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似水年华
 
城市记忆·我为新安江首次泄洪做报道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程永成  日期:2021-11-17

微信图片_20211117100103.jpg

1983年6月28日下午5点30分,建德新安江水电站首次开闸泄洪。当时任建德人民广播站记者的话丁回忆了当天的情形——1983年6月28日上午,得到消息说,新安江水电站要泄洪,暂定中午12点。

新安江水电站大坝是1959年9月开始蓄水的。1960年4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65年12月,电站工程竣工。1966年7月12日,为了测试溢洪道功能,九孔溢洪道放水,蔚为壮观。

可能没有遇上上游特大洪水,也可能新水库“肚量”大,1972年,建德遭遇“8·3”洪水,都没有它什么事。新安江水库安然无恙,发挥着蓄洪防灾的辅助作用。

突然说要泄洪,作为当时的建德县广播站记者,我坐不住了,这可是头条新闻啊。但是,那天我是值班编辑,通讯员的稿件要下午三点以后通过邮局送来。编播组其他记者都去现场了。我赶紧寻找现存的稿件,赶在中午12点之前把当天的《建德新闻》编好,交给播音员。中饭也顾不上吃,找了一辆自行车飞快地赶到电厂。大坝前人山人海。桥头是第一道防线,工人纠察队把关。我掏出单位发的红塑料皮记者证,高高举起。到了大坝底下,第二道防线,驻厂武警部队和纠察队联合把关,记者证又发挥了作用。到了厂房里面,还是很多人,通往电梯的甬道挤得紧紧的,我奋力拨开一个个肩膀,挤到电梯门口,给纠察队员出示记者证,顺利上到坝顶。

电梯间旁边就是临时会议室,浙江省水利厅钟厅长主持泄洪任务,他手里拿着国务院的泄洪令。参加会议的除了电厂主要领导和技术权威,都是上下游各市县区的主要领导。建德的张义根书记也在场。当时会议开得很胶着,原定12点泄洪,一直到16点都实施不了。电厂和下游的领导力争缓泄,理由是大坝设计泄洪水位是107米,但是是有余地的;因为大坝建成24年从未泄洪,下游两岸几乎没有泄洪防洪意识,码头、厂房、库房、民房、宾馆、酒店、小型桥梁、翻水站、农田、船只等等,无数设施设备根本来不及搬迁。尤其航运在当时还是很重要的交通货运客运渠道。如建德的化工、食品、水泥、石料、煤炭、味精等对航运有很大依赖的企业都在江边。

微信图片_20211117100106.jpg

新安江水电站邮票

       厅长最后决定:下午5点30分开闸。

我立刻跟着电厂工程技术人员跑到五号闸门。

指挥员举着手旗,衔着口哨。司机在龙门吊上注视着指挥员。我打开录音机,拿起话筒:“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建德人民广播站记者话丁。今天是1983年6月28日,现在是下午5点30分,我在新安江水电站坝顶五号闸门为你做现场报道。新安江水电站第一次泄洪……”

“嘘——”“哐当——”。“嘘——”“哐当——”。哨响,闸动,闸门一点一点提升。水声从“丝丝”到“哗哗”,到“轰轰”。

我又赶紧跑到坝前沿口,报道库水倾泄的壮观场景。由于当时的捕捞技术和拦网技术落后,有很多鱼从溢洪口飞射而出,在白色飞瀑之上腾跃,引起大家惊呼。

之后,我又找厂长采访,厂长忙得不可开交,坝底南岸的变电系统因泄洪爆炸。厂长把总工程师介绍给我。总工向我介绍了上游流量,目前库水高程,泄洪的相关技术情况。

我想,首次泄洪意义非凡,必须要采访最高领导。好在最后,钟厅长回答了我的提问。

采访结束,我赶紧下坝。记得原路已经无法返回,只有从北岸的上坝公路下到厂办公楼前。我赶回广播站已经晚上七点多钟,赶紧到制作机房,制作现场录音报道。但站领导表示,这条新闻还是要再考虑考虑。

微信图片_20211117100110.jpg

新安江水电站泄洪

我不甘心,继续制作,想着明天说不定领导开会会用。制作完成后,还是不死心,我突然想起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他们没有来记者。于是拨通省台通联部电话,对方很急切,要求我马上送去,我答应明天尽快送。

制作好已是深夜了,早班客车是6点开车,我怕睡过头,就在沙发上坐到天亮。从前一天早饭之后20个小时,我连水都没有喝一口。

当时汽车站(客运货运在一起)在白沙大桥上游北岸江边。车站没有几个旅客,早班车是为金华衢州方向客人过夜转车到杭州准备的。我刚刚参加广播工作,没有去过浙江台,一路找警察问路,终于找到浙江台,把节目带交给了相关负责人。

6月29日傍晚,我早早候在广播站播出机房,6点钟,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江新闻联播》第一条就播出了我在新安江水电站坝顶的播音。上省头条不容易,而且还是用建德普通话在报道,所以印象很深刻。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1984年:大运河首次迎来大型考察队 2024-10-28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那抹酱香 2024-10-17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