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杭州作诗,风花雪月的很多,但也有一些反映底层百姓的生活。即便是在当时比较富庶的杭州,白居易还是看到了百姓生活的不易,感慨之余,免不了写一些诗词。我们不妨把这些诗词当作社会纪实来读。 白居易在杭州写过一首诗《代卖薪女赠诸妓》,可能不太引人关注,他写的是一位“卖薪女”。薪,柴火,当时人们煮茶烧饭的主要燃料。“卖薪女”就是卖柴火的女人。诸妓,歌妓们。诗题意为,白居易代“卖薪女”写了这首诗送给歌妓们。 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代卖薪女赠诸妓》 乱蓬为鬓布为巾, 晓踏寒山自负薪。 一种钱塘江上女, 著红骑马是何人? 这首诗的大意为,粗布头巾遮盖不住集市上卖柴火女人乱草一样的头发,她们每天清早都要去寒冷的山上背柴火下山去集市售卖。同样是生活在钱塘江畔的女人,为什么卖薪女如此辛苦,而你们(歌妓们)却穿红戴绿、骑马坐轿,过着舒服富足的日子? 这首诗把卖薪女与歌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白居易对辛苦劳作的女人深切的同情。这一方面说明,白居易深入民间,对百姓生活有多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富庶的杭州,仍然存在民生艰难,要不然,“负薪”(背柴)这种体力活儿也不会让女人去干。 这首诗把“卖薪女”与“著红骑马”的歌妓们相比,仅以外在的生活形态来判别褒贬,未必妥当。毕竟,卖笑生活表面生活优越,歌妓们内心的辛酸是免不了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生活而苛求于白居易。 读罢《代卖薪女赠诸妓》,想起了白居易的另外一首诗——《卖炭翁》。《卖炭翁》与《代卖薪女赠诸妓》题材相似,内容相近,写的是一位卖炭老人的故事: 《卖炭翁》(白居易自注: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的大意为,有位卖炭的老翁,常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灰头土脸,两鬓灰白,十个手指被烟熏火燎得黑乎乎的。他用卖炭得来的钱买衣裳和食物,求得温饱。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天气不够冷炭卖不出好价钱,反而希望天更冷一些。这天夜里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装满炭的牛车走上了冰冻的道路赶往集市。路途艰难,牛累人饿,日头很高了他才来到集市南门外,不得不在泥泞中歇息。此时骑马过来了两个宫人(太监),他们手里拿着文书,说是皇帝的命令要征购老翁的炭,老翁实在舍不得这车一千多斤的炭,可宫人硬要拉走,他也没办法抗拒。宫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脖子上,算是给了买炭的钱。 《卖炭翁》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在诗题后作者自注:“苦宫市也。”一个“苦”字,道出了多少百姓的辛酸。 白居易的《新乐府》写于唐宪宗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所谓“宫市”,“宫”指的是皇宫即皇家,“市”指的是采办。皇宫里所需的各种物品,原先有专门负责的官吏采办。中唐宦官专权,他们掌控了皇宫里所需物品的采办权,常常去长安东西两市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钱,成为变相的掠夺,百姓深受其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白居易对“宫市”很了解,他对底层百姓很同情,可他又无能为力,只能用他的笔记录现实并进行“批判”。 杭州百姓送别白居易(雕塑)
《代卖薪女赠诸妓》和《卖炭翁》都显示出白居易的悲悯之心,同时也是他对社会的“批判”。作为那个时代的官僚,他不可能改变很多社会现状,他只能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为百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杭州疏浚西湖,使之灌溉千顷良田,免于百姓饥荒。白居易在离开杭州的时候写的《别州民》就表露出他的这种心声: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此文选自于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白居易:与君约略说杭州》一书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