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大家好!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吴山不高,石头倒是特别多,您觉得什么样的石头最有灵气最有名呢?在我看来自然是有字的石头最为荣耀光彩。古往今来,到吴山的名人很多,如苏东坡、徐渭、乾隆皇帝……他们都留下了诗词和墨宝,其中不少被人刻在岩石上。于是,吴山的摩崖石刻,成了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群之一。名人去过的地方,我们怎能不跟着去看看呢? 我今天要讲的是感花岩,它位于吴山东南面,宝成寺旁。这块摩崖岩石,自然平整。一座飞檐攒尖半山亭,为摩崖岩石遮风挡雨,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这块摩崖的正中位置是苏东坡写的《赏牡丹诗》,诗文如下: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唯见使君诗。应问使君何处去,凭花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落款是熙宁壬子芳春吉旦东坡题。熙宁壬子是熙宁五年,当时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 传说苏东坡是因为在宝成寺内赏牡丹,想起了唐代诗人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不由感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因为苏东坡与北宋当权者政见不合,于是远离京城来到杭州,在吴山上,他想到自己和刘禹锡有相似的官场经历,才写下这首诗。 但这只是“相传”,真正的事实是:这首诗在《苏轼诗集》中,全名为《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是写于熙宁十年,当时苏东坡正在密州任知州,根本不在杭州。 苏东坡在密州写的诗,为何会被刻在杭州的吴山呢?原来,吴山宝成寺旧称释迦院,既然寺庙同名,且苏东坡曾在杭州两度做官多有惠政,再加上牡丹花哪儿没有?于是“好事者”把这首诗的名字、落款全改了,移花接木到了杭州吴山。尽管有伪造之嫌,但从情感上说,这是“借先贤之作怀念先贤”的绝妙之举,是一件雅事,更是一桩善举。 有感于苏东坡的赏牡丹诗,后来的书法家又在旁边写下“岁寒松竹”、“感花岩”。 一件好的文艺作品,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引起人的共鸣。唐代的崔护,刘禹锡,宋代的苏东坡,还有明代的好事者和书法家,是隔着时空,一代致敬一代。一份珍贵的感情,更是无所谓时间与空间。无论是爱情还是豪情,是怀念还是感念,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人的同理心始终如一。这样的“错误”是美丽的,他给吴山带来了人文色彩,给杭州城增添了人文魅力。 参考资料: 郑在杭州《杭州微旅行:吴山感花岩,一块石头很有看头》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