年捉虫收虫的英雄业绩,期盼着今年能有状元到手。在氤氲的茶香里,一年的蟋蟀盛事正式拉开了序幕。后来,集会的地点又转移到了菜市桥桥上的一家茶馆。


微信图片_20211028094926.jpg

斗蟋蟀


蟋蟀分南虫北虫,南虫以杭州为主,杭州最好的蟋蟀就出在江干区三堡一带。这说起来与南宋的宰相贾似道有着直接关系。这贾似道虽是一代奸相,治国无方,斗蟋蟀却是专家,玩蟋蟀几近入迷,曾在西湖葛岭造“半闲堂”别墅专供斗蟋蟀之用,玩乐之余还编撰了专门的著作《促织经》。传说他为了培育杭城蟋蟀的优良品种,一方面从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出优良的品种作为母本,一方面仔细寻访杭城适宜蟋蟀生长的宝地。经过仔细寻访他看中了三堡这方宝地,便把优良品种广布民间。从此杭城三堡的蟋蟀便出了名。

贾似道


以前三堡一带主要种植络麻,土质干燥,适宜于蟋蟀生长,有了好的品种,这里的蟋蟀更是雄冠杭城。三堡蟋蟀最有名的是“黄大头”,个头大,好斗,吃得起苦,能打硬仗。尤其是“黄头白青”,黄头白牙青身子,勇冠三军,战无不胜。三堡年年都能出蟋蟀状元。


络麻


有了这样一“宝”,也成就了三堡人一项独特的副业——“抲虫儿”。这项技艺三堡人世代相传,如何“听声辨虫”,如何“观色定型”,其中关节之处往往传子不传女。在当时,捉到一只好虫子往往比农家一年的收成要好上几倍,一只好的蟋蟀能换到几担大米。

当然捉蟋蝉也是非常辛苦的事。捉蟋蟀主要在后半夜到天亮前这一时间段。捉虫人一般睡到半夜就要起来了,顶着微寒的秋风出门。随身携带着专用的工具,主要有一把特制的撬子,六七十公分长,一头可以挂煤油灯,捉虫的罩子和竹制的两三寸长的竹简用来盛放抓到的虫子。当然在以前还没有电筒的时候,一盏用来照明的煤油灯是必备的。做一个好的捉虫人必须要有双极其灵敏的耳朵,通过聆听蟋蜂的不同鸣叫声,便能判断出蟋蟀的优劣。那些老手,一般对地形都非常熟悉,一旦判定蟋蟀所在,便把煤油灯挂在橇子头,悄悄地靠近,把罩子罩在洞口上,快捷地一撬,蟋蟀受惊便跳入了罩子,然后用手轻轻地把虫子放入竹筒,便大功告成了。但是好的蟋蟀非常灵敏,非常难以捕捉,往往为追踪一只好的蟋蟀跑上半夜。当曙色渐明,露水变干,捉虫人一夜的辛苦也便忙完了。

在庆春门同样忙乎着一群人,他们就是专门收购蟋蟀,倒卖蟋蟀的贩子,在城门头等待着捉虫人带给他们的惊喜,也有耐不住的直接到南肖埠一带收购的,最远到达现在的水湘村。也有一些人捉到好蟋蟀舍不得轻易出手的会亲自到菜市桥茶馆来兜售的。这些从三堡收购来的蟋蟀大都被卖往上海、苏州、无锡一带,成为了当时时尚公子手中的玩物。

一只小小的蟋蟀成为杭城许多老人永难磨灭的鲜活记忆。到现在,斗蟋蟀早已走向民间,成为杭州的一项民俗活动而被普通百姓喜闻乐见。







相关内容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2024-10-21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2024-10-18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那抹酱香 2024-10-17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义 2024-10-16
盛开的《迟桂花》与杭州翁家山的美 2024-10-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