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9日上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徐立望在成均苑4幢811作题为《从萧邦奇<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的浙江>谈区域史的资料搜集与研究取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梁敬明教授主持,30余位师生参与。
作为《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的浙江》的主要译者,徐立望首先介绍了萧邦奇的学术经历及其著作在国内的翻译情况。《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是萧邦奇的成名之作,获得1995年度列文森图书奖,1999年译介到国内。Song Full of Tears: Nine Centuries of Chinese Life at Xiang Lake在国内有两个译本,分别是杭州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湘湖——九个世纪的中国世事》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2016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萧邦奇的《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2021年出版的《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的浙江》是基于萧邦奇博士论文的一本著作,对于理解其整个学术生涯有重要意义。 随后,徐立望主要从基本概念、地名、人名、专有名词、英文句式五个方面梳理了《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的浙江》一书的翻译过程,分享了翻译经验与感悟。例如在本书“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边缘区外部”四个重要概念的处理上,译者在翻译时经过了慎重权衡并与编辑进行了充分沟通。又如人名的翻译,由于萧邦奇在书中大量引用《时报》和地方志中的人物,译者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核对。 基于该书的翻译以及个人的心得,徐立望还进一步阐述了对区域史研究的认识。萧邦奇根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将浙江分成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浙东、浙西的区分在研究中失去意义。县级行政单位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理想的分析单位应该是乡镇一级,但相关文献资料往往十分欠缺。徐立望结合自己对青田华侨等的相关研究,认为区域史研究至少可以从地方史的重建与历史的分析工具两个层面来理解。地方史的重建需要具备整体视野,注重全国性事件、标志性人物与地方社会的联系。区域史作为一种分析工具,需要通过不断挖掘材料来生成问题意识,而且由于差异的永恒性,所以在研究中要注意比较分析。 梁敬明在总结时指出,翻译本身是一个研究过程,翻译工作是对译者专业知识的考验;萧邦奇所提出的四个区域的方法并不意味着研究者要去套用,而是启发我们找寻新的分析方法;研究者应该有学术自觉,要清楚区分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的问题。在场师生还就“浙东”“浙西”、跨区域研究等问题与徐立望展开了交流探讨。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