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艺林文韵
 
之江•印象 | 琦 君:何时归看浙江潮
来源: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3-23

微信图片_20220323093949.jpg

四时之江,风光不同。千年前“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唐·马湘《登杭州秦望山》)的景致,千年后的今天,神韵依旧。不移不易的空间向处于时间之流中的人们传递着些许相通的体验。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我们推送这篇台湾地区当代作家琦君回忆之江求学时光的故文,循由她的笔端,看看86年前一位普通学子在之江校园所感受到的诗意与情谊。

作者简介: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台湾当代作家。曾于1936年考入之江大学中文系就读,受业于词学大师夏承焘门下。“琦君”为笔名,因夏承焘先生取“稀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君”字之敬称而来。

何时归看浙江潮

我的母校之江大学位于杭州最幽美的风景区,钱塘江边,六和塔畔,秦望山麓,占全世界风景最佳四大学的第二位,是美国教会在中国创办最早的一座学府。当我第一次爬上松荫夹道的斜坡,再跨过一片翠碧的草坪,仰首见巍巍大堂正中金色的“慎思堂”三字,即不由肃然起敬。想到自己今后将研读于斯,衷心自不胜喜幸。
离母校屈指已二十年,而母校灿烂的光辉,轩昂的气宇,却时时在照耀我、指引我,使我更怀念苦心培育我的老师们。我仿佛又回到钱塘江边,受到那万顷波涛的洗礼,顿觉有一股浩气,充沛于胸臆之间。

微信图片_20220323093952.jpg微信图片_20220323093954.jpg

上图:钟楼顶俯瞰 慎思堂 下图:钟楼楼顶俯瞰钱塘江高研院2019年驻访学者 徐建平 摄
钱塘江这一条千变万化的江水,我爱之胜于西子湖。我每于升旗早操后循着幽径,一口气跑到江边,凝眸远眺,清晨江上雾气未散。水、天、云、树,于弥蒙中隐约不可分。晨曦自红霞中透出,把薄雾染成了粉红色的轻纱,笼着江面。粼粼的江水,柔和得像纱帐里孩子梦中带笑的脸,一天的希望与欢乐开始了,我一直要望到阳光照得我的身子由暖烘烘而发热,才跑回宿舍去吃早餐。
傍晚,我尤喜散步江滨。潮退时,就坐在滩头,看赶筑钱江大桥的轮渡,忙碌地载运着砂石与桥墩。偌大的工程,眼看它逐日完成,年轻人的心,有着无限兴奋与新奇之感。想起幼年时读地理,听老师讲钱塘江的故事,说第一个潮头是伍子胥,第二个潮头是文种。我伫立桥心,望着滔滔江水,亦不免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之感。

上图:钟楼顶俯瞰钱塘江  高研院2019年驻访学者 徐建平 摄

下图:钱塘江边之江路    之江校区 李志明 摄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座庄严的礼拜堂,幽静肃穆,墙上爬满深绿的藤萝。我虽到现在仍非教徒,可是那铿锵的钟声,似仍微微震荡着我的心弦。那时,常是清晨的钟声催我起床;夜晚,从图书馆倦读归来,钟声驱散了我一天的疲乏。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与钱塘江波涛相和的钟声。不知钱塘江潮水是否因愤怒而更加澎湃,而母校的自由钟声,是不是还能再鸣呢?

微信图片_20220323094002.jpg

都克堂  高研院 摄

微信图片_20220323094004.jpg

钟楼  高研院2016年驻访学者 赵声良 手绘

秦望山上四季的野花芳草,给我编织了不少美丽的梦。
春日的杜鹃,深秋的红叶,于夕阳映照中,其美丽有胜于西子湖堤三月的桃花。我们常常在课余上山采集花草,乐趣盎然。记得有一次上生物课,马区教授看我们要打瞌睡,忽然放下粉笔说:“走,我们爬山去。”于是我们都莫名其妙地跟着他跑上山。他叫我们看见什么花儿草儿,只要是美丽的、喜欢的就采,采回来,压好了做标本。“对植物有兴趣的记上种类科目,喜欢艺术的就任意排成各色图案,题上我们得意的诗句。”马区教授真是一位风趣且懂得调剂学生身心的好老师。他说的一口道地的杭州土话,我问他:“马老师,您来中国多少年了?”他拍拍我肩头说:“比你还早好多年。”因为那时他来中国已经将近三十年了。
我果然把许多鲜花红叶,排成图案,订成一册,这本富于纪念价值的小册子,离校后一直随身携带。偶尔翻开看看,娇姿丽质,虽已翠减红消,可是回首少年时,依旧情景历历。所遗憾的是这本册子没有带来台湾。

微信图片_20220323094007.jpg

图1、2高研院2021年驻访学者古丽巍摄,图3高研院2021年驻访学者王文婧摄,图4-6高研院陈彧婷摄

距学校三里外的“九溪十八涧”,是脍炙人口的名胜区。一条平坦的石板路,直通幽远的溪流。这是夏老师最喜欢去的处所。他时常带我们这几个“得意门生”到九溪茶亭闲坐。一盏清茶、一碟花生米和几块五香豆腐干,就可消磨尽日。我们赤足在潺潺的溪水中捡石子,夏师倚栏闲吟,诗成后传诵一时。

九溪

高研院2021年驻访学者于溯 摄

故乡、母校,都在遥远的那一边,追忆欢乐的学生生活,尤其引人无限乡愁。但不知哪一天可以再登秦望山头,听松风鸟语,看江山长流,使名山胜迹,重放秀气灵光,则母校弦歌,又可再起了。
(琦君:《烟愁》,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年6月版,第114-117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佳作欣赏 | 《踏歌图》中的年丰人乐 2024-12-20
《走近西湖》论文集|丁云川:“慕侠亭”上镌刻的楹联文字 2024-12-16
李渔: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2024-12-04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