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特别关注
 
宋徽宗 《大观茶论》中的点茶技艺
来源:《点茶——南宋皇城根下的文化记忆》  作者:  日期:2022-06-30

宋徽宗赵佶 (1082-1135)在位26 年间,先后有过6个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其中建中靖国与重和,都只有一年即换了新年号),他从18岁登基,到大观元年 (1107),25岁写作《茶论》,因为写于大观年间,故后人因此而称之为《大观茶论》,全文2800 余字。

一位国君写作一部茶论,这在我国茶文化史上,乃是破天荒第一次,既是空前,也是绝后。宋徽宗写作《大观茶论》 正值青年时期,也是他亲自执政的早期。他自认为当时是“海内晏然,垂拱密勿”“世既累洽,人恬物熙”。他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妙,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可以看出,嗜茶之风,在当时己蔚为风气,而茗饮之好也是宋徽宗自己的雅尚之一,是他在政余、画余、书余的癖好之一,茶饮的“冲淡闲洁,韵高致静”,也是他写字作画、凝神构思、搦管挥毫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因而,他利用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而写作此书。

青年时代的宋徽宗,作为国君,身居幽宫,过着奢华靡费、歌舞升平的生活。然而,他对茶确有一番潜心研究,我们读他的《大观茶论•自序》 全文,决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可以捕捉到他思想中的一点亮色。

微信图片_20220630104421.jpg

△茶百戏

《大观茶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蔡襄《茶录》的补充,但也有着诸多宋徽宗自己的创新观点。其内容分为20目,分别论及地利、天时、采择、加工、鉴别品类、器用、水质、点茶、品味、藏焙等诸多方面。

《大观茶论》的前半部分,从地理、天时说到水质、点茶,似乎都是一般的茶学知识或理论,但是从后半部分来看,他的论述还是从建茶(如北苑、壑源之茶)出发的。在它之前及其后的宋代茶书,作为建茶的系列论丛,正可以起到互相补充、共同阐述的作用,而成为人们研究宋茶的基础与依据。

《大观茶论》对于茶叶制造从采摘时间到及时制作都进行了细致论述,它对于制作过程与成茶品质之间相关性的观察与论述,是中国古代所有茶书中最细致的,制作工艺完成程度的过或不足与成品茶品质问题各个应对,因果关联十分准确,只有现代茶技术加上量化分析后的实验所得,才堪与之相比。

“点茶”部分是《大观茶论》的精华,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为我们详细记述了点茶的技艺精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中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微信图片_20220630104424.jpg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笼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雾云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汪盖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排,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糵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排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盈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益”,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在这一段中,宋徽宗详细论述了点茶的程序、茶汤的形态以及点茶者的手势等。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力道和工具运用的和谐。它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整个过程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

“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在宋徽宗眼里,这时茶开始进入一个华美的幻境。更重要的是,从这一注开始,已经是宋徽宗一个人的世界了。他不是注汤一次两次,而是整整七次。从而独创出点茶技艺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法——七汤法。

如今时尚追求茶之真味、真香、真色,宋徽宗《大观茶论》对点茶之味、香、色他也有详尽论述,这一方面论述延续了蔡襄《茶录》“茶色贵白”“茶有真香”“茶味主于甘滑” 的精髓,而又有所补充。

味 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族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香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益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色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香赤。

宋徽宗《大观茶论》是继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全面论述一个时代主流茶道艺的茶书。除了完整展示记录宋代的点茶技艺之外,《大观茶论》还因其提出的一些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观念与习俗等传统,因而在茶文化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关内容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2025-01-16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二) 2025-0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